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次“稿费”是碗粉丝煨猪肉

2016-11-07 17:22石飞
杂文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老牛稿费外语

石飞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居然莫名其妙地做起了作家梦。一个穷孩子的我,承继的是家族的白丁“基因”,祖上八代没有读书人。父亲虽然是国家职工,也只念过半年私塾,母亲更是斗大字不识一升。这样家庭里的崽儿想当作家?无异于睡地摸天。

小学四年级那年冬天,远乡来了一批民夫扒白塘河,指挥所就设在了我家。一个星期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民夫们一个个雪人似的,推着土车(独轮木轱)来回跑,有的敞着怀,有的光着脚,脸上冒着热气挂着汗珠。我很受感动,如实地把这个场景描述了下来,也就百把十个字的样子。不想指挥长看到后,连声夸赞写得好,让人抄在了工地板报上。晚饭时,指挥长给我家送来了一碗粉丝煨猪肉,并抚摸着我的脑袋说:“小家伙,这碗猪肉算是给你的稿费!”我不懂稿费是什么意思,只是望着猪肉舌根直冒水,开心得不得了。指挥长又对我父亲说:“你这儿子,是个当作家的料子!”父亲根本不晓得作家是干啥吃的,嘿嘿地赔个笑。从此,“作家”这个词便入了我的心,成为了我的理想。我明白了,把自己看到的能感动自己的事情如实地写下来,就是干作家的活儿。这个幼稚的思维定式对我影响不小,后来写作文都是循着这个路数来的。

再后来,我知道了,当作家需要多读书,于是我成了书痴。白天上学路上看,晚上在路灯下面瞅,上课时还把小说放在课桌肚子里偷偷看。有次上学路上,光顾着默诵普希金,一下子撞到了电线杆上,额头鼓起一个“牛”,惹班上的同学取笑:“快看啊,脑袋长鸡蛋了!”这个疙瘩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依然留有一个明显的印记。读高中时,我的外语课本很“花”,几乎每一页都抄满名言警句,与俄语单词一块背。我的语汇库存量尚可,与学生时代熟诵强记一些东西是分不开的。

为圆作家梦,我下狠心要考大学深造。高中三年,每天早晨天一亮我就起床到野外背外语,晚上要在教室里熬到十一二点。当时高校的文史科只考政治、外语、作文、历史,对作文我是信心满满,外语课文篇篇倒背如流,政治和历史也是滚瓜烂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大学我感觉是上定了。老师和同学也都这么认为。可万想不到,正当我摩拳擦掌准备应考之时,6月16日上面宣布高校推迟招生,停课闹革命。接下来,同学们鬼迷心窍一般,发疯地响应领袖号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革”洪流……大字报,大辩论,大批判,无休无止,我的大学梦,作家梦,一时皆成泡影。

万念俱焚,我开始变得消极、逃避。1967年春,运动正方兴未艾,我断然舍弃红卫兵头头和“大联合”“三结合”的诱惑,默默地脱离“革命”,凄然栽进父亲的单位干临时工,每天扛200多斤重的大包(多数是棉花嘎子,机械挤压成方的絮棉)……1968年8月18日,我被“光荣”地“上山下乡”,回原籍插队,接受“再教育”。

与众多的知青相比,我算是个幸运儿。下乡后,一天农活没干,我被安排在医疗所当会计兼赤脚医生。安逸的日子让人手痒,于是神差鬼领地为大队写了两篇新闻报道,分别被省电台和省报采用。那时发表文章不署作者姓名,我标的是“大队报道组”。这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上面纷纷打听笔杆子是谁,于是我受到了上面的注意。1970年秋,县委要求每个公社配备一名专职新闻干事,公社便把我抽去了。一年多时间,我发表了200多篇新闻作品,因成绩突出,1972年被破格提干。至1975年夏调离,总共发表各类新闻作品千余篇,于是有些人开始称我为作家了。

其实我真正从事文学创作,始于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除夕我写了一篇《老牛负石》,讽刺一头僵化自贱的老牛,由《无名文学》发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针对极“左”习惯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我又写了一篇《找不到泉水的老牛》,塑造了第二头“犟牛”形象,在《徐州日报》发表。就这样,我赶着两头犟牛走进了作家群。至今笔耕30多年,发表杂文、寓言、时评、小说、散文600多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15本,主编出版各类文学作品选集60多本,作品获国家及省级奖项数十次。1986年被吸收为江苏省作协会员,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至此,算是忝列作家之列了吧。尽管位属末流,可总算圆了孩童时代的作家梦,不免欣然。

猜你喜欢
老牛稿费外语
30元稿费怎么花
老牛垦荒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稿费“行贿”
一波三折领稿费
老牛的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