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六金:缔造“马背上的摇篮”

2016-10-28 19:21
新民周刊 2016年41期
关键词:保育院西路建国

邓六金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安慰100多个烈士子女。节假日,她一方面规定不许任何家长派车接送孩子,另一方面自己和老师们总是和烈士孩子一起度假,想方设法地宽慰他们。

上海著名的衡山路复兴西路(以下简称: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每一栋花园洋房都有一页记忆,远远超出了时代更替、家族兴潜的一般典故。如地处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的建国西路570号,绿地茵茵、果树挺拔、小楼幽幽、庭院深深;当年是汪精卫夫妇在上海的“夏宫”,如今则是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

从达官贵人的“私人禁地”回归到上海市民的公共幼儿园,是1949年上海解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故事,涉及到一位红军女战士邓六金。

寻找邓六金

徐汇区机关建国幼儿园的前身,是诞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保育院。身经百战的邓六金是当年“马背上的摇篮”缔造者,也是新中国幼儿事业的开拓者。如今这个幼儿园的孩子、家长和校友们,都知道上海市劳模张敏薇园长设计的园史陈列室里,悬挂着老红军邓六金的大幅肖像。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有来头的黑白照片,但文字说明极为简单。

经常有孩子在慈祥的邓六金奶奶肖像前询问:她是谁?她是干什么的?通常,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她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创办了华东保育院、是机关建国幼儿园首任园长。

因为历史资料的稀缺或邓六金前辈极为低调的原因,这三句话之间的关联和孩子们冷不丁提的问题,老师们很难作出详细的回答。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张敏薇园长也想补上邓六金前辈的历史功绩资料、尤其是其在建国西路时期的三年情况,以利传颂。

但寻找资料的过程非常艰难。课题调研很快就得到了北京、山东、福建等地党史部门的有力支持。渐渐地,邓六金的形象和功绩不断丰满;我们已不是在单纯地看资料,而是和一个高尚灵魂在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邓六金,福建上杭县人;1911年9月出生于赤贫的客家人家庭,出生十几天后就被送至另一个贫农家庭当“童养媳”。1930年,为反抗养父母的包办婚姻,她走上了革命道路。其实,朱毛红军在1929年就已经进军闽西了,毗邻的上杭和永定两县则是日后苏维埃政权的中心区域。毛主席诗词中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说的就是红军开辟闽西根据地的事情。

1931年春,邓六金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邓六金一边学文化,一边为党工作;她担任过福建省苏维埃妇女部部长等职务,为妇女扫盲和扩充红军做出了极大贡献。1934年,她自己在瑞金学习时参加了中央红军。

随后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邓六金是三十位女战士之一;途中有三人留在地方工作,到达陕北时有二十七位;包括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等著名先驱。长征途中,邓六金乐观而坚韧。在饥饿难忍时,就听战友李坚真大姐“唱支山歌当点心”;战斗之余,跟着朱德总司令学习辨别和采摘野菜;过草地时,还练就了四个人背靠背站着睡的本领。她后来对孩子们回忆长征时说——“草地上宿营更困难,太潮湿,躺着睡觉肯定不行。四个人背靠背站着睡有两条好处:一是后面、左面、右面都有依靠,身体又稍向后倾,睡着了不会往任何一方倒,睡得踏实;二是草地气候变化莫测,忽风忽雨,忽雪忽霜,大家背靠着背,可以相互取暖。”

长征到达陕北,邓六金的文化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36年2月,从事妇女工作的她,在复刊的苏维埃《红色中华》报上发表文章——《妇女同志到生产战线上来》,鼓励当时相对闭塞的陕北妇女群众参加农耕和支援前线。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邓六金先后在延安以及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并与曾山结为终身伴侣。曾山未参加长征,而是在坚持了南方游击战争之后去苏联留学,于1937年末出任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参与组建了新四军的工作。之后,邓六金成为新四军里罕见的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干部,转战皖南、苏中、苏北等地。

战火中保护革命后代

邓六金和自己的孩子们在残酷的反扫荡斗争中幸存了下来,但接着就是随华东野战军参加了更大规模的解放战争。对敌形势一度处于劣势,在一次海上转移的过程中,邓六金生下了她的第五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儿。为了避免婴儿啼哭而暴露目标,她狠心让战友“把孩子投向大海”。到达安全区域后,战友李坚真大姐给了她一个小包裹,原来是孩子被保护下来了,女孩也就取名为“曾海生”。

从那时起,久经磨难的共产党队伍开始琢磨怎样保护好“革命后代”,而不是像以前留置路边或交给老乡。用邓六金晚年回忆自己心路历程的话来说:“多少座山我们爬过来了,多少条河我们都过来了,多少鲜血都流了,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不把这些战火中生下的孩子带好呢?”华东战场和其他战场一样,当时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而邓六金认为“带好战友们的孩子和烈士的后代,就是解除前线指战员们的后顾之忧”。于是,华东局决定由她和李静一等筹办保育院。

1948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刻到来前夕,华东保育院应运而生。邓六金跑了好多地方,最后选择山东青州大官营村一家地主宅院办起了保育院,此地在青州南郊,离县城20里,离华东局机关仅2里。济南解放后华东野战军挥师南下,1949年3月华东保育院随即搬至青州城内一个教堂里,包括陈毅、粟裕的孩子在内有130多个。山东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喝的是井水,吃的方面上级只能供应白薯、小米,为了孩子们的营养,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邓六金到处化缘,每周让孩子们吃一次肉;穿着上也不再破破烂烂。

她还要到五头奶牛、四头奶羊,喂养还未断奶的孩子;她教保育员自己磨豆腐、自己做醋、自己捕鱼,并发现“把小鱼和醋一起蒸酥了,就不会让鱼刺卡着孩子”。最大的挑战是没有药,一岁多的女孩陈淮淮患了肺炎,整个华东局也找不到一支急需的青霉素。邓六金和另一位保育员连夜策马300里赶到济南一家教会医院,购得两盒青霉素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回,终于救活了陈淮淮。5月上海解放,6月邓六金率80多个孩子以及工作人员共97人,乘三天三夜火车到达浦口,再摆渡长江抵达南京,最后从南京再坐火车到达上海,时间是1949年6月25日,具体的安置地就是现在的机关建国幼儿园等建国西路上的花园式洋房。

“德育第一”,为了孩子

当时的上海徐汇区叫常熟区,曾山和邓六金自己的家安置在复兴路;邓上班从来都是步行,孩子也不搭作为上海副市长父亲的车。1953年初,邓六金调去北京工作;她在建国西路区域生活和工作了三年半。

最初国民党特务破坏活动猖狂,有杀手摸进她的家和警卫发生了激烈的枪战。但她无所畏惧,全身心地投入富有开创性的新中国幼儿教育事业。曾海生和陈淮淮,也在建国西路就读。规模最大时的保育院培育着300多个孩子,不断打胜仗的部队给保育院送来了缴获的美国罐头和奶粉,华东局拨了一批战利品布,让孩子们第一次穿上了新衣服。

和战争年代相比,建国西路上的孩子们生活条件逐渐好了。但邓六金始终坚持一条:保育院不能超过社会一般的物质水平,绝不能搞特殊化。华东局也按照这个原则,给邓六金划拨经费,并要求孩子们保持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也就是从落地上海开始,“一切为了孩子”就蕴含着“德育第一”的培育理念。

邓六金后来是这样回顾这段初创时期的工作理念的:“保育院的风气很好,孩子们朴素得很,都不讲吃比穿。如果老师发现哪个孩子比吃比穿或者有其他毛病,就会狠狠批评”。而陈毅市长对华东保育院各个方面都有“高要求”,他对邓六金等同志强调:“办好保育院,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好娃娃们的思想品德,要教育他们艰苦朴素,绝对不能像旧社会的国民党子女那样;第二是要教娃娃们好好念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品学都好的学生”。后来保育院还增加了“热爱劳动”的教育。

保育院的工作特别繁多,几乎“从早忙到黑,没有休息的时间”。一切都是从头探索,邓六金和老师们给孩子编教材、编儿歌,孩子们学得很带劲。这个时期,邓六金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安慰100多个烈士子女。节假日,她一方面规定不许任何家长派车接送孩子,另一方面自己和老师们总是和烈士孩子一起度假,想方设法地宽慰他们,或是看电影、或是做游戏、或是逛公园,慢慢地烈士的孩子把她当作了妈妈,把建国西路当成了自己的家。

邓六金很谦虚,去附近宋庆龄办的保育院(现中福会幼儿园)学习。宋庆龄给她两个诀窍:一是营养要好,每顿一荤、一蔬、一汤,还要经常变点花样,营养好,孩子就显得活泼、长得胖;二是教育要好,要教孩子们学文化、学艺术、讲文明、讲修养。这样,孩子们才能全面发展。邓六金觉得办好保育院是个大学问并领悟了这两个诀窍。1950年,其保育院被评为华东局直属机关第一模范单位。孩子们的德、智、体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出了很多国家栋梁级的人才。曾海生后来成长为海军少将;陈淮淮成为长城工业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军工专家。

邓六金去北京后,继续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她离休后,和红军老战友一起不断为老区教育增加投入“鼓与呼”。除了工资,她没有其他收入。2003年去世后,她全部的积蓄按其遗愿捐给老家的上杭县实验小学建了个图书馆。图书馆命名为“鑫鑫楼”;“鑫鑫”,“六金也”。2011年,福建隆重纪念邓六金100华诞。此后,龙岩地区优秀少先队就被授旗为“邓六金大队”。(作者单位:上海徐汇区天平街道党工委;上海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保育院西路建国
西路站里油味浓
梦里东方——CoCo都可白塔西路店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广州市荔湾区环市西路小学作品集
国共合作对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影响
我记忆中的保育院妈妈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Based on Rough Set and Knowledge-Ba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虚惊一场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