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渡船

2016-11-07 17:23黄琴玉
杂文月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竹篙船儿船歌

黄琴玉

南国多水乡,水路阡陌,纵横交错,渡船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大小不等的船儿渡着人、渡着物、渡着牲畜。这似乎成了南国的缩影。

手握一竿长长的竹篙,水中轻轻一点,就撑离了这繁华和喧嚣。穿行于两岸青山间,蓦然回首,红尘已远。

你如果没有亲耳听过船歌,你就不懂《越人歌》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的情意绵绵;没有亲自撑过竹篙,你也猜不出“生在娘家,绿影婆娑。嫁到婆家,青少黄多。受尽几番折磨,经过无数风波”的苦辣酸甜;没有亲眼见过渡船,你也读不懂沈从文笔下“二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诗情画意。

有渡船,就少不了船公。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船公总是天蒙蒙亮时就把船儿停泊在岸边,也总是在天黑时才收渡。那些撑船的老者,不问世俗,只寄情于山水,任凭波涛汹涌,细水长流,也撼不动他坚毅的目光。每次渡河,随着一声“开船嘞——”的号子,小船缓缓逆流而上。船公手持一丈长的竹篙有力地刺向水中,而后用胸膛死死抵住,低着头,弓着腰,吃力地、一寸一寸地挪动竹篙,紧接着迅速抽出,开始新一轮艰难的重复。行至河心,小船便掉头顺势而行,朝着对岸缓缓驶去,这时的船公没有了紧张的神情,兴致来了也会嚎一嗓子,“叫声妹儿听我说,桡夫子拉纤苦楚多。今你们看到我,拉起船儿往上拖。肩膀磨成猴屁股,背心晒成乌龟壳,你不疼我谁疼我?咿嗬呀嘿嗨嘎啄……”沙哑而雄浑的歌声,让人捧腹,也让人感受到一丝苦楚。

小小的船舱里,总会挤满了天南地北的渡客,俨然成了社会的缩影。忙于农耕的乡民,将这里当作了品评农时晃动着的场院;勤于劳作的工人,将这里当作了议论生产漂泊着的车间;如果遇到上学的孩子,小船便安静下来,好像满船装着的都是读书人的神圣;如果载上牲畜,船舱又欢乐了起来,牛马们被挤下河的桥段,准是过渡人津津乐道的景观。

然而时过境迁,经年累月的飞速发展,靠双手撑起的渡船似乎已经赶不上现代人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那一座座横亘江河的彩虹桥,使天堑变成了通途。小小的渡船却越来越少了,被挤到了历史的岸边。

没有人再去看渡船一眼,它以一个被遗忘者的姿态,搁浅在河边,或平躺、或侧卧,守着过往安静的岁月。人们匆匆在桥上走过,其实,桥也是渡船,只是多了一份匆忙,少了一份悠闲罢了。然而人们能越来越快地抵达彼岸,却不知道彼岸究竟是何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还是回味的家乡?我不知道,但多少有点期许是那回味的家乡——那照得见鱼尾的水,那绿得如水的山,那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调,那古色古香吊脚楼里的炊烟,美得使人到梦中去。

似水流年,红尘漫卷,渡船默默地躺在岸边,日渐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也日渐淡出人们的心田。没了渡船的人们,依旧从此岸到彼岸地忙碌,却似乎日渐迷失在了茫茫江河水中。有些时候,明明尽了力,眨眼间却烟消云散,让人哭笑不得;明明尽了心,生活却视而不见,让人苦涩难耐;明明属于自己,转瞬间却物是人非,让人欲哭无泪——沧海横渡竟无舟,英雄一时失本色。何时再将浪花和船歌唤醒,一根竹竿,一段绳索,逆流而上,顺势而趋,渡秋冬春夏,一城山色,一条白河,洗尘世繁华?

【童 玲/图】

猜你喜欢
竹篙船儿船歌
往事
在蟠龙湖上撑篙
汉江船歌
船儿勇向前
清平乐·青梅竹马
散文诗章
让折桅的船儿重扬风帆
卖竹篙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