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16-11-01 13:13耿淑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10期
关键词:阅读理解积累

耿淑梅

[摘 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在教学中,我们应从阅读积累、课堂指导、解题技巧三大方面,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阅读理解 品词嚼句 掌握技巧 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31

在语文能力中,阅读理解能力是最核心、最关键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理解能力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学生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但从现在的语文教学来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一、激趣鼓励,善读善思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文学积淀、语感的培养。俗话说“浇树浇根”。阅读理解力,必须从“读”解决,让学生多读书,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读书,这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多了,自然语文底蕴深厚了、视野拓宽了,理解能力也会相应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会多角度、多方法,鼓励学生多读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引导学生体会童年的萧红是那样的自由、快乐,接着相机补充萧红的一生经历,激发起他们对作者的好奇心。这样,他们对《呼兰河传》产生了向往之情。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爱上阅读。

另外,在读书的同时还要养成思考的习惯。“阅读理解”,读为基础,“思”是精髓。纵览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它们之所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李政道博士说:“当阅读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阅读时,如果只是囫囵吞枣,浅浅而读,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提高。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读思结合。只有认真思考,方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精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在学生读文后,引导他们思考:文章用词怎么样,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对文中的人物你有什么看法……必要的时候,我会把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当成课外作业让他们写下来。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大大增强。

二、匠心独运,品词嚼句

(一)换换词

换词是阅读感悟中最平常,却是最有效的方法。换词即用别的词语把文中的词语替换,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领略词语特有的情味,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黄河的主人》一文,有这样一句:“ 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专心致志地撑着篙 ,小心地注视着水势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说:把“注视”换成“浏览”行不行?学生通过思考、辨析、比较,发现用“注视”更能体现出艄公的责任感,更能让我们看清艄公从容不迫、既紧张而又高度沉静机智的内心世界。我告诉学生:这样的词语更能体现黄河的主人既胆大又小心,不仅有勇气还有智慧的品质。

(二)变变句

变句就是变换句式或语序,再和原句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别理解,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力度和特点,把思维引向深入。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最后一句: “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可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妈妈。”通过比较,学生明白这两种句式都表示肯定的意思,但反问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更强烈些。

(三)减重点

减重点就是首先选准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根据需要把其中的重要关键词或修饰的成分去掉,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看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体会原词的独特作用。如,《天鹅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大的天鹅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将“重重”两字去掉,再来品读是何感受。这样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更深入,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智慧的见解。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理解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四)反复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始终是语文教学法宝,也是应对所有语文问题的最基本的途径。课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词难句。有的比较含蓄,要使学生领会其中的意境必须加强指导诵读,如,“西北风呼呼地刮着”一句,有的学生会把“呼呼”“刮”读得很重。但在反复品读中,他们理解重音轻读的方法,将一般作重读处理的“刮”字读得轻一些,更能表现出北风的猛烈。长此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能有效提高。

三、实战技巧,题不离文

(一)反复阅读选文,奠好做题基础

古语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给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做阅读题的第一步必须要读懂、读透原文。一般情况下,拿到一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粗线条读、有目标读、与作者共鸣读。

第一遍粗线条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的一种方法,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方向,形成初步印象。第二遍有目标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带着检测题仔细阅读文章。在此基础上,要用笔或用手逐字指着读。这样的要求使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养成了做题细心的好习惯。这样为他们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法等,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遍与作者共鸣读,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理解,首先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事物、人物,走进文章里,与作者共同经历过程;再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关注原文重要信息,以文解题

以文解题,即是所有的题目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全,因此,大部分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有些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重新组织。

1.关注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懂它,文章的大概意思也知晓了三分之一。例如,课外阅读文章《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是最快乐的》一文,讲述的是一个孩子被父母逼着学钢琴,结果适得其反的故事。有一道思考题:看完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只要扣住标题就可以了。

2.关注文段的点睛句。点睛句即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就会更准确。如,《太阳花》一文,第二段开头的一句是“太阳花真美啊”,接着介绍太阳花如何美。思考题要求学生概括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学生只要抓住这句话,问题便迎刃而解。

3.关注人物品质的关键词。这在写人物的文章上尤为突出。一般写人物的文章里,我们总会找到关键的形容人物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起到突出中心,深化人物性格的作用。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例如,《黄河的主人》最后一节:“他凭着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学生只要抓住“勇敢、智慧、镇静和机敏”这几个抒情亮点,无论题目怎样变化,学生有了依据点,做题就会游刃而余。

“万变不离其宗”。做阅读理解题,绝不能游离于文章之外而去凭空猜测。紧紧抓住原文,对做题是很有益处的。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善于动脑、敢于钻研,就能构建一个高效的语文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多读书、善读书。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阅读理解积累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