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数字媒体技术对昆曲发展与传播的利与弊

2016-10-27 10:17陶蕾伃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昆曲传播

【摘 要】数字媒体技术渗入到传统艺术中,给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昆曲艺术为例,分析数字媒体技术在昆曲发展与传播中的利害关系,提出在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昆曲艺术需要坚守质与量并进的传播原则。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昆曲;传播;质与量

中图分类号:J80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31-02

一、数字媒体技术给昆曲发展与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空前提高

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各个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昆曲艺术以多种形式存在并以数字化传播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创作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存储数字化,信息的发送和接收方式从单一化逐渐走向多元化。昆曲艺术不再只是舞台上面对面交流的艺术,它通过电视、网络等数字化的传播载体,快速而广泛的传播给受众。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呈现了高度的互动性,受众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还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快速、广泛、互动是数字时代的典型特点,给昆曲艺术的传播带来了繁荣景象。

(二)数字媒体技术逐渐成为昆曲舞台表演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美设计是舞台表演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合理的舞美设计可以延伸舞台空间,营造舞台意境,烘托舞台气氛,将观众带入舞台表演的情境之中,增强观众的现场感。昆曲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属性就是通过独特的歌舞形式来表演故事内容。在空旷的舞台上,演员通过无实物的歌舞表演呈现故事内容,恰当的舞美设计能够烘托舞台气氛,延伸舞台空间,增强观众的现场感受,对于舞台表演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1,于2008年在羊城上演的《桃花扇》,运用了大量的数字影像作为舞美设计元素,打破了传统的舞台布景,免去了单色的幕布和简单的道具,而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在幕布上投射秦淮河畔的生活景象,即《南都繁会图》,以此衬托出秦淮两岸的故事背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人物的情绪、故事的发展,舞台上的景象与表演内容高度匹配,增强了观赏性、烘托了故事气氛。

(三)数字媒体技术与昆曲艺术碰撞产生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数字媒体技术的渗透,给昆曲创作带来了繁荣景象。新型的昆曲艺术作品给昆曲观众带来了空前的新鲜感,下面以新媒体艺术作品为例。如图2,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一场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中,人们通过身体接触到电子屏幕,屏幕上根据接触面积和力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同时昆曲音乐以齐奏的方式呈现,高度的参与性给中外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兴趣。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交互性和连结性是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1]受众一改单向接受信息的欣赏方式,而是参与艺术作品其中,共同完整作品的呈现,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从而最大程度激发了受众的兴趣。

二、数字媒体技术给昆曲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一)打破了昆曲艺术的自身属性

光怪陆离的艺术表现形式给昆曲艺术的传播增添了一道风景线,然而依附于高科技手段的昆曲艺术在给人们带来了超强体验感的同时并没有将昆曲艺术的精髓较好地保留,打破了昆曲艺术自身的属性。“昆曲表演的属性是一种独特的歌舞表演。”[2]即只有表演没有歌舞或是只有歌舞没有表演都不算是戏曲艺术。剧场性的丧失,戏曲本身意境不能完整存在。在很多新型的昆曲艺术作品中,昆曲往往只是作为一种符号或是点缀的新鲜元素存在,昆曲本身的特点并没有最大化的体现。简单化的昆曲艺术使观众简单化接受,受众范围空前的扩大,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欣赏昆曲已成为一种时尚,然而这大部分是建立在降格昆曲本身的基础之上。

(二)局限了昆曲艺术的想象空间,弱化昆曲艺术的思想深度

数字媒体技术与昆曲艺术的融合产生了很多趣味性、娱乐性超强的艺术作品。如图3昆曲动画片《双下山》[3],“运用水墨画技法勾勒了写意的故事场景,小尼姑和小和尚的一颦一笑通过动画展现出来”[4],全片透露了滑稽、幽默的感觉,哪怕不了解昆曲的观众估计也会被吸引,但是动画并非舞台上的真人演绎般栩栩如生,虽然出现了一些昆曲舞台表演中经典的肢体动作,但是呈现给观众的是多了些许滑稽,少了些许精湛。再如图4音乐电视片《游园惊梦》[5],运用二维变形动画展现男女主人公情愫,变化万千的黑白线条在银幕上飞舞,由人形变化为花草,再由花草变化为庭院,最终一阵飞烟掠过消失在白屏之中。动态比静态更能抓住人的眼球,快速变化的线条将观众深深的吸引,但是片中重动画、轻昆曲,旨在传达给观众游园惊梦的凄美情境,却无从观闻游园惊梦的精赞唱段,对于一部昆曲艺术的音乐电视是远远不达标的。数码影像的注入给昆曲艺术作品带来了很多趣味性,本身冗长的唱段通过动画方式展现减少了昆曲本身的晦涩难懂。然而脱离舞台表演,降低昆曲本身格调的同时,直白的动画描绘也局限了昆曲艺术的想象空间,高雅的文化底蕴无从体现。在一些昆曲电影里,昆曲的处境也不容乐观,如杨凡执导的电影《游园惊梦》[6],讲述了昆曲名伶嫁入豪门,得不到家人的关怀,犹如杜丽娘般居于深闺充满着幽怨。影片中的主人公通过演绎游园惊梦的经典唱段表现内心世界,暗示着人物的命运,与戏曲人物如出一辙。从电影创作角度看,昆曲元素的融入丰富了叙事手法,提升了电影内涵。但是昆曲唱段的大量删减和任意改编,对于昆曲艺术传播却不是太乐观的。另外还有一些新媒体艺术作品中,如前文所述,昆曲更是以一种符号或元素呈现在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之中,对于观众更多接收到的只是新、奇、特的视听感受。

三、昆曲艺术需要坚守质与量并进的传播原则

我们处在一个快餐文化的时代,数字化渗透了生活、文化的每个角落,如何能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受众数量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创作高质量的昆曲艺术作品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昆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已经不单是昆曲艺术领域的工作范畴,而是与其创作、传播相关的所有领域的责任。多元化的时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工作者除了创新创奇,还要有一颗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心,尽可能做到在不破坏传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创造符合现代人们欣赏水平的艺术作品。运用数字媒体技术给昆曲艺术锦上添花,而不是将其改头换面。设想新一代的年轻人无从欣赏到古老艺术原貌的悲哀。因此“多个艺术领域的相互沟通、学习对与昆曲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7]

(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扩大昆曲艺术的传播范围,提高受众数量

数字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在家看到世界各地,人们可以通过掌上电脑处理大小事务,是一个可以足不出户的新时代。这个时代让我们兴奋,同时也让我们感到微微的恐慌。人类的情感是电子技术无法取代的。任何时期的艺术作品都是遵循娱乐至上的原则。古老的传统艺术在眼花缭乱的今天逐渐消亡,走向萎靡,但这些艺术的曾经兴盛体现了在那个古老年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欣赏水平。它蕴含了古老民族的文化、历史、生活方式,有及其高深的艺术价值。今天的我们进步了,在某些层面也许是倒退的。因此振兴传统艺术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期。走进剧场去听去看去感受古老的昆曲艺术,是最能够完整展现昆曲艺术的欣赏方式。但是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极大的今天,尤其是年轻人根本无暇坐下来去欣赏晦涩难懂的古老艺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借助数字化平台将昆曲艺术传递给受众,无疑是快速有效的方式。电视、电台,网络媒体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并出现许多相关的戏曲网站,昆曲音乐的上传下载给受众带来了非常便捷的方式。昆曲爱好者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喜爱的昆曲演员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的传播者与信息的接受者的互动行为,对于改善昆曲创作、昆曲表演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随之提升,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古老传统艺术的追求者,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运用现代手段保护昆曲精髓,并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它认识它喜爱它。

参考文献:

[1]新媒体艺术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2]熊姝,贾志刚.昆曲表演艺术论[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2):3.

[3]水墨动画《双下山》,作者周星,该片获得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画节最佳网络动画奖、ASIFA中国奖、2009美国红树枝动画节“最佳实验动画/可视音乐”奖.

[4]陶蕾伃.非遗保护背景下的昆曲艺术与水墨动画的结合——以昆曲水墨动画《双下山》为例[J].戏剧文学,2015(10).

[5]音乐电视片《游园惊梦》,导演王琳慧,上映时间2011年6月.

[6]电影《游园惊梦》,导演杨凡,上映时间2011年4月,第二十五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和第十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影片.

[7]陶蕾伃.数字影像在昆曲艺术中的表现形式[J].大舞台,2015(8).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技术昆曲传播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