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逆城市化下中国城镇的发展

2016-10-27 10:59张媛
2016年28期
关键词:城市化

张媛

摘 要:“城市化”已成为我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又出现了逆城市化,我国的逆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出很多的特点,面对当前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中国,本文以成都市为例,阐述逆城市化给现在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中国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化

一、 逆城市化及逆城市化的特点

“逆城市化”或“反城市化”(counter- urbanization)是针对城市化这一概念提出的,是指对人口从主要大城市和主要的大都市区向小的都市区甚至非都市区迁移这种分散化过程的概括,它一般出现在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到较高阶段之后。“逆城市化”的概念是指城市化后期,“城市病”下城市人口向郊区、农村流动,是城市化的第三个阶段,“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遭遇城市功能老化、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城市空间压力增大等问题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必然出现的功能分解、产业分解和人口分流,“逆城市化”现象有助于城市的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压力减轻,其概念在近几年一度成为理论热点。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以下一些特点:

(一)居住功能的分解

典型的特点就是人口向郊区和城镇迁移,例如:在成都,大型楼盘在开始向双流,龙泉,温江等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扩散而建,并开始超越中心城区的高档楼盘,彭州一带的府南新区拔地而起,不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选择在天府新区购置别墅,其市场价虽然比成都市内普通商品房的价格高,但其居住环境比市内要高很多,成为人们居住和投资的又一大选择,这都表明人们居住选择的郊区化趋向,使城市人口向郊区分流,直接带动了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但这一特点也隐含着“伪逆城市化”现象,不少白领和学生都加入了这一行列,在市中心高昂的房价和房租,使他们不得不远离市中心,到交通较为便利的郊区寻求较低的物价和居住成本,其实质并不属于逆城市化特点。

(二)优质资源的外移

其一是一些休闲场所成为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农家乐”成为了双休日城市人娱乐必去的地方之一,近年来,成都郊区三圣乡的农民就在自家田园接待节假日从城里来的客人,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农庄的逐步开发反映了中心城区的人们对大自然拥抱的渴望。成都周边的大邑县、崇州市、蒲江县、都江堰等地的旅游景点一直以来都是市区居民节假日选择度假的热门地方,在短途旅行中,带动了城市周边郊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气。其二是目前市内地皮紧张,一些重点大学开始向郊区发展,例如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就坐落在双流县白家镇,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等大学又集中在郫县红光镇,还有某些民办学院都集中于龙泉驿区、温江等地方,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化功能的影响在以后会逐步体现出来。

二、逆城市化的成因

在我国,我国的城镇化率现在虽然超过了50%,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水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绝大多收都在70%以上,都是在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基础上开始逆城市化进程的。虽然在我国一些大型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其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60%以上,已经具备逆城市化产生的条件,但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0%,较多的出现在北上广等一些特大城市。我国地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口压力大,城市化水平低,大城市不仅数量少,而且设施有限,不可能使众多的农村人口直接转入大城市。例如: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便于户籍管理,读大学后将户口迁到学校,毕业后参加工作,如果用人单位不接收户口,本人户口又不能实现“非转农”,相当于抛弃了之前的户口,而成为城镇的非农业人口,无论是因为国家对惠农政策的加大还是城市生活成本的负担加重,这样的户籍并非自由选择,而是束缚于户籍的非正常流动。还有一些农业人口到城镇打工,身份虽然还是农业人口,但工作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只能通过一些途径办理到这个城市的居住证,并不能实现真正的户口转移,这样的农业人口并不等于真正的务农人数,所以,人口的城镇化只是问题的表象,身份的城镇化才是实质。

三、 对中国城镇化的影响与启示

(一)交通、电信的发达是“逆城市化”得以畅流的基本物质条件

城乡之间的障碍的破除需要交通、电信的发展,便利的高速公路和地铁向城镇延伸,公共汽车以及私家车的普及满足了城市到郊区的畅通,电力、通讯、光纤向乡镇逐步延伸,增强了促使一些城市传统产业及一些新兴产业(如数字产业、文化产业等)向有条件的乡镇转移的物质条件,使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注重与中心城市“对接”成为可能。例如:成都地铁一号线的开通,贯穿了成都南北,对三环路外地铁沿线的经济起了有效的带动作用。二、三号地铁线的开通遍及东西南北,有利于向成都周边郊县疏通。还有大面积的无线网普及到城镇及郊区,加强了与世界的沟通。还有成都市区向成都周边地区开通的快铁,也极大的缩短了市中心向周围地区的行程时间。

(二)逆城市化下要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的保护

城市化过程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生态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由于城镇化,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生产生活代谢物增加污染环境,造成城市自然净化功能削弱,城市污染也连带向郊区扩散,环境承载力降低,而城镇的还原功能多数要由人工调节,其中重要的措施是绿化建设,提高郊区绿地率,结合农业及林业用地的保护,形成城郊生态环境支持圈,改善城郊生态环境质量。我国的逆城市化要走一条资源集约利用的道路,一方面应着重于创造资源组合、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城镇土地、能源等利用方面的引导与调控,实现资源的合理节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①(作者单位:四川文轩职业学院思政部)

注释:

① 王永胜,王彦智.浅谈中国特色的逆城市化模式[J].东岳论丛,2005,(1)∶200~201.

参考文献:

[1] 霍华德.明天的田园城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2001.91.

[3] 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86.

[4] 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N].人民网,2006-02-02.

[5] 成都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小城创造的奇迹[C].2006年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以农村现代化约束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