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坡村——千年古道上昔日辉煌的破败残影

2016-11-05 03:56云传踆
创造 2016年8期
关键词:照壁门楼驿道

文/图 云传踆

黄土坡村——千年古道上昔日辉煌的破败残影

文/图云传踆

如果我们无力恢复昔日的辉煌,只想留住那已经消失的记忆,是不是应掂量一下要为之付出的成本。

黄土坡村老街

错落有致的双台马头墙

西照壁

东照壁

当我从一些零星材料上了解到马龙县旧县镇黄土坡村的大致情况时,曾一时为之高兴过一头,不仅因为这是一个坐落于千年古道上的传统村落,更因为它曾因一个“大头百姓”而一度辉煌。然而,当我从昆明匆匆赶去,眼前却是一片破败和凄凉,孤零零地在街头上来回走着,几乎找不到一点令人激动的感觉,满怀的激情消失殆尽。在村里,我原已考虑不写这个村子了,但回来后左思右想,总觉得该说点什么……

黄土坡村,是曲靖市马龙县旧县镇白塔村委会下的一个自然村。该村140多户农户,500多人,绝大多数都是农村人口。从位置上看,黄土坡村就在昆曲高速公路旁边不远,但由于这里没有出口,要驾车到村里还得从旧县镇绕行。从旧县镇往东北方向走,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砂石土路大约前行四、五公里,就可以到达黄土坡村。我们去的这天刚好下雨,雨虽不大,但一路泥泞水坑也不好走。

据《马龙县地名志》上说:“黄土坡,居古驿道旁土呈黄色的坡上得名。”村落虽很普通,但历史悠久,曾经是马龙县境内古驿道上的分水关。《马龙州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在今黄土坡村曾设有巡检司,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裁撤。又据《续修马龙县志》所记,黄土坡村曾立过“赞国嘉宾”、“卫国济公”、“奉公响义”等坊表。可见黄土坡村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之时。

自秦汉修五尺道以来,从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又延伸至昆明,马龙就是内地入滇的重要通道,而黄土坡村则是这条千年古驿道上的一个重要村落。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载《淮汉以南诸郡》地图中可以看到,由宜宾经盐津、曲靖、马龙至滇池的五尺道就通过黄土坡村。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修建贵州连接云南的驿道“中大路”,又称“通京大道”,在马龙境内长约60公里,现黄土坡村老街上的石板路就是“通京大道”的一段。该驿道全部用石块铺成,路面宽约二至三米,可以车马通行。历史上马龙县境内古驿道上曾设有“三岔关”和“分水关”两关,而分水关就设在黄土坡村。如今马龙县境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驿道,便是黄土坡村长达数百米的古驿道,古驿道石板上的马蹄印仍清晰可见。

老铺面

老民居

老民居院内

其实,云南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古集镇,许多与古驿道相连,黄土坡村也不例外。然而黄土坡村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则是以双台马头墙为特征的古民居建筑群。黄土坡村村头路边有一堵土基垒成盖有瓦顶的短墙,据村民介绍,这就是遗存下来的西照壁。照壁正对的是一条古朴的老街道,由大小不一的青石块铺筑的路面看上去曾经过修整,但整个街道年轮研磨的痕迹仍历历在目。街道两旁是连绵起伏的老房院,大多已经破败不堪,只有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双台马头墙还彰显着黄土坡村昔日的辉煌。沿着老街往前走,村的东头有一座破旧的门楼,出了门楼就是东照壁,与西照壁遥相对应。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原来村西头也有一座门楼,现已垮塌不存在了。黄土坡村村子不大,两三百米的老街也不长,但古民居建筑的布局却中规中矩,西边有关西桥、西照壁和西门楼(西门楼现已不存在了),东边有东门楼、东照壁和关东桥,想当年也还是有点气势的。

黄土坡村独特的古建筑群,据说与一个叫角光显的大头百姓有关。角光显为黄土坡村人,出身贫寒,年青时曾从军习武,武艺高强,为人义气,有闯劲胆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云南各州县每年要轮流向朝廷进贡,其中包括押运大量的铜进京。有一段时间,押运进京的贡品和物资累累于途中遭遇抢劫,不仅贡品物资送不到京城,护送押运的人员也凶险难测,因而很多人都不敢接受此项重任。一次,角光显被派任率众押运贡品物资上京进贡,一路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危难重重,终于将贡品物资安全送达京城。当时正值京城铸造钱币急需大量的铜,皇帝悉知云南进贡的物资到达京城并带来了大量的铜,甚是高兴,便下旨召见角光显。皇帝问角光显是何官职,角光显回答说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官职。皇帝想给他封一个官职,又问他想做什么官,角光显回答说不想做官,做一个大头百姓就可以了。所谓“大头百姓”,是曲靖、马龙一带的口头禅,与人们常说的“平头百姓”一个意思。皇帝听了很是欣慰,认为角光显为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却不邀功图利,于是便御封他为“见官大一级”的“大头百姓”,并在一块精制的牛皮上亲题“奉公响义”四个字,人称“牛皮圣旨”,同时准许在黄土坡村建一座牌坊,上面悬挂御赐匾额“奉公响义”。

角光显回到黄土坡村后,朝廷为了彰显皇上的恩赐,在黄土坡村修建了“奉公响义”牌坊,允许黄土坡村一律按双台马头墙盖建民居,并在村前村后路口分别建了“西照壁”和“东照壁”,告示途径这里的文武官员,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以示敬仰。据说当年角光显看到来往的很多贫民百姓衣不蔽体、食不裹腹,于心不忍,便将皇帝御赐的银两铸成一只银斗,在“奉公响义”牌坊下设置一台,将银斗放置台上,命人守候,凡路经此地的贫穷困难者,可持利斧砍银斗一次,砍下多少银子就给多少银两,以帮贫济困。此举为后人传颂不绝。如今“奉公响义”牌坊已年久废弃,仅存基石。

老房子的窗户虽然破旧但也有几分精致

老街东门楼

关东桥

黄土坡村的古建筑群没有高墙大院的豪宅,主要是沿着老街道两侧的普通民居和铺面小店,虽然整体架构还保存完好,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淋,土木结构的房屋早已破败不堪。有的地方已坍塌废弃,只剩下残垣断壁,在风雨中哀鸣、烈日下叹息。也许是因为下雨,老街上来往的行人很少,偶尔能见到个把老人和几个小孩,与残破的老房子相互印照,显得格外凄凉。我们随意进了几户村民家里,穿过临街的屋道进入一个不大的小四合院,虽然没有雕檐画栋的精美奢华,但也规整简洁、小巧雅致,只是年久失修,破旧无色,蛛网尘埃,杂乱昏浊,尽失昔日光华。由于这些房屋已老旧衰败不宜居住,但又纳入古建筑的保护之列,村民们不能随意拆除新建,许多人家已搬出老屋另选地方建房安家。

出东门楼不远便是关东桥,桥旁有一座简陋的庙院,即马王庙。传说当年黄土坡村来往的马帮络绎不绝,村里马匹成群结队,经常跑到地里吃庄稼,防不胜防,后来马王菩萨降临才护住了周边的稻田庄稼,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马王庙以供奉马王菩萨。庙院不大,院内挤满了树木花草,房屋虽陈旧,但对联均为后人所写,香火也颇为清淡。

匆匆之行就这样草草结束了。面对着一片衰败的黄土坡村,我没有遥想昔日马帮穿梭、商贾云集、达官贵人、车水马龙的喧嚣盛景,而是深深地陷入了一种内心的矛盾和忧虑。自古以来,有多少城池集镇由兴盛走向衰落甚至消亡,更何况一个小小的村落,何足为奇。而我们今天保护传统村落,目的何在?如果我们无力恢复昔日的辉煌,只想留住那已经消失的记忆,是不是应掂量一下要为之付出的成本。特别是当你看到仍居住在破旧昏暗的老房子里的村民们那苦苦期盼的眼神,看到守着一堆残垣断壁又无力修复的村民们那渺茫的希望,心底留下的只有沉重和疑问。我没有想否定黄土坡村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只是借题而论罢了。云南现有502个传统村落,占全国总数的20%,其数量居全国之首,而且还在大量地申报。我们究竟有没有能力让这么多传统村落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又让当地老百姓能过上小康日子?是应该好好地想一想了。

马王庙

机磨坊

猜你喜欢
照壁门楼驿道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前门楼子九丈九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
乐东古门楼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