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优秀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10-27 15:28冉江兰刘旭
人间 2016年2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贵州德育

冉江兰 刘旭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8)

贵州优秀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冉江兰 刘旭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8)

高校的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则有助于高校的德育教育。对于贵州来说,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将本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贵州优秀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有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思政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贵州民俗文化;节日文化;德育资源;思政教学

我国在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形成了多彩斑斓的民俗文化,成为了塑造各族人民行文品行和道德规范的强大内在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真善美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对于贵州来说,将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贵州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有利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增强思政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 践意义。

一、贵州民俗文化及其蕴含的德育资源简述

民俗文化可分为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作为群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固化的传统风俗习惯,贵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并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一)贵州节日文化及其蕴含的德育资源。

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我国各族人民都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而且各具特色。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56个民族中仅贵州一个省,民族节日每年就有200多个。其中的传统节日大致可以划分为“农事型节日”、“祭祀型节日”、“纪念型节日”、“娱乐社交型节日”等类型。

“农事型节日”,是贵州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农事型节日有布依族的“七月辰日龙山节”,侗族的“活路节”, 瑶族的“插秧节”和“达努节”等。“祭祀型节日”主要始于原始的宗教仪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苗、侗、瑶、水、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吃新节”,彝族的“火把节”, 穿青族的“跳菩萨”,仡佬族的“祭山节”等节日最为典型。“纪念型节日”大多是各民族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缅怀本民族英雄人物而确立的节日类型,一般都有准确的日期和固定的节日活动内容。例如,瑶族的“盘王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萨玛节”等。“娱乐社交型节日”是贵州民俗文化节日中比例较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一种节日类型。为大家说熟知的有苗族的“姊妹节”、“爬山节”,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侗族“采桑节”等。

例如:侗族的“活路节”,是贵州省镇远县一带侗族春耕前夕的盛大节日。节日在每年除夕日至节日当天前。侗寨要推选两个成年男子主持农事,称之为"活路头"。当地习惯,每年年节到来时,活路头鸣锣通知各家封存农具、纺车、碓窝,停止农事、纺织等活动。周围侗家遵命行事,立即在自家的上述用具上贴上火纸封条,表示停止使用。直到节日当天,活路头会将一捆嫩草放在田坝上,三声铁炮后,活路头吆牛把犁做耕田动作,然后栽上几丛嫩草,象征禾苗苗壮、丰收在望,并预祝今年农业丰收。当天下牛,各家都要斯掉农具上的封条,并在自家菜园里栽几丛嫩茅草,以示农忙季节已到,做好春耕准备。从第二天起,侗寨都将热火朝天地投入紧张的春耕生产,用辛勤的劳动去夺取农业的丰收。①

瑶族的“盘王节”,是祭祀祖先盘王的节日。相传盘王智勇双全、打退敌人, 救助和造福了百姓。据说在很久以前,瑶族人坐船飘洋过海,不幸遭遇狂风大浪,在海中飘了整整四十九天的船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的时候,有人在船头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并许下大愿。许过愿后,海上风平浪静,船很快靠了岸,瑶人便得救了。因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也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们就唱歌跳舞,以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便把这一天定为“盘王节”。[1]

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节日中都蕴含着及其丰富的德育资源。是群众自我组织和自发参与形成的节日活动,起因大都是从对农业的丰收、对祖先的祭祀、对英雄的纪念和对未来的祝颂等仪式的演变而来。其中的内容也大多是教人好好做人,努力做事,踏实肯干,褒扬勤劳勇敢,勇于奉献,艰苦朴素等。渗透在这些民俗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也在耳濡目染中的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得到情感的共鸣和道德的教育。

(二)贵州民风民俗及其蕴含的德育资源。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传统习俗,一个民族的习俗就是由这个民族在其世代延续中靠约定俗成的习惯构建起来的人们的生活规范。它反映出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有风貌。贵州特有的民俗文化有安顺屯堡民俗和苗族的刺绣文化。安顺屯堡文化是集地戏、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屯堡人依村寨门前或寨中空地为戏台,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屯堡地戏具有特有的艺术魅力,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2]

刺绣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审美意识的反映和生存环境的载体,许多研究刺绣的学者都以苗族刺绣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并称之为 “穿在身上的史书”,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其中的刺绣图案和样式多是花鸟虫鱼、田园、河流等一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期待。

二、贵州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贵州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且具有特色的德育教育资源。在高校德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如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等资源,使其在德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大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有着非常重要地作用,同时也将提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丰富思政教学内容,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

当今,高校的思政教学虽然一直在进行改革,但都未能够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仍处于和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状态,这与当代大学生活泼向上、朝气蓬勃的特性是不相符合的。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引用到高校的德育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丰富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探讨,同时也促使学生对当地文化的传承和民俗文化的发展。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第八章中的文化一节,可以融合我国各时期的优秀历史文化、贵州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当前盛行的西方文化,从而让学生更好去理解当前的文化现状,理解文化、认识文化软实力的强大作用,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思政教学的效果。

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丰富高校思政教学的内容,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高校思政教学的趣味性。将贵州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引入到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改变当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单一授课模式,促使高校思政教学体系的改革。例如,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师和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去贵州安顺听一场关于对祖国的忠肝义胆的屯堡地戏,通过戏曲让学生理解爱祖国、爱民族的涵义。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观察、体验和学习,亲身体会和感知其中所蕴含地思想内涵,从而增强高校思政教学的效果。

(三)有利于传递道德力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高校的思政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利用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传递道德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节日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的志气,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传递一种道德的力量,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此外,布依族的“七月辰日龙山节”、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贵州岜沙苗族的神秘树葬文化等,这些都反映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他们敬畏自然,所以也更加的爱护山林。就连刺绣文化中的图案也大多是关于山水花鸟的图样。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更加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和爱护自然。

三、贵州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思政教学内容的要求与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一)围绕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将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入到学生的德育课堂中,可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了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

在高校的思政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而利用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深入挖掘地方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到高校的思政教学中,是高校思政建设改革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当地特色的节日文化或民风民俗,例如,侗族萨玛节、瑶族盘王节和贵州当地的蜡染、刺绣等特色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用实例去学习和理解所学的思政内容,如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也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民族、本地区的由来、历史的发展和变迁,还能让学生从历史中认识到先人的伟大创造。这将对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个人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围绕民俗和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不断进步。[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也是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来讲授爱国主义,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侗族的萨玛节,讲述的是侗族的一位女首领,她英勇善战,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屡建奇功。但不幸的是在一次战斗中,她被多于自己十倍兵力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族人为了纪念她,将其供奉为可以给侗族人们带来平安和幸福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每年春节,侗寨会举行一次演习性的军事活动以示缅怀。这些有关本民族的英雄传说,不仅展示了先民们的英雄气概和优良品德,同时也歌颂了先民们敢于牺牲、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这些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总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的教育、陶冶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

又如,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息烽集中营等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丰富了思政教学的内容,真正让学生融入课堂,使之心灵受到震撼,同时也可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精神的熏陶。

(三)围绕企业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时代精神。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而当下多数学生是在蜜罐中长大,劳动观念意识淡薄,娇生惯养。因此,让学生了解家乡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当地企业文化的认识,可以提高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而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例如,贵州的特产有茅台酒、波波糖、黔五福、老干妈等,而这些特产的背后是生产这些特产的特色企业。可以向学生展开对这些企业的研究学习,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企业文化,体会企业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例如茅台酒的企业文化:以才兴企,人企共进;天贵人和,厚德致远;弘扬国酒文化,追求创新卓越等,这些文化不仅可以激励和感染着学生,同时也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拥有勇于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艰苦奋进,积极创新,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高校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地方的优秀民俗文化有助于高校的德育教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为更好地进行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贵州当地的民俗文化,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并将这些德育资源有效的应用于高校的思政教学中,促进当下高校思政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当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1]刘旭.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探究.[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02.

[2]张毅.安顺屯堡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及保护对策.[N].贵州大学,2010.

[3]周巧林.地方特色资源在高校德育基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平定县地方德育资源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1.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

G641

A

1671-864X(2016)09-0177-02

冉江兰(1978—),女,《贵州优秀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刘旭(1987—),女,《贵州优秀民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贵州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贵州,有多美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