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车间
——互动媒体艺术展

2016-10-27 10:36唐勇
当代美术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脑电波雕塑媒介

唐勇

虚拟车间
——互动媒体艺术展

唐勇

虚拟车间——互动媒体艺术展 2016.6.20-7.5

策展:孙鹏

艺术总监:焦兴涛 技术总监:季平

主办: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重庆高科集团有限公司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持续发酵,迅速在中国各个领域崛起并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艺术家因此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创作自由,同时也迎来了认知与创作的革命和挑战。此次“虚拟车间——互动媒体艺术展”便在这样的语境下进行。对此,本期《当代美术家》采访了此次参展的艺术家唐勇先生,与他共同探讨科技对观念、认知的改变,以及创作媒介的改变带来的对雕塑艺术的新思考。

雕塑,VR,AR,互动媒体艺术

唐勇 平衡 装置 尺寸可变树,化工纤维,X光片,塑料,KINECT,投影仪 2016作品运用了体感技术,观众在参与互动中由于所占位置的原因,会看到投影效果中树下的方形平台出现失衡的效果,甚至坍塌,给观众心理上带来强烈的不安和危机感。

《当代美术家》(以下简称“当”):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带来了更多可能,您这次参展的作品《平衡》用体感技术与雕塑作品相结合,使观众产生了很强的参与感,也更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平衡》这件作品的成功离不开技术方面的支持,您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已经考虑与科技联手了吗?

唐勇(以下简称“唐”):构思这件作品之时没想过科技的介入,《平衡》这件作品实际上是在我去年所做系列装置作品基础上的延伸,去年大概做了五、六件关于人与生态关系的作品,都试图探讨因人对生存环境的过度干预而导致的生态变异、人类异化等问题。今年年初焦兴涛老师招集我和其他几位艺术家,想做一个雕塑与前沿科技接轨的实验性展览,目的很明确,首先是在多媒体、跨媒体的艺术实践中,尝试打破雕塑既有物质性、空间性的制约,借助于前沿科技,寻找一个有别于传统观看与体验的新途径,以获得跨媒介创造的多样可能;其次为雕塑系跨媒介工作室的成立寻求一个可靠的技术平台,为跨媒介创作实践取得一个初步的经验方法。由此,这半年来我们不断地讨论、交流,克服技术上的种种困难,探讨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最终呈现出现在的作品面貌,并获得大家一致认可与好评。虽然这一切来自于我们的努力,但也离不开“上海妙果数码”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最前沿技术的倾力相助,我们不可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对我个人而言,由于高新技术的介入,观看与体验的方式为此改变。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由观看与被观看演变为参与、互动中的虚拟体验,其过程中的虚拟运动更深刻地表达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提升。

当:现代社会的发展一直影响着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和态度,比如摄影将肉眼观看转变为机械观看;高层建筑和飞行工具改变了观看世界的角度;显微技术和宇宙航天则扩展着我们观看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但这些方式,都只是对现实世界的观看,VR技术和体感技术则创造了观看虚拟世界,体验虚拟世界的可能。您觉得这对我们感受世界的认知,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艺术创作来说呢?

唐:虚拟世界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逻辑限制,以及对现实存在对象的感知约束。让我们随心所欲的与过去的、末来的、意识想象中的时空或对象发生关系,并可将停留于文字、影像、图示等媒介的知识、信息演变为一种可切身体验的虚拟存在,让纯意识领域中的虚拟时空、虚拟对象、虚拟行为等,赋予我们新的经验。这种新经验我们可质疑、可否定、可不屑一顾,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给我们的心理与生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反过来我们可利用这一切去改变我们的已知世界,去创造一个可信而理想的未来。

对艺术创作而言,我们可在全新的体验中开启天马行空的思考与想象,打破过往经验与逻辑的限制,实现现实与幻象、幻境、幻觉等的有效结合,从而挖掘艺术家在潜在感知与创作中的无限可能,并以此为目的建立不一样语言系统,去丰富我们的艺术表达。

当:明天当代雕塑奖旨在鼓励执着于当代雕塑创作并富有创造精神的青年雕塑家与优秀在校学子,推介具有原创性及新的审美意识与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目前已在国内取得较大影响力,也代表了学院派雕塑艺术的先锋性、实验性。您觉得这次“虚拟车间”的展览,与例如明天当代雕塑奖的传统学院内的雕塑主题展览有何不同?

唐:与传统学院内雕塑主题展相比,此次“虚拟车间”展览最大的特点是:身体的介入与互动;虚拟现实与真实场域的交叉与重叠;物质性与空间性的边缘化。比如说,以脑电波的自主运动去控制事件的生成过程,将脑电波的运行状态转化为虚拟形态的生长演变,VR与AR在交互中的错位体验。这些都有别于传统雕塑或装置对塑造、控制、场域界定、物性表达以及观念体现的诉求,它是用新媒介、新手段去获得超越经验的感知,去实现意义的再造与语言的重建。

焦兴涛 奇迹 装置 尺寸可变脑电波意念控制器,钢材,投影仪 2016作品为四个装置化的小景观:旗杆、世贸双子大楼、烟囱、路边小车,在墙上的投影会因为观众脑电波注意力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现实与想象之间建立直观而奇妙的联系。

在此次展览中物质形态虽没被完全抛弃,但其身份己不再以传统意义上的物质性与空间性去定义。它只做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参照对象而存在,也可说是雕塑延伸与跨媒介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对应形态。

不一样的语言系统,促使我们获得对对象、事件、以及思维意示的不同感受,我们会以对感知的有效表达与呈现去建立新的逻辑。所谓的前卫性、前瞻性就是建立经验之外的新方法与新途径,使新体验、新价值在跨媒介的创造中得以充分体现。

就明天当代雕塑奖而言,其先锋性、实践性己远远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雕塑范畴,但其中大多数作品,依然是以具体的形态存在于真实的现场而获取意义。它离不开物性的体现、空间的想象与现场的话语指向等问题,即使各种媒介的介入与互动,也是针对于现实与现场而行为,所以在此基础上的实践与“虚拟空间”展中的新尝试截然不同。相信在以后的明天雕塑展中会出现许多以VR与AR为创作媒介的作品,我们拭目以待。

当:传统雕塑作品离不开物质性和空间性,而这次“虚拟车间”展览中的不少作品没有可触的物质形态,有的也呈现在虚拟的空间里。您对雕塑的物质性和空间性如何理解?失去了物质性的雕塑是否还能被称之为雕塑?您所理解的雕塑定义是怎样的?

唐:从传统意义上讲雕塑有它自己的语言系统,它强调的是形态、空间、触觉、形式等,是以可触、可视、可感受的空间存在而存在。但在感知对象时,大家都忽视了一个问题,我们对任何对象或感知世界都会产生记忆与潜移默化,都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我们的视觉经验之中。如在许多实验性作品中,具体的物质形态与空间形态可不存在,但虚拟形态与空间的视觉记忆所引发的关联、想象却永远不会消失。这个时候在虚拟体验中我们无暇顾及对象的真实与否,往往在乎的是物质对象所唤起的深刻经验与想象!如从视觉心里的角度上讲也可认为是雕塑,至少它具有了形态、空间、形式等,只不过这一切都存在于虚拟之中而已。现在我们都以对象的真实存在以及空间的具体化去界定雕塑,但有一天难以想象的技术革命使虚拟世界中的一切变得可触、可嗅,并以可变的温度与真实的质感去呈现之时,我们过往的认知会在惊异中崩溃。当然这样的界定如从当下的语言系统出发,就显得过于牵强与诡辩。就当今的艺术实践而论,我们最好是抛开身份的界定与争论,在无数的可能性中有所创造即可。

张增增 造物 装置 尺寸可变脑电波控制器,屏幕,摄像头,墙体,玻璃钢 2016观者站在窗前,带上脑电波意念控制器即可透过屏幕做的“窗户”看到自己的脑电波在地上塑造生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雕塑,它的形体变化,生长速度以及最终的形态取决于观者当时的脑电波变化。最终生成的三维立体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出来,再通过传统泥塑放大的方式制作成2至3米的实体玻璃钢雕塑。

当:传统雕塑作品与观众是疏离的,观众只能从外在观赏作品,而无法参与其中。而这次“虚拟车间”展览中的作品,不仅使观众参与其中,有的甚至使观众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或参与了作品的创作。这对观众的观赏体验无疑是巨大的变革。对于艺术家来说,这种新的观赏体验在创作和展览的过程中又面临怎样新的挑战?

唐:观众身处虚拟现场,在对话与互动中体会到身临其境之感,此时所获得的经验相对于只能通过文本、影像、图示等所传播的知识、认知,更具可靠性。而且虚拟现实可按艺术家的理念与需求去任意实现,此时观众的参于、互动能最大限度地按照某种预设轨迹去进行,从而共同完成作品,实现作品的意义指向与观念表达。

这种新的体验与表达都离不开高科技的介入,都以最前沿的技术媒介去实现,在创作中我们最难把控的是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分寸关系,若作品成了炫技的场所,那我们的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我认为无论以怎样的科技介入,它都要服从于当代艺术的核心要求,即作品的问题意示、观念意示、语言的建构与研究等。当身体的体验仅能带来视觉与生理上的愉悦、异样之时,艺术创造就失去了价值!

作品展览过程中的挑战首先是如何引导观众主动参于,其次是因对互动、参与人数的客观限制而导致有效传播范围的局限,再次是作品的预设指向如何在互动中与观者的经验建立必然的逻辑联系,以达到作品的完整。这些都不可能及时解决,科技的不断跟进与艺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当代艺术各个门类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艺术家们对于创作方式的选择也更加自由,此次“虚拟车间”的展览可以说是一次雕塑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碰撞。在教学实践中,您是否鼓励同学们尝试跨界的创作方式?科技与艺术联手的方式有没有可能引入到学院教学中?

唐:前面己提到,此次展览目的之一,就是为跨媒介工作室的成立而进行的创作实践。高科技与艺术的接合创造不仅仅局限于我们教师对前沿艺术的实践探索,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的推广运用。当然这样的尝试面临各种困难,比如技术平台从何而来?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在实践中如何把握分寸?如何解决在此领域内的教师配制等问题。这些困难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讲也促使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与知识更新!如果我们不能在当代语境中及时的把握艺术动态与前沿方向,调整与补充教学内容,我们将失去赖以立足的艺术创新与创造,终将无法立足于艺术的前沿领域!

当:最后请您谈谈未来创作的构想。是否考虑进一步尝试新媒体作品?

唐:就我个人而言,因为雕塑系跨媒介工作室的建设所需,才促使我在此领域内去创作实践。通过这次全新的创作体验,对新媒体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新媒体艺术从形态的生成到语言的建构,都是以前创作经验中所不具有的。其独特的语言方法与表述方式,使立足于雕塑基础上的跨媒介创作拥有了更多的途径。艺术创作总是不断地寻求新经验、新方法;总是在既有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以获取新的意义。这次独有的新媒体艺术实践,为我今后的跨媒介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相信以后自己会在此领域内做出更多的思考与努力,在延续原有创作逻辑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绩。

新潮NOVA

谭璜 金洪刚

书籍设计师开始改变角色定位,进入涵括知识结构、美学思考、视点纬度、信息解构、阅读规律到最易被轻视的物化技术规律等复合领域。设计师创作形态,让一切得以实现……

王新福

对艺术家来说,艺术意识的表达往往促使了观者意识抗体的产生。几个回合下来,艺术家的创作危机便不可避免……

The Virtual Workshop—— Intermedia Art Exhibition

Tang Yong

Virtual Reality and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are continuously fermenting, which rise rapidly in various fields of China and gradullay change the puplic’s lives. Therefore, artists enjoy the freedom of creation, and embrace the revolution and challenge of cognition and creation.“The Virtual Workshop——Intermedia Art Exhibition”was held in such context. This issue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interviewed the participating artist,Mr Tang Yong, discussing the changes made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perception,cognition, and changes of creation media, which have brought new reflection to sculpture art.

Sculpture, VR, AR, Intermedia Art

猜你喜欢
脑电波雕塑媒介
巨型雕塑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我的破烂雕塑
能感应人的脑电波并自动关机的电视机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写实雕塑
脑电波情绪分类算法的研究
基于脑电波传感器的智能轮椅控制系统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