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6-10-31 14:02薛彩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素质咨询

薛彩霞

【中图分类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成为做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初中学校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疏导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可以通过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就新生入校时的适应不良,老生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造成的心理障碍,以及家长、教师在教育孩子与学生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具体而言,不同处境的学生所需要的帮助,可能是不同层次的。我们可以就少数学生可能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在问题出现初期给予及时帮助,防止发展成严重障碍。例如,学生出现破坏纪律行为,暴露出的问题可能是行为缺乏自制力。而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可能会引起同学的排斥和家长的责罚,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此时,就应及时给予适当帮助,训练他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并努力增强他的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就部分学生群体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进行问题预防。例如,一些平时比较容易紧张的学生,当毕业考试临近的时候,有可能出现考试焦虑症。为了防止其发生,可以提前较长时间,就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

我们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就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成功完成心理——社会发展任务。例如,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交往能力,对他人的尊重,帮助学生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行为自控能力,等等。对于极少数长期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并已经产生、积累了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缺陷矫正,必要时应求助于专门的治疗机构。

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渗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通过开展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1.树立现代学生观。实现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在学校教育目标导向方面做出符合现实需要的调整。将过去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书为首位”的教学目标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以育人为首位”。新的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其一培养创新精神的情感和态度;其二训练实践能力;其三传授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是只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错误,犯了错误又需要真诚的帮助。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康的人格。2.树立现代教学观。现代教育理念将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或”,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者。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3.树立正确人才观。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只要在某一领域有自己的创新的独到的之处,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素质咨询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学习毛泽东的作战指导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