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老人节

2016-11-02 08:33王全营
决策探索 2016年19期
关键词:花糕赏菊茱萸

王全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仅有28个字,却为我们传递了唐代三项民俗的信息:1.九月九日是个重要节日;2.有九九登高的习俗;3.九月九日要头插吴茱萸。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为什么称“重阳”?中国古代将一切事物都分作阴阳两面,数字也是如此,一三五七九,奇数为阳,九,阳数之最大者。九月九日,日、月都是阳数,所以叫重阳,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因此也叫重九。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云:“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这句话隐喻“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汉代有了登高、插吴茱萸的习俗。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重九)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重阳日正式成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重阳那一天,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九九登高、吃糕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到了新时期,尊老、敬老逐渐成为社会风习。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爱老、助老的风气。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义。

现在让我们盘点一下中国古代重阳节习俗主要有哪些。

1.头插茱萸可以辟邪。《风土记》云:“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唐宋以后以“茱萸”入诗词的作品非常多,如:唐代廖匡图《九日陪董内召登高》:“自古登高尽惆怅,茱萸休笑泪盈巾。”孟浩然《九日得新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南宋陆游《秋夜》:“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宋京镗《木兰花慢》:“聊复与平章。也随分登高,茱萸缀席,菊蕊浮觞。”等等。

2.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汉高帝戚夫人使儿贾佩兰说,宫内“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菊花酒。”唐郑谷《漂泊》诗:“黄花催促重阳酒,何处登高望二京。”明代何景明《樊秀才园内菊》:“明日重阳酒,殷殷为尔携。”

3.登高可以避厄。此说源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这一段话的意思是:农历九月九日,以绛囊盛茱萸,登高山,饮菊花酒,可以避邪免灾。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载酒具、茶垆、食榼,曰登高。香山诸山,高山也;法藏寺,高塔也;显灵宫、报国寺,高阁也。释不登。赁园亭,闯坊曲,为娱耳。”登高不只是登山,城市里没有山,登高塔、高阁等,也是登高。

4.吃重阳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麦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帝京景物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则诟,女则怨诧,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吃重阳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民国。

5.赏菊。《东京梦华录》:“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蘂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黃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戸,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从这一段史料可以知道,古都开封北宋时已经有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竞相开放,让人流连忘返。

6.开展击马球等竞技体育活动。清窦光鼐、朱筠《日下旧闻考》载:“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召集各衙万户、千户能击球者,咸用上等骏马击球,以雉尾缨络萦缀镜铃,装饰如画。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踯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然后打入球门,中者为胜。”这一段记载将较胜马球这一体育活动描写得有声有色。

7.行围打猎,输者请客。《日下旧闻考》载:“辽俗:九月九日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筵席。射罢于地髙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拌食之。”古人没有动物保护概念,除此之外,这一活动也是饶有兴味。

从上面撷取的一鳞半爪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古人重阳节的活动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历史上文人雅士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留下许多风流韵事,这些典故、佳话,常常被后世文人写入诗词文章,典故最有名的有“落帽”“白衣送酒”“赐菊延寿”等。

“落帽”又叫“重阳落帽”“孟嘉落帽”。据《晋书·孟嘉传》:孟嘉为桓温参军,很受桓温的器重。九月九日,桓温设宴龙山,“僚佐毕集,时佐吏并着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厠,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叹”。唐宋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以诗文赞叹此事。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孟浩然《九日得新字》,将重阳节的典故登高、饮酒、落帽、授衣尽入其中,诗云:“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

“白衣送酒”“白衣人”。《续晋阳秋》曰:“王宏为江州刺史,陶潜九月九日无酒,于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一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陶潜正在发愁重阳节没有酒,恰好刺史王宏派白衣人(使者)送酒上门。因为陶潜是个名人,“白衣人”“白衣送酒”就成了典故。王勃诗:“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李白诗:“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苏轼诗:“喜逢门外白衣人,欲鲙湖中赤玉麟。”“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赐菊延寿。”魏文帝《九日与锺繇书》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是月律中无射,言群木庶草无有射地而生。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彭祖系传说中的长寿老人,活了800岁,这里以“九九”谐音“久久”,赐菊“助彭祖之术”,是祝愿对方长寿的意思。

一到农历九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尤其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使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不少地方除了沿袭具有悠久传统的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集体活动也日益广泛。到了这一天,各机关、团体、街道,都要组织老年人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以让他们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陪伴着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老人节,祝愿重阳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更加和谐。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花糕赏菊茱萸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花糕
重阳花糕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赏菊
花糕,我爱摆弄
瞧,明艳的菊
叹流年
一束茱萸满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