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楠
摘 要:专业建设和改革工作要想有扎实的落脚点,前提必须是搭建好校企合作这个平台;要想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为基础。学校要发展,就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从而探索出一条“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三位一体”;教学质量
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促进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将企业的用人需求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信息的反馈。并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共同课程标准的定制,按照相关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进一步形成了学校的专业特色课程做好准备。
二、校企共同培育师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学生要想得到更好的教育和服务,就必须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对于校企共同培育师资力量,而企业的优势是拥有众多实践动手能力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超强高技能人才,他们要知道“怎么做”,可以为学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和技术支持;而学校教师,则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强教学能力,要懂得“为什么这么做”,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攻关等服务。教师要利用空余时间到企业锤炼技艺。学校根据教师特长和个人兴趣,定专业方向、定单位、定时间下企业锻炼,建立校企合作项目教学团队,每一课程团队均有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通过团队内的合作交流,促进校企融合,加快教师人才梯队建设;学校引进行业能工巧匠担任客座教授、专业教师,定期来校进行专业讲座、学术报告,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的训练指导。
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站”。学校各专业每学期都有1—2名教师带着任务驻站工作,建有相关制度、工作计划、考核细则等,重点围绕企业生产流程、岗位职业能力、人才需求分析等方面开展调研,参与企业的技术生产活动以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参与企业技术项目研发、企业的技术服务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工作;学校与企业联袂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及项目研发基地”,校企双方携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紧紧围绕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改进,合作开展技术攻关,为企业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撑。
三、校企共建基地,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校企共建一流的技能教学环境。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中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要场地,因此学院每年都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来用于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的每一步建设和规划都是和企业共同商议建设的。学校实训中心的整体布置充分体现了五个合一,即“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大赛与教学合一”,让学生能真实的感受到以工作情景为背景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
在共建中促进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融通。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共建中,学校广泛听取企业专家对实训室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的建议,跟踪技术进步,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科学设计流程,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更重要的是将他们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科技知识等融入到学校的实训基地之中,让老师、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感悟着这些世界级企业的文化理念、技术水准和为人处世的诚信态度、办事准则等;学校先后同多家企业共建了仿真模拟、“企业工作站”等形式多样的实验实训室,利用开放的学习情境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有效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学校在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学校、企业间定期轮换,交替学习。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与企业协商,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规定了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调动企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让企业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主体之一,把课堂搬进企业,以企业、学校分工负责的实习实训共管模式,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并为学生奠定了高质量的就业基础。
“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艳玲,毕作庆.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