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嗅文章

2016-10-31 09:14
中外文摘 2016年15期
关键词:倪匡余杭秀才

□ 武 骏

鼻嗅文章

□ 武 骏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个故事:有个老学究夜行,遇到了他已经去世的朋友,这鬼友告诉他,人睡着后胸中所读之书,字字吐光芒,灿烂如锦绣,学识高文章好的,光芒甚至可与星月争辉,最次光芒也“萤萤如一灯”。这老学究一听,好奇心大发,就问他,那我读书一生,睡后光芒有多高呢?鬼友欲言又止,好久才说,那天见你胸中有许多为博取功名而读的书,但字字化为黑烟,没看到一点儿光芒。

这个故事里,文字也是有“色”的,虽是夸张,却很形象。那老学究整天在应试文章里鼓捣,毫无真性情和趣味,胸中文字难免乌烟瘴气,一冲数丈。

文字除了有“色”还有“气味”。《笑林广记·识气》中,一个瞎子善于辨别气味,有个秀才拿《西厢记》给他闻,他就说,有些脂粉气。又拿《三国志》给他闻,他就说,有些刀兵气。秀才觉得很奇怪,于是就把自己的文章拿给他闻,瞎子这次说,这是你的大作。秀才追问猜中的原因,回答是“有些屁气”。想必那个秀才平时也是迂腐得可以,文字里不自觉就有了某种气味,让人一下闻个正着。

《聊斋志异·司文郎》里有个盲僧,也能鼻嗅文章,只要把文字烧成灰,他就能闻出好坏。有个余杭生不太相信,就先把古代名家的文章烧了一篇请他闻闻。盲僧用鼻子嗅了嗅,然后说,妙啊!如果不是归友光、胡友信等人的手笔,怎能味道这么好呢?余杭生一下怔住,随后开始烧自己的文章。盲僧闻了闻纸灰说,不要再烧了,我就要呕吐了。余杭生惭愧而去。

文章不用读,靠鼻子嗅,就能分辨气味和好坏,当然是艺术夸张。不过,文字的“色香味”,读者是能感受到的。据蔡澜说,有个作家对倪匡讲,你的书不能留世,我的书能够留世。倪匡笑嘻嘻地说,是的,你的书留给你儿子,你儿子留给你孙子,就此而已。文字没人看,一定“味”不佳。

(摘自《深圳商报》)

猜你喜欢
倪匡余杭秀才
由“链”到“圈”,余杭全力竞逐未来产业
“你好亚运!余杭@未来”
杭州余杭 “三位一体”推进殡葬改革
倪匡的见怪不怪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杭州余杭径山》《晨曲》
倪匡与爱情
朋友间的分寸
倪匡悔带 古龙喝酒
秀才与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