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几十年电影,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2016-11-07 14:33婉婷
电影中国 2016年5期
关键词:曾国祥陈可辛安生

婉婷

接连交出了《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两部好成绩影片,陈可辛几乎成了口碑的保证。在以往的采访中,他曾透露自己对IP改编不感兴趣,因为看到了安妮宝贝的那部《七月与安生》,陈可辛也按捺不住入了IP的坑。

这次的他并不是做导演,而是和好朋友曾志伟的儿子曾国祥合作,由曾国祥做导演,陈可辛自己做监制。

虽然前两部作品在票房和口碑都创造了佳绩,但陈可辛在心里对于这部新作并没有非常冒进的票房预估,他坦承有多大的容量就做多大的事情,“现在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时候,认认真真做电影,前景就会非常乐观。”

改编

尊重原著气质

为什么要选择这部小说做改编的题材?在改编过程中做了哪些加法?

陈可辛:应该说小说找到我。所谓IP小说,近年也不少,每个月都有一本新的,这本小说有个好处是很短,很多IP送过来几百页,真的是看不完,每个月都有好几本,这个是20几页,很快就看完了。它跟我喜欢的东西很像,虽然我没有拍过完全女生主导的戏,但是也拍过三角的爱情,也是两个女朋友跟一个男的,就是两个男的跟一个女的,或者两个女的跟一个男的,就跟我觉得我年轻喜欢拍的东西很像。当然这个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很全面地写了80后的集体回忆,每次看到集体回忆,我都会很喜欢,也对这几十年内地的一些变化,跟年轻人一代跟一代之间的不一样,很感兴趣。这里面有很多元素可以做,当然最重要的第三个元素,就是说它够短,所以留了很多留白,我们可以做很大的改编的加法,而我觉得是理直气壮的去改变,而且不会使得观众,或者读者看了觉得你把小说的气质全改了,我们顺着小说的气质,但是能加很多东西。于是就找到了曾国祥导演,一起把它变成现在这部电影。

结局跟原著很大不一样,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改动?

陈可辛:我们一直没拍结局,大家一直在琢磨这个戏的结局是什么。大家一直在讲一句话叫“交换人生”,我就觉得太过知识分子了,在一个商业片里面是不行的,我要站在观众的角度想问题,很多年轻导演,他们都喜欢弄一些很文艺的东西,我就去说你们回来回来,别疯了。这些东西怎么说得清楚?“互换人生”,什么叫互换人生?谁会神经病会互换人生?你要把它变成一个落实的桥段,是多装的一个事情,所以我对这个非常保留的。但是他们一直对这个很High,还翻了几个局,我说你这样翻来翻去,观众肯定不喜欢。结果我就在影院里放了两场,每场有100多观众,有80后、90后,然后做了问卷调查。我说最后再翻下去,观众肯定不买单,但结果没想到,观众完全买单,而且非常喜欢这个结局,所以我终于明白,我真的是老了。现在年轻人不是我想象的那种。

但是,到最后,我终于在前两周,我才终于明白什么叫互换人生,原来互换人生不是那么装的行为,安生变七月,七月变安生。其实,安生也是七月,七月也是安生,没有人是绝对七月,绝对安生。很多人可能在某一个年龄的时候是七月,但是到年纪大一点,就变成安生了。有些人本来可能是安生,到一个年纪又变成七月了,互换人生不一定跟别人换,就是自己跟自己换。谁都能明白的一个概念,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互换人生,只是在这里用了一个感觉上很形式化的方法,去说一个谁都经历过的东西。所以我终于到最后才明白这个戏的主题是什么。

《双城故事》是两个男抢一个女,这次是两女抢一个男,有没觉得,男性和女性的视角是非常不一样的。

陈可辛:年代不一样了,男的装也装坦荡一点。除了我年龄不合适再拍这个戏。

当时小说来到我桌边上的时候,我决定做监制,不做导演。虽然我的电影不是很阳刚的男性电影,但是起码每部电影,有女性化的地方,但是还是从男性角度出发,只是不是那么阳刚的男性,但都是男性角度出发。《双城故事》绝对是。包括《甜蜜蜜》,好像张曼玉的角色很强,但是那个角度也是从黎明的角色出发的。真的拍两个从女生角度出发,我是不太懂,也觉得不太理解。因为女生很多东西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就一定要找一些比较理解女生的导演去拍。

演员

周冬雨和马思纯不贵但很会演

周冬雨在片子里有一个质的飞跃,您在现场怎么指导他们?又是怎么找到周冬雨和马思纯来演女主角的?

陈可辛:这两个不是很贵但是很会演。其实,演员会不会演,不是他会不会演,是你会不会选。你选对了,他就会演。我们常说,我们的电影,尤其是我导的电影,在拍的时候,还是不停在改剧本,就是因为你看到演员身上发亮的东西,你觉得很好,你就不停地改剧本,把她的本性写进去,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周冬雨,周冬雨本来就是这样。我写好了,你就来演我的角色,而且那种导演权威,你们来就听我的,那你就什么都没有,你写的什么就是什么。我们是有好的东西,我们就改,不只台词能改、角色能改,整个剧本都能改,所以在改的过程里面,你就看到演员出彩,你就看到这样的周冬雨。周冬雨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她代表了我特别好奇的90后的,我们很不理解的,就是一种新人类。因为以前都讲80后,都觉得很好奇,现在80后都老了,所以你看90后,你觉得他们所有的价值观,他们的反应,他们的审美都很奇怪,但是周冬雨来了,就带了一套那些东西来,你就不停地鼓励她放开,爱干嘛干嘛,你就去为她而改。我们这几天在拍新的戏,也是每天跟她说,你爱怎么改就怎么改,她说原来你们是这样拍戏的?你就是应该鼓励她去改。但是因为有了那么有趣的周冬雨,你才更需要有马思纯,一个那么能Hold住的角色跟演员。有一个不停在抢戏的,就表现那么外露的一个演员。另外旁边那个演员那么稳去守住她的岗位,这两个人的配合,在这个戏是非常难得的。而且马思纯的角色非常重要,其实不管周冬雨多有趣,安生多有趣,90%的女生都是七月,所以观众是需要有这个七月,才能带入这个电影,不然看的只是一个猎奇。因为电影永远就是共鸣,我看到我自己,自己是谁?90%的女生,起码大部分的表现都是七月,所以你有一个七月,才能够展现这个安生,所以这两个是完全无法替代的。

刚才说到周冬雨很有趣,跟她拍戏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她震撼到你的。

陈可辛:她好像每一句台词都不一样,每一条都不一样。有一次我在现场,她说谁写的?这个肯定是香港人写的,怎么会这样讲话?但是编剧都是内地的。

哪一句台词?

陈可辛:“别问我那么哲学性的问题”。

细节

导演要尽量谦虚 做个海绵

原先小说刚出来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小说出来七八年之后,社会上开始觉得这样的故事非常矫情,抢了闺蜜的男朋友做自己男朋友。现在拍成电影,感觉那两个女孩子身上厚度更厚了一些,周冬雨的角色处理更复杂一些。你们是拍摄过程中自己处理的吗?

陈可辛:我觉得这个戏最大的成就,先不说好不好,这是每个人主观去看的,都不是一个客观的判断。但是我觉得最大的成就,我比较客观的去看这个事情,在剧本改编的时候,我参与了,但是很多时候也会往后退一点,离开再回来,看他们弄到什么程度。我觉得最好的地方是它没有离开原著的气质。要是我是作者,我会觉得这还是我的作品,但是加了很多细节。因为很多时候改编是吃力不讨好,你改得好也好,改得不好也好,总会有粉丝不高兴。但是我觉得不改也不行,毕竟已经过了十几年,现在的年轻观众,看着和那本小说的感受,跟20年前不一样。你也不能把20年前的东西给他,你改得太多,20年前的观众也不认。

怎么体会内地人的集体回忆?里面好多歌都是我们那个年代曾经听过的,这些细节都是怎么找到的?

陈可辛:我觉得做导演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因为电影是一个集体工作。导演要尽量谦虚,做个海绵。

我也拍过好几部讲内地的电影。我觉得集体回忆还不是最难的,每一部电影,我们都尽力了很多,那个环境,身边的人和事,跟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从来没有接触过那种生活,我也敢说,就算一个另外的内地导演拍,可能也没有接触过这种生活。其实每部电影都是一个导演体验生活的一个过程。你要做到那个东西,你要非常相信你的团队,你要有好的编剧、好的演员。很多时候也都会问,我相信我的编剧,相信我的美术,在我身边围绕着很多非常接地气的内地工作人员,到最后把关,最后就是演员去把这些台词讲出来,他觉得顺还是不顺。这就回到刚才讲周冬雨或者马思纯。选演员,很多时候,当你选的时候,其实已经是成功了一半。另外一半,你选了她之后,觉得她对,跟着她的个性去改你的剧本,使得她跟你的角色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在现场拍戏,已经没有什么工作了。我觉得那个是最重要的,每次演员在你戏里面有好的表现都是用这个方法。我觉得这次也是这样。

我觉得你说集体回忆也好,现实题材也好。我觉得导演应该全世界哪里都能够拍。比如说我们都能讲中文,虽然普遍话不太好,但是起码都能明白。我觉得我们应该能去拍英文的戏、俄文的戏、法文的戏,都应该可以。我们导演最重要的就是观察,然后我们应该是一个很谦虚的海绵。

看完这部戏超过了新导演平均标准以上的水准。您怎么调教曾国祥?

陈可辛:我完全没有调教他。一个监制一直在现场指指点点,就是你工作做得不好。当你把东西弄好,理论上你是不应该在现场的。我参与的基本上是在剧本上,顺着导演希望的方向。当然这些也是讲缘分,也是讲大家投不投缘。有时候真的你碰到导演跟你完全不一样,你不应该捍卫你觉得对的东西,对你个人来讲好的东西,你作为监制,只需要捍卫在商业上使得这个电影不会失败,不会失败,只代表他不要亏钱,已经是对投资方有交代了。但是要是一个导演,偏要往一个完全商业上毁灭性的方向去走,你才需要去介入,不然你应该是给导演绝对的自由,这个是肯定的。因为这个是导演的作品,不是监制的作品。

你说你做监制的时候,如果导演想要往毁灭商业方向去发展,你会把他拉回来。这次合作过程中间,曾国祥导演有没有?

陈可辛:完全没有。我以前找过他很多年,想合作拍戏,他老推我。你们在问他《双城故事》,我一直在想,他肯定觉得很土。因为他是比较文艺很多的。我跟他关系那么好,跟他爸爸关系那么好,他从小到我公司做,我常常说,电影并不是两个极端,就是说很多时候,一些观众喜欢的、市场喜欢的,不一定你一定就不喜欢。你可能在里面能找到你喜欢的东西,这次就真的是能我到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猜你喜欢
曾国祥陈可辛安生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基于“双生花”视域下《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与自我表达研究
陈可辛不再执导《酱园弄杀夫案》
同一体的两面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陈可辛“北漂”十年的文化审视和空间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