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形式的“意味”

2016-10-27 13:56刘勃
艺术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构图意味审美

刘勃

摘 要:“意味”简单的理解就是“意义和味道”,是人们认知客观对象的抽象感受,是绘画形式的视觉效果给我们心理的主体体验,是艺术中形而上的美学,对绘画形式中“意味”的研究使绘画选材、布局以及技法更体现“意味”。

关键词:绘画形式 意味 审美 构图

通过分析艺术家创作时的心灵感应以及他的审美倾向和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安排,可以让绘画作品带给观者的是一种视觉体验与审美思考。我们在欣赏绘画创作时总是可以找到构成画面的这些元素,这些分布在画面中的元素综合作用给我们的通感而成“意味”,一幅有意思和趣味的绘画创作正是吸引我们去欣赏画面的原动力和诱因。“意味”本是抽象的体验,但不论是绘画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元素在作用与反作用,都会涉及到形式美的法则、技能、韵味,结合作者的视觉理解、觉悟、情态表达最终使画面有“意”有“味”,这种绘画形式的“意味”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绘画形式的“意味”使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彰显,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掌握它的一些规律,在绘画创作中利用规律让绘画形式更有“意味”,这是画家绘画创作的根本。绘画是画家用心灵与画笔交融的一种主观行为,是通过画笔与绘画的基本元素在二维平面上表达艺术家自我心灵世界的过程,是传达信息,体现思想的载体,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可以通过画面去展现,观众通过欣赏画面进行艺术体验,所以绘画这种直观的视觉艺术在画面的构建中不仅是审美表现的内容更多的还承载了精神,整个画面的框架是通过形式去体现的。这个形式由画面的布局、材料、绘画语言、韵律等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使画面形式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味道”更有效的让观众在享受视觉审美的同时也可以体味其中的画味。我们通过研究画面的“意味”,体味作品,从而让作品有更高的品味。让观众欣赏作品在心里发生的化学反应,让“意味”成为审美过程的催化剂,通过研究绘画形式中的“意味”,分析绘画作品的审美倾向,让观众品读欣赏作品之后能带给更多的审美延伸与审美思考。

一、解析“意味”

绘画形式给我们的整体感受是抽象的,“意味”是感受对象的想象和画面形式所形成的整体味道,简单的理解就是“意义与味道”,一般来讲,味道,是我们的味觉感受,但在绘画里这种视觉抽象的感受是从外在视觉到内在心理的主体体验,我们很难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去表达或者再现画面中这种抽象的味道与意义,“意味”这两个字本身就很难充分解构,由此可以联想到“意义、趣味、韵味、含蓄、品味”等词汇,但是没有一个词可以阐述“意味”在绘画中的抽象概念。在绘画创作中哪种抽象的通感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随着对艺术及艺术家的深入研究与理解,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完成了“意味”的审美体验。

绘画创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和艺术家对事物的理解以及创作思想、情感、体验、选取的材料、技法等紧密联系,但无论样式如何变化,总是有不变的共性,即绘画元素构成的形式美中给我们的通感“意味”,意味在绘画创作实践中,是艺术家自身对客观理解的基础上所创作的主观视觉感受,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决定绘画的形式美,最终以画面元素的形式构成呈现给观者。绘画形式的不同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和心灵体验也会不一样,作为绘画创作应该是艺术家的主观行为与客观相作用的结果,不自觉的呈现出艺术家自己的风格与艺术语言,除了绘画作品表达的内容以外,艺术家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这种抽象的通感和画面的主体内容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是给观者构成“意味”的条件。

二、“意味”在绘画的形式中是如何产生的

任何架上绘画都是由构图、色彩、节奏、材料、造型、笔触、肌理、等形式元素构成,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绘画形式是构成画面的框架。我们在欣赏或者研究画面时总是可以找到这些元素,这些元素在画面中按照绘画的规律综合作用从而构成“意味”,这是我们观察欣赏画面的诱因和动力。

绘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我们如果一味的追求物理意义上的写实,而放弃追求心灵的真实。绘画作品给我们的感受是毫无生机与味道,所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仅仅研究以科学为参照手段的写实规律,而且还思考绘画本身存在的意义,如果单纯的描摹自然,对绘画本身的形式美和艺术家内心的心理体验没有更多的思考,绘画形式的“意味”将是无法体现,那就得在绘画与客观真实中去研究,把附着在主观画面的客观真实元素加以提炼,触摸最开始对客观内心真实的艺术感受。从而在绘画形式表现上思考创作内容,艺术作品有可能是反复修改,这种思考的痕迹最终在画面上让我们品读出“意味”,这是绘画艺术的灵魂。

很多作品我们看到是弱化内容表达,而沉迷于研究形式语言的变化,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画面形式的独特性,通过材料技法等呈现出不可控制的新的视觉图像。这种图像正是艺术家在研究构成画面诸多元素“发酵”的结果。

我们在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难以言表的快感。如:崔国强先生的《黄土农家》《雪晴》,黄润生的《高天厚土》《偏岩老街》等作品,画面内容是表达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我们没有必要去探究画面的局部具体像什么,但画面整体已经把我们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让人回味无穷,这种效果是怎么画出来的,是点线面的构成?材料的原因?构图布局讲究?还是色调和笔触多种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怎样,画面所呈现的形式和语言让我们看了久久不能忘怀,品读其中的味道,这就是画面“意味”的魅力所在。

三、“意味”在绘画形式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绘画不仅是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同时也属于喻哲的范畴,创作内容是把客观事物各个方面的元素与内在构图规律的理性结合,以一种特有的外在形式去表现,内容依附于形式而存在,同时也受形式的限制,不同的创作内容我们会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去表现。那么我们可否运用某种形式去选择内容呢?形式可以脱离内容而单独存在么?答案是否定的,不论是内容作用于形式还是形式反作用于内容,都离不开形式美法则、韵律、情感、心理感受等传递“意味”,所以“意味”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中产生的。也是绘画形式与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

绘画“意味”的理性表现,是我们依据视觉经验和视觉形式要素寻找绘画形式的审美规律,根据内容与主体需要主观组织画面。反映主题的构图需要如何组织内容来组织画面,怎样去搭配色彩营造氛围,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吴冠中先生的《玉龙山》把自然界色彩高度概括,用很大的笔触去表现山的博大与浑厚,用细小的笔触去塑造细节,通过整体的把握让画面整体关系统一,画面中的几棵老去的松树显得疏密有致,根据黄金分割的法则,将高矮的几棵树木自然的结合了物象与画面比例、形状等关系,注重艺术“意味”的同时,又使画面的造型秩序得到了建立。正如南朝谢赫的《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对绘画形式“意味”理性的生动阐述。意味的非理性是带给人抽象的心理感受,这是主观的、情绪化的、不可预知的感受。在创作中是艺术家某种情感的释放,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观众心中产生的新的联想与共鸣,是游离在作者与作品以及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微妙关系。很难去把握这种抽象不可预知的审美形式,只能是一种不可捉摸心灵感应。

四、“意味”在绘画中的形式体现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交融,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化的艺术也应运而生,原来的架上绘画已经不再是主流形态,艺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去呈现,由此出现了装置、影像、行为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传统的绘画形态,往往表现的是比较具象的客观物象,画面形式相对比较单一,而这种新的视觉艺术在表达视觉载体和呈现给观众的最终形式会多样化,这个不仅仅是艺术的材料、技法、观念等的变化,而且在内容方面也极为讲究,从而让绘画或者新的视觉形象具有别样的味道和意义。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通过对传统材料的研究与把握,结合时代背景与创作观念,运用相关的材料与形式,在实践写生或者创作中以表达艺术家情感、思想;为理念,注重技法或者材料所呈现的视觉感受,从绘画原本出发去研究有绘画元素的点、线、面等构成形式所传达内容的不同意义与不同视觉感受。图1是写生风景油画,在构图上采用了长方形的横向构图,用色统一中有变化,用色用笔多样统一,在画面的整体把握上笔触与色彩和谐中不失多样,用笔有力肯定,虚实处理较为得当,读画如同读文章,感觉意义与味道都呈现在视觉形象的组合上了。图2构图稳定多变,画面色调统一,用笔细腻多变,画面整体厚重,给我们一种对岁月的回忆和对黄土的沧桑感,这就是意味。画面直接可以表述、自由而多样化的艺术感受,绘画的形式与布局起着重要的作用。绘画不是文学,也不是电影,更不是哲学,但它独有的艺术特质和视觉效果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由这种绘画形式与元素呈现给我们的“意味”是绘画的灵魂。

综上所述,绘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让内容更有说服力,绘画形式是绘画创作的生命,我们可以研究运用这些规律使创作内容在观众品读的过程中更有“意味”,绘画形式与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结合,让架上艺术创作回归绘画本身体现“意味”是艺术家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李松石.绘画艺术形式[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2]黄勇.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性”[J].美术研究,2010(1).

[3]周颐.绘画形式与形式美探析[J].艺术研究,2005(4).

[4]王志明.绘画形式产生的基本心理动因初探[J].艺苑,2010(5).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构图意味审美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
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
浅谈构图法在风景油画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