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城市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2016-11-01 09:02张蔚文邹永华
城市管理与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课程体系学院

张蔚文 邹永华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如何对城市进行科学管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社会对城市管理知识和人才的急切需求,高等教育界迅速作出反应。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53所高等院校设置了城市管理类专业。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也于2011年在公共管理学院成立“城市发展与管理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城市发展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

由于我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办学历史不长,开设城市管理专业的学校背景迥异,有综合类、财经类,也有理工类、师范类,甚至还有农林类,开设专业的学科散布在公共管理、经济与管理、文法、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各类学院里,导致学科建设方案多样化,人才培养缺乏统一的模式。针对这一问题,浙大城市发展与管理系组织教师对美国一流大学城市管理相关学科的办学方案进行了研究,旨在指导我系的学科定位和培养方案制订,并为我国城市管理学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美国高校城市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考察

城市管理是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公共政策、规划、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地理学、法学等众多学科。基于这一特性,美国高校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本科专业也被设置于不同的院系,大致有以下四类:第一类是公共事务或公共管理院系,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公共事务学院”、佐治亚州立大学的“公共管理系”;第二类是建筑或规划类院系,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规划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以下简称北卡教堂山分校)的“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第三类是公共管理与城市规划融合的学院,如罗格斯大学的“Edward J. Bloustein规划与公共政策学院”、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城市规划与公共事务学院”;第四类是文理学院(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伊利诺伊大学。但无论专业设在哪个院系,美国高校在城市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上体现出来的一个最显著特色就是学科交叉,相应地,在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培养手段等方面也以灵活性和多样性来充分展现跨学科培养的特色。

首先是课程设置的多选性。课程体系通常涵盖入门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总整课程(Capstone courses)等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内的课程结构及数量没有太多一致性,而是与其培养目标紧密相关。以核心课程为例,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城市研究”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以下8门课:城市政策形成过程导论、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城市政府内部环境管理、可视化城市、城市政府外部环境管理、城市政策分析方法、全球化与城市公共管理、公共预算与金融管理。而北卡教堂山分校“城市研究与规划”辅修专业的学生只要求修“城市的未来和解决城市问题”两门核心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在有些学校,核心课程未必是必修课程,也是可选的。最典型的属布朗大学,选择该校城市研究专业方向(The Urban Studies Program)的学生要求选修10门课程,包括1门入门课程、1门研究方法课程、3门核心课程、3门研讨课(Seminars)以及2门补充课程,以上所有课程都是可选的,没有必修要求。课程体系中的总整课程是一个能给学生提供统整、深化4年所学知识的整合性实践过程,课程学习情境与未来工作情境相似,需与同行共同面对和解决真实问题。但总整课程不是实习,随时会有专家教授的指点和引导。除以上模块外,很多学校还强调“独立研究”,这个环节可以与实习同步。虽然课程体系五花八门,但几乎每所学校都会强调研究方法类和实践类课程,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与国内高校不同的另外一点是,很多美国高校为城市类学生开设领导力和艺术鉴赏课程,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以及欣赏艺术形式和美好事物的能力。

其次是培养目标的灵活性。美国城市类本科生有授予文学士学位(Bachelor of Arts, BA)的,也有授予理学士学位(Bachelor of Science, BS)的。即使是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个学院,也有两种选择。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同样毕业于该校“公共事务学院”,所选择课程体系的不同也会决定学生最终学位的差异。获理学士的学生强化了统计学和计量方法的训练,侧重于在理解并解决问题过程中对科学分析、实验、原理及事实的运用。而获文学士的学生则要求掌握第二门外语,侧重于通过观点分析理解人类文化,辨别差别性,欣赏艺术形式、美好事物和对称性,关于形式、物质、论点和哲学的理论和原理。培养目标的灵活性还体现在专业方向的选择上,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规划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以下方向(concentrations)可选:城市环境设计、环境政策、城市历史与社会、政策分析与城市问题、国际发展、教育;而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城市研究”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选项包括:城市与区域规划、公共管理、环境政策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

最后是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专业设置上,除常规的主修专业形式外,不少美国学校选择开设城市研究辅修专业,如北卡教堂山分校、佐治亚州立和佛罗里达州立等;还有设置成在硕士层面常用而在本科层面不常用的证书班形式,如普林斯顿大学不仅为公共管理类硕士生开设了两个证书项目——“城市政策”和“城市政策与规划”,也在本科层面提供了一个城市研究的证书项目(The Certificate Program in Urban Studies),课程由Woodrow Wilson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建筑学院等院系提供。在课程学习上,即使是在本科层面,美国高校也比较注重研讨课程的学习。广泛参与各类研讨会的一个最大好处是可以融会贯通各类交叉学科,找到它们与实践的结合点。在毕业论文环节,为数不少的学校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如麻省理工学院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毕业的本科生要完成的毕业论文可以是对一个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可以是针对实习经历或其他野外经历的一份研究报告,也可以是对城市事务的一个综合研究。

二、美国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总结美国高校培养城市类专业本科生的具体做法,对我国有如下启示。

(一)城市管理的学科定位不宜太窄

如上分析可知,仅在美国常春藤盟校中,就有普林斯顿大学、布朗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设置了城市研究的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大量毕业生进入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高端智库。这说明,城市类专业是可以吸引精英学生并帮助他们实现成为高级专业人员的愿望的。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城市管理学科的定位还欠清晰。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少高校对“城市管理”的狭义化,未能把所培养的“城市管理专业研究人员”与城市执法中的“城管人员”区分。这种狭义化将对学生生源、就业和学习热情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危及该专业的生存。实际上,“城管执法”只是诸多城市管理深层问题的一个外在现象,并非城市管理学科的本质。城市管理学科目的是为城市问题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为此我们建议城市管理专业的定位应该避免狭义化,鼓励更多优秀学生加入,让该专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公共管理学科与城市规划学科要融合发展

综上可见,与城市管理专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公共管理和城市规划两大学科。美国“城市规划”专业培养目标与我国有明显不同,前者以政策为导向,主要培养具备公共政策分析能力的规划人才;后者以设计为导向,主要培养城市规划与设计师。在美国,无论在学界、业界还是政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传统的以物质设计为主的城市规划已无法解决因快速城市化而带来的环境、经济及社会问题,而包含城市规划、城市行政、城市法规以及城市治理等跨领域的城市管理视角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一些大学干脆把“城市规划系”从建筑学院转到公共政策学院,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这其中以南加州大学最具代表性。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各界人士在这一问题上也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于2016年6月组织召开的“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发展研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真正要落实恐怕还要假以时日。

(三)城市管理学科本科生人才培养不必强求统一模式

美国城市类专业设置在不同院系,但无论哪个学院、哪个系跨学科培养都是其最大特色,授课教授可以来自不同学院,研究方向极具多样化,除上文提及的学科外,美国高校城市类本科课程授课教授的学术背景还涵盖历史学、人类学、财政学等学科领域。为了避免培养“万金油似人才”,绝大多数美国高校设置了专业方向,按照各校的培养目标,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对专业、具体的方向。因此,看似繁杂、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背后,其实有其制约机制,既体现学科高度交叉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能满足实际市场需求。美国其实没有统一模式,这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上文提及我国目前的城市管理专业散布在不同背景的院校和学科内,在此现状背景下,尤其不能强求统一模式,而是要在坚持学科交叉的前提下,鼓励各个院校根据自身基础和资源办出自己的特色来。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课程体系学院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海盗学院(12)
《城市规划评价及其方法:欧洲理论家与中国学者的前沿性研究》
海盗学院(7)
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中公共参与的思考
西行学院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