“近卫”是怎样炼成的

2016-10-26 17:51木叶君山
现代兵器 2016年10期
关键词:集团军苏军德军

木叶君山

1941年9月18日,也就是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差不多三个月之后,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发布第308号命令,宣布向一批战绩突出的部队授予“近卫”称号,从而令这一帝俄时期的精锐部队番号重新出现在了俄国大地上。从那时开始,荣获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和兵团,都获得了绣有“消灭德国侵略者”和 “为了祖国”字样的特制军旗,士兵们都骄傲地佩戴上了“近卫军”胸章,各部队在新式装备列装和物资补给等方面都具有优先地位。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部队都在打击德国侵略者的战斗中承担起了更加艰苦、更为重要的任务。

到苏联红军攻克柏林时,苏联武装力量中成为“近卫军”的集团军级部队已多达1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6个坦克集团军,其余各个级别的“近卫”部队更是不胜枚举,其中仅近卫坦克团就有66个之多。毫无疑问,这些顶着“近卫”荣誉的部队和兵团为卫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是名副其实的精锐之师。那么,“近卫”是怎样炼成的?让我们仅从其中一个近卫坦克团的经历,去管窥其妙吧。

新编坦克旅的第一战

第12坦克团曾装备KV-85重型坦克

近卫第12重型坦克团的番号出现在1942年秋天,这是一个为了正面突破德军地雷区和反坦克炮火力网而编组的特殊部队。而这个近卫团的历史可以上推到1941年9月,其“前身”是第21坦克旅。

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悍然入侵苏联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苏军在最初几个月战事里损失了大批坦克装甲部队.为了尽快向前线装甲单位“输血”,在尚不具备重组大规模坦克集群条件的情况下,苏军最高统帅部打破常规编制,于当年初秋紧急编组了30个坦克旅,以此作为坦克部队重整旗鼓的发端,第21坦克旅便是其中之一。

该旅编组于莫斯科军区的符拉迪米尔,不仅编装规模超过战争初期时的标准坦克旅,而且以混编重型、中型、轻型坦克为装备特色。第21旅下辖3个坦克营,其中第1营编有1个KV-1重型坦克连(7辆)和2个T-34中型坦克连(各10辆),第2和第3营则分别拥有30辆轻型坦克,主要型号是T-26。按照编组时的命令,这个拥有87辆坦克的旅将被“指定用于重要场合”。

到了当年9月底,许多与第21坦克旅同时期组建的坦克旅都已经投入到了抗击德军的“台风行动”——也就是进攻莫斯科的作战中,比如主要由士官生组成的第17坦克旅拼到伤亡殆尽,第18和第19坦克旅在俄国军队曾经抗击过拿破仑的博罗季诺古战场上有着英勇的表现,又比如第20和第22坦克旅在明斯克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步步设防、力阻德军的推进。

在战争末期向纳粹德国腹地推进的IS-2队列

至于由M·斯科夫佐夫上校指挥的第21坦克旅,亦终于在10月初由整训状态转为一线作战部队,被划入加里宁方面军的序列中。这时,攻向莫斯科的德军前锋已经犹如一把楔子插入了西方方面军的战区内,在10月14日攻占了莫斯科-列宁格勒铁路沿线上的重要城市加里宁。对此,苏军立即制订了就地反击、在加里宁孤立包围德军第1装甲师的作战计划,由加里宁方面军的第29集团军和第30集团军实施东西夹击,而第21坦克旅的任务是从10月16日开始进攻加里宁的东南郊。

在得到了第20预备步兵团支援的情况下,第21坦克旅同得到一批坦克加强的德军第36摩托化步兵师展开了正面交战,该旅第1营的KV-1重型坦克虽然数量有限,依旧在战场上发挥了磐石般的作用。全旅的稳定表现巩固了第30集团军的左翼,使得苏军得以如计划般地向加里宁城区南部压迫推进。

战至17日,发现自己有被苏军切断危险的德军第1装甲师开始寻求从城区西面实施突破。德军的这次进攻使得第29集团军不得不把原计划用于在城西南郊进攻的4个步兵师全部投入到了切断尔热夫-加里宁公路的战斗中,与此同时,第21坦克旅和第8坦克旅则合力阻挡住了第1装甲师的攻势。经过此后的一系列交战,苏军两个集团军到24日达成会师目的,加里宁城区几乎被包围。

不过,那时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还属于德国人。注意到加里宁危局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不断调动援军从南面进逼,令各处苏军阵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冲击下,第21坦克旅本就开放的侧翼漏洞变得愈发明显,在受到德军第6装甲师的反复冲击后,这个坦克旅不得不在11月2日退出加里宁一线,转入后方整补。

升格为“近卫”

火力强大的IS-2是战争后期苏军近卫重型坦克团的主力装备

这次11月初的整补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当苏军随后于12月5日在莫斯科城下发起全面反击时,第21坦克旅便能够以完整的兵力投入战斗。它的第一个任务是伴随第371步兵师的反击,后者是一个全新编成的部队,第21坦克旅的到来给了其足够的支撑。

随着苏军的反击不断西进,第21坦克旅很快被纳入第30集团军的快速纵队,兄弟部队包括第8、第35坦克旅和第46摩托化步兵团。在这场首都城下的大反攻中,坦克展现出了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苏军素来仰仗的炮兵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即便能够加入战斗也只有很少的炮弹可用。步兵们要么攀附在坦克上向前冲击,要么紧跟在坦克压出的车辙上前进,大大提高了在及膝深的积雪中行进的效率。在1941年至1942年冬天的漫天飞雪中,苏军坦克手一刻不停向西追击败逃之敌的场面,是卫国战争初期最令人振奋的景象之一。

第21坦克旅和友邻部队一路追击着德军第3装甲集群。在这样竭尽全力的推进中,该旅所装备的重型坦克自然经受了严酷的考验,由于补给纵队很难跟进到位,往往意味着零部件、保障人员、燃料、弹药的供应不足。即便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数量不断减少的KV-1重型坦克依旧对德军施以重击,其对敌人的心理压迫程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夏秋战役期间。

虽然速度缓慢,但是KV-1所到之处几无对手。在冻土上缺乏有效屏障的德军反坦克部队37毫米和50毫米反坦克炮在各个角度上都对KV-1束手无策,装备着低初速75毫米主炮或者短身管50毫米主炮的德国坦克同样不是KV-1的对手,只有88毫米火炮和临时救急的105毫米榴弹炮能够发挥作用。不过,这些火炮自身庞大、移动困难、在雪地里更是隐蔽不易,往往容易沦为KV-1的75毫米主炮的猎物。仅仅1~2辆带着满身炮弹撞坑的KV-1就足以碾压整段德军阵地的场面屡见不鲜,那些匆忙地涂上雪地涂装的KV-1开始获得一个响亮的名号叫“白色猛玛”。

一直前进到德国人在尔热夫建立起的坚固的新阵地,第21坦克旅的冬季反攻才告结束。当该旅在年底奉命撤回莫斯科军区休整时,全旅的实力已经下降到2个不满编的坦克营,其装备的T-26轻型坦克已经全部报销在战场上。

到了1942年夏天,德军在苏德战场的南线恢复攻势,是为“蓝色行动”。这时的德国坦克装备了长身管的75毫米高初速主炮,口径较小的50毫米坦克炮也配发了新型的穿甲弹。于是,行动迟缓的“猛玛”不再是不可阻挡的巨怪,而成了易于下手的目标。不过在那时,在冬季反攻中立下战功的第21坦克旅并没有出现在兵连祸结的南线,而是在整个1942年夏季都作为第41集团军的一部分,驻守在尔热夫以西的托洛佩茨突出部上。

和南线的激烈交战相比,中央战线相对“静悄悄”。这时由Y·克林费尔德中校指挥的第21坦克旅所负责的战区是沼泽湿地和林地,受制于这样的地形,该旅的坦克很少采取主动出击,更多是被当作苏军步兵的火力支撑点来使用。

一个好消息在1942年11月流传开来,据说第21坦克旅即将开拔南下,准备投入斯大林格勒地区的战事。这个传闻让那些受够了平静的沼泽地的坦克手们大感兴奋,可是很快就证实是个假消息。新的指令传达到了旅部,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竟然是撤销第21坦克旅的命令!

满怀着困惑和失望,全旅的作战人员按照命令要求到达位于图拉以北的坦克训练学校集中,在那里他们才转忧为喜。原来撤销第21坦克旅的番号并非否定这支部队的战功,事实正相反,是要向这支部队授予一个新的称号,这就是光荣的近卫第12重型坦克团!

何谓近卫重型坦克团

卫国战争开始后的1941年秋,苏联红军开始恢复使用帝俄时期授予战功卓越部队的特殊称谓——“近卫”。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出了突出勇气和取得重大战果的苏军部队在原有的番号之前被冠以“近卫”荣称,或者被授予全新的“近卫”番号。随着战争的进行,“近卫”授勋的部队规格越来越大,由最初的团、旅升格到师、军,继而是集团军。在此后的数年中,各色近卫军俨然成为苏联军队抗击纳粹德国的红色主力。

就近卫坦克部队的情况来说,最基本的编制是近卫坦克团,战争后期近卫坦克军亦很多见。一个普通的坦克军可能同时下辖“近卫”和非“近卫”坦克部队,不过一旦这个军升级为近卫坦克军,那么其下辖的所有部队全都能“连带”获得近卫称号。

对于获得近卫称号的步兵师来说,荣誉之外往往意味着兵员及装备的数量增加和优先补充权,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师和团属重型装备的显著增加,士兵的给养保障也会明显上一个层次。相比之下,获得近卫称号的坦克部队、机械化部队和骑兵部队虽然不会额外增加兵员和装备,不过一个重要“利好”是在新式武器的列装上享有优先权。

在拥有近卫称号的坦克部队中,一个特别的编制是近卫重型坦克团。当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时,苏军只有2个完全意义上的重型坦克营,装备着清一色的拥有5个炮塔的“陆上巡洋舰”T-35重型坦克。这些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坦克很快就损耗完毕,其中只有很小部分是被德军击毁,更多的是因为油尽或机械原因而被车组成员毁弃的。与此同时,性能相对较为优异的KV-1重型坦克和另一种笨拙的“陆地怪物”KV-2则是同其他轻型、中型坦克混编在各坦克部队中。

这样,在1941年余下的时间里,苏军没有超过连级规模的重型坦克部队。而在战场上,来自上述这些混编坦克单位的反馈并不令人感到满意,不止一个坦克旅的指挥官指出,T-34中型坦克很好,但是轻型坦克完全配不上它们。至于KV-1重型坦克,德军口径在88毫米以下的火炮都拿它们没办法,它们也能够在战场上对敌人起到震慑作用。但是它们的速度太慢,很容易拖累T-34的行动节奏,甚而有令整个坦克旅被包围或者被切断补给线的危险。

正是基于这样的实战教训,当苏军在1942年7月对部队编制做出新调整之际,便决定将KV-1重型坦克从混编坦克旅中抽出,改为集中编组成重型坦克单位,规格主要是坦克团。这样新编成的重型坦克团下辖5个坦克连,不过每个连只有2个排,每排更只有2辆坦克,这样每个重型坦克团的坦克编制数只有20辆左右,相比之下,一个普通坦克团的营通常有21辆坦克。当然了,这样做的一个好处就是重型坦克连的番号显著增多,能够在印象上放大红军的规模,据说这还是斯大林自己的主意。

这样的以KV-1为主战装备的重型坦克团大都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立下战功的坦克旅为基础改编而成,许多都被冠以“近卫”之名,以表明其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卫国战争中赫赫有名的近卫重型坦克团就这样“批量”诞生,本文述及的近卫第12重型坦克团亦由是横空出世。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都是以坦克为主要装备和作战手段,近卫重型坦克团却和普通的坦克旅或坦克军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些重型团在编成之初就有着明确的特定作战目标。简言之,并不是要执行大范围包抄或者在敌后独立遂行纵深突破作战,而是配合步兵部队对敌军防线做正面进攻,以重型坦克的火力在德军阵地上砸出缺口。可以说,这种伴随步兵啃“硬骨头”的任务,是完全为火力猛、防护强却速度慢的重型坦克“量身订制”的。

迭米扬克斯、库尔斯克和基辅

按照上述的任务定位,近卫第12重型坦克团成为一个装备着清一色KV-1重型坦克的团,不过坦克数量比类似的坦克团多1辆,总数为21辆。完成在图拉以北的整训后,这个近卫坦克团即奉命加入西北方面军下辖的第11集团军,参与到扼守迭米扬斯克包围圈北段的战斗中。

第12团在1942年12月末到达迭米扬斯克战场,立即投入到了稳定罗西诺附近的战斗中,此地是整个苏军包围德军的“大口袋”的颈部。第12团并非当地苏军唯一的坦克部队,他们和另外两个友邻单位,也即近卫第3和近卫第11重型坦克团一并行动,这样三者合起来的实力差不多有约60辆KV-1。

出人意料的是,近卫重型坦克的合力进攻却没能取得预想中的成功。KV-1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地沼泽地形的限制,占据着良好既设阵地的德军第225步兵师和第184突击炮营集中打击3个近卫坦克团的结合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突击炮营装备的长身管主炮的III号突击炮尤其令人惊讶,一位名叫霍斯特·瑙曼的突击炮车长还在此战中成为第一个在德军突击炮部队中赢得骑士铁十字勋章的军士——他指挥的III号突击炮连续在迭米扬斯克打掉了21辆苏军坦克,包括数辆KV-1在内。

最终,德军在1943年2月撤出了“口袋”,而到了那时,第12坦克团也已经撤出一线,开始接受整补。接收了新的KV-1后,第12坦克团在3月加入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的第61集团军,这意味着该团的战区开始由苏德战场的北线向中部移动。虽然越向南面移动就意味着越发接近激战的中心,也就预示着更大的牺牲,可是团里的老兵们却为这样的调动感到高兴,因为终于可以离开北方的湿地和林场了,一名连长说:我们至少不用再担心坦克在泥浆里沉没了!

当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发动新的攻势,及至德军装甲部队厚集兵力以消除这个突出部的努力开始陷入困顿时,苏军也发起了有针对性的反攻:以库尔斯克北面的奥廖尔为攻击圆心。近卫第12重型坦克团重装上阵了,该团于11日出发,配合近卫第9步兵军向奥廖尔攻击前进。这是一副相当壮观的攻击阵容,包括3个近卫步兵师、1个近卫坦克团、1个坦克旅、1个自行火炮团、2个炮兵师、2个近卫火箭炮团,这些兵力展开在不到10千米宽的进攻正面上。这样的进攻足以叫停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行动,而第12坦克团也就此赢得了新的战功。

在接下来的秋季,第12坦克团换装了一种新装备,那就是KV-85重型坦克。这种新式坦克是以KV-1的底盘加上新设计的85毫米主炮塔而成,这种炮塔其实是为一种全新的重型坦克而特别试制的,所以KV-85实际上是一种带有试验性的混成品。

换装完成后,新命令在11月末到来,第12坦克团全体登上火车,由苏德战线的中部继续向南运动,前往基辅以西加入乌克兰第1方面军。从12月7日到14日,全团的所有KV-85重型坦克在戈斯特梅尔车站完成卸车,之后以夜间开进的方式悄然前行,到第18集团军战区报到集结,成为苏军即将在此地发起的新攻势的核心力量之一。

苏军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新攻势于12月24日打响。这一次,苏军改变了以往常用的在拂晓实施炮火准备的做法,改而在下午突然动手,因为据苏军估计,那时德国人应该已经开始庆贺平安夜的到来了。

此战中,第12坦克团的任务是配合戈鲁波夫斯基中将的第101军,沿着基辅-日托米尔公路向科切洛沃攻击前进。在新任团长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伊柳什金中校的有力指挥下,第12坦克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一路摧毁敌军阵地,击退德国坦克的反攻。在第12坦克团的有力配合下,第101军顺利拿下了科切洛沃,并且在1944年1月5日解放了贝迪切夫。

在这场战役中,第12坦克团的各连展现了良好的训练水平和战场通讯能力。有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和绝大多数普通的苏军坦克部队缺少足够的无线电设备不同,近卫重型坦克团在编组之初就为所有的坦克配备了无线电设备,当然只有连长座车以上级别的坦克同时具有收发报功能,而连里的一般坦克只有收报机。这样的配置虽然和德军坦克部队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经是较普通坦克部队的一大进步。而且据不少近卫坦克团的军官们反映,连里的坦克只能“收”而不能“发”倒也是件好事,因为这样一来,连长以上主官就不会在无线通讯网里听到坦克手们之间的大量“闲聊”了。

换装新型坦克后的苦战

在乌克兰战场上短暂休整后,第12坦克团在1944年2月转隶近卫第1集团军,不过当集团军主力开始朝喀尔巴阡山进发时,第12团又接到了作为方面军预备队在原地待命的指令。不久,该团转调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下辖的近卫第11坦克军,在3月9日攻击向前,成功解放了斯塔罗科斯坦尼诺夫。4月,第12坦克团又被划为方面军预备队,一个消息就在那时传开:马上要有新型坦克来啦。

消息属实,新坦克就是以“斯大林”命名的IS-2重型坦克,这又是一种成功超越了德国同级对手的设计。IS-2的自重只相当于德军的“黑豹”式中型坦克,但是主炮的口径却达到了122毫米。当然了,为了追求这样的打击力而牺牲了一定的防护力和载弹量。据说在一次测试中,122毫米坦克炮曾经在1500米的距离上正面打入作为标靶的1辆德国中型坦克,贯穿战斗室和发动机室之后,再从后甲板穿出!德国人在战场上第一次领教这种火炮是在遇到ISU-122自行火炮时,希特勒在接到报告后就曾下令要避免和这类自行火炮正面交战。现在,IS-2无疑将是更令德国装甲部队头疼的强劲对手。

伴随着IS-2重型坦克的列装,之前立下汗马功劳的KV-1和KV-85等型号逐步退出一线。而苏军官方层面亦开始把装备了IS-2的重型坦克团改称作突击坦克团,不过在各部队的档案和相当多的官方战史中,依旧延用近卫重型坦克团的称谓,因为这样的称呼远为深入人心和为人熟知。

1944年5月,第12坦克团配属近卫第1集团军,接着在7月12日加入到第38集团军的战区,于第二天就参与到了利沃夫一线的战斗中。第38集团军的任务是在德军防线上打开关键的通道,以便让后续跟进的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实施纵深突破。

为达此目的,集团军司令谢苗诺维奇·莫斯卡连科中将把其攻击正面压缩到8.5千米,计划以两个步兵军分成两个波次投入进攻。步兵们将得到大批火炮的支援,包括第3突击炮兵师的4个炮兵旅和1个火箭炮旅、2个反坦克炮旅、1个高射炮师和2个近卫火箭炮团。相对来说比较欠缺的东西是坦克,第12坦克团有29辆坦克,另外还有2个自行火炮团可以提供24辆SU-76和21辆ISU-152自行火炮。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问,第12坦克团怎么有29辆坦克?确实,按照编制表,这个近卫坦克团应该有20辆IS-2重型坦克,事实也确实如此,它多出来的9辆并非IS-2,而是T-34/85中型坦克。这些T-34并非正式调拨,而是团里从战场上的各种零星渠道里“私募”来的。这个有趣的事实充分表明了近卫第12重型坦克团作为一支资深部队,所具有的那种在战场上就地补给的应变能力。

利沃夫方向上的进攻在7月14日打响,原定于早上的行动因为天气原因有所推迟,到14时35分,超过300架轰炸机和攻击机发起了第一波火力打击,之后是持续一个半小时的炮击。这些火力压制非常壮观,却并没有摧毁多少敌人的工事,当重型坦克、自行火炮和步兵随后开始进攻时便处处受阻,推进最远的部队只前进了几千米之遥。

到了第二天,德国人就发起了反击,第1和第8装甲师等被德军编成若干个战斗群,战斗群通常是以1个步兵团的兵力再加上10~15辆坦克组成。德军的反击来势凶猛,在多个地段击退苏军,令第38集团军的战线整体后退了2~4千米。第12坦克团的IS-2全力迎战,在它们所到的地方稳定了战局,但是毕竟数量太少。

苏军随后投入了第2航空兵集团军的大部分兵力,在15日下午出动1800架次、投弹716吨,大大缓解了地面部队的压力。7月18日,德军再度以数个战斗群发动反攻,被苏军击退不下12次,IS-2重型坦克在同德军“虎”式和“黑豹”式坦克的交锋中表现出色。

在利沃夫一线胶着的战斗让第38集团军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第12坦克团的声誉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方面军认为,莫斯卡连科在有效的步炮协同、快速投入反坦克部队、维持各部队之间有效通讯等工作上都没能尽到本职,决定把第38集团军转调西南面的喀尔巴阡方向,其原有阵地交由近卫第3坦克集团军接手。

可以说,这份调令就是一次“贬斥”,第12坦克团亦连带被一并遣到喀尔巴阡山去了,可是后者在利沃夫的战斗中是充分尽到了本分的,并没有给“近卫”军旗丢脸。作为基本上是配合步兵作战的特殊坦克单位,近卫重型坦克团并不像常见的坦克军或坦克集团军那样时常单独出现在战斗报告中而战史留名。虽然其“名气”可能不太大,但实际上在苏德战争的后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作战难度较另外那些执行相对独立的作战任务的坦克部队有过之而无不及。

举例来说,如果条件允许,苏军的普通坦克部队通常会避免正面攻击德军的坚固防线。因为有研究表明,战损的坦克中有将近四成是在这样的正面攻击中损毁的。要知道,近卫重型坦克团所承担的往往就是这样的正面强攻任务,第12坦克团在利沃夫承担的也是这样的任务,并且为此付出了相当高昂的代价。

最后的疾风暴雨

对于第12坦克团来说,喀尔巴阡山是全新的战场,更是巨大的挑战。当地的德军防御纵深达25千米,共设有5道防线。更为关键的是,山区的地貌本来就不适合重型坦克的施展。不过,在兄弟部队已经取得了解放利沃夫的荣誉的情况下,第38集团军也好,第12坦克团也好,都必须在崎岖起伏的山地上拿出最好的表现来。

此地最初的战事就非常激烈,第12坦克团在山脚地带连续承受着德军第1、第8、第16、第17装甲师等多支部队的反复冲击。尽管德国人占有坦克数量上的优势,第12坦克团的IS-2重型坦克还是坚如磐石,以极强的抗击打能力一次又一次瓦解了敌人的进攻。而在这个近卫坦克团的稳定发挥下,第38集团军在7月的最后时间里站稳了脚跟,并开始逐步朝喀尔巴阡山脉中至为重要的地方——杜科拉山口推进。

8月,第38集团军进入休整和补充物资的阶段,可是坦克和装甲车辆的补充数量很少。当进攻于9月8日8时45分恢复时,第12坦克团再加上近卫第349重型自行火炮团,一共只有22辆坦克或自行火炮可用,为此不得不从同样大受削弱的第25坦克军抽调了25辆T-34坦克以作支援——这个军当时一共只有86辆坦克可用。

其时斯洛伐克境内爆发了反德大起义,第38集团军的任务就是尽快通过杜科拉山口攻入斯洛伐克,以响应斯洛伐克人民的斗争。在进攻发起当日,苏军实施了125分钟的炮火准备,在此期间,火炮配置达到了每千米140门的高密度。而当第12坦克团和第349自行火炮团开始投入到主要进攻方向上之后,事先精确规划的炮弹落点距离冲在最前面的坦克还不到100米远!

苏军第一天的突击在几小时里就前进了6~8千米,但是随后就在德军阻击和困难地形的双重作用下开始放缓。这是一场在峭立的崖壁间进行的艰苦战斗,更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9月10日,德军第78步兵师在大批坦克的支援下发起反击,第12坦克团做出了有力的回击,确保了本方阵地的安全。相比于苏军坦克数量的不足,德军在山口地带集中了数个装甲师的近180辆坦克,可是依旧无力打破IS-2布设的火网。

这个时期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第12坦克团在战斗中得到了一个特殊单位的帮助,这就是由斯托尼科夫上尉指挥的特编坦克排,其装备是3辆从德国人手里缴获的“黑豹”式坦克。这些坦克来不及更换德军的黄绿迷彩,只是临时在炮塔两侧涂上大大的红星,成为战斗在IS-2重型坦克身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苏军和德军在山地的反复拉锯延长了战役的时间,虽然在苏军一方参战的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最终在交织的凄风冷雨中夺取了杜科拉山口,喀尔巴阡山的战斗还是在10月陷入了停顿,斯洛伐克起义也被镇压下去了。此役的最高主官、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科涅夫元帅的总结报告点出了其中关键原因:“坦克兵团在山地失去了机动能力和穿透能力,因为它们只能成纵队沿着道路实施进攻。除此之外,行动地域的天气急剧地变坏:大雾蒙蒙,阴雨绵绵。所有土路都被冲坏,无法调运弹药、装备和食品。炮兵移动困难。陷在泥泞中的不仅有汽车、火炮牵引车和马车,甚至还有坦克……”

时光进入1945年,二战的最后时刻到来了。苏军从年初起开始尝试把3个近卫重型坦克团合编为1个重型坦克旅,每个旅拥有65辆IS-2,从而成为一柄令人生畏的战场重锤。战术上,重型坦克旅下辖的各团更多的是两两为伴出动,有时配合自行火炮团,任务依旧是配合步兵在德军防线上打开突破口、压制敌人的坚固据点、摧毁一切可以摧毁的东西。

第38集团军的下一次进攻在1945年1月15日9时50分打响,苏军在每千米进攻正面上集中了181门大炮,4个一线师分别在宽度为2千米的攻击线上推进。而到了当日下午,第12坦克团的所有IS-2、第42坦克旅的40辆T-34/85、第208自行火炮旅的50辆SU-100也投入了进攻。

面对这种疾风暴雨式的进攻,当面之敌无力抵抗,苏军前锋部队在进攻的第一天突入6千米,其后两天更是突进了15~20千米,一场预期中的攻坚战迅速演化为了对残敌的追击。在接下来的15天里,第38集团军疾进205千米,跨越7条河流天险,开始由波兰南部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地带进发。

2月10日,集团军的尖兵第227步兵团在第12坦克团的8辆IS-2和若干辆自行火炮的支援下,开始进攻挡在维斯瓦河接近地的最后一处德军据点。团长尼古拉·恰罗夫中校派出2个各配有2辆坦克的加强排实施夜攻,先由步兵摸进至距离敌军阵地50米的位置上,然后由距敌500米的IS-2打开车灯并连续发炮,慌乱中的德军匆忙败退,步兵们轻松夺下阵地。

从这个2月到欧洲战事结束的5月,第12坦克团持续为向布拉格推进的第38集团军的步兵提供强有力的支援,尤其是在面对捷克斯洛伐克旧的国防工事时,IS-2重型坦克在混凝土暗堡、单兵据点、反坦克龙齿等障碍物面前充分展现了主炮的威力。IS-2集中发炮、以数发炮弹轰毁拥有9个射击阵地的大型暗堡的场面,成为1945年初春中欧战场上壮观的景象,也写就了近卫第12重型坦克团在战时的最后荣光。

有统计表明,卫国战争期间IS-2坦克的战损率仅为T-34坦克的三分之一,是自行火炮部队的三分之二。无怪乎有人打趣说:“如果你在红军装甲部队中服役,那么最理想的岗位就是IS-2!”是的,从KV-1到IS-2,从第21坦克旅到近卫第12重型坦克团,一支小小的坦克部队,印证的乃是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的不朽胜利。

(编辑/王路)

猜你喜欢
集团军苏军德军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四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胜利日阅兵(历史老照片)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八路军”为何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漫画轻兵器之十三
乌兹别克拆苏军纪念碑引俄不满
坦克挂拖斗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