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盟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2016-11-07 10:56陆建人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19期
关键词:战略地位东盟亚太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迅速上升,自成一极,现已成为亚太地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架构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东盟是中国的近邻,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对东盟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东盟历来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对东盟更加重视,东盟在中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再上新台阶。环顾中国周边,东南亚仍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东盟是可以信赖的朋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中国将东盟作为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首选伙伴,无疑是正确和英明的决策。

【关键词】 东盟 亚太 战略地位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19.002

2016年8月8日,东盟度过了49周岁生日。这个成立了近半个世纪的次区域组织,从初期的5个国家发展到今天覆盖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10个国家,①在亚太地区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东南亚地区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东盟对外实施大国平衡政策,对内很早便开启了一体化进程,并于2015年底成立了东盟共同体。今日之东盟,拥有432.6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23亿人口,GDP总量达2.5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外贸总额也达2.52万亿美元,居世界前列(参见表1)。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东盟作为一个整体,都与大国无异,加上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优势,使其在亚太地区享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东盟在亚太地区中的战略地位

亚太地区大国林立,②长期以来,美、中、日、俄四个大国对地区事务影响巨大。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迅速上升,自成一极,现已成为亚太地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地区政治、经济、安全架构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从东盟自己来看,它在亚太地区享有“中心地位”(centrality)③,并且这种“ASEAN Centrality”(东盟中心)受到各大国的尊重和维护。按常识而言,一个国家的“战略地位”主要指该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对世界或地区格局的影响程度,另外也包括其地理、资源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以下,我们着重从国际影响力、自然优势、经济份量等三个方面来考察东盟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顺便指出,东盟在军事上不具优势,没有威慑力,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战略地位,相反,它是维持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一支力量,是各大国争相拉拢的伙伴,是地区力量结构的平衡器,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它在亚太地区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国际影响力看东盟在亚太地区中的战略地位。东南亚地区除印尼外,大多为中小型国家,受长期殖民统治的影响,积贫积弱。战后,取得民族独立不久的东南亚国家意识到,如果不联合起来,它们就如同一盘散沙,摆脱不了大国的控制,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将这个具有多元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特征的区域凝聚成一个整体,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保障自身安全,发展经济。

1961年,泰国、马来亚和菲律宾三国成立了“东南亚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SA),但不久就因马来西亚联邦的建立和菲马领土争端而夭折。然而,东南亚国家联合的决心并未因此动摇。1967年8月8日,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国发起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发表了《曼谷宣言》,旨在通过共同努力,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保障东南亚的和平繁荣,自此拉开了东南亚一体化序幕。1984年独立后的文莱加入,东盟成员扩至6个。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出现巨变,昔日的宿敌成为朋友。1995~1999年,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先后加入东盟,成为其新成员。至此,扩大后的东盟(“大东盟”)成为拥有10个成员国、覆盖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影响力逐渐增强。东盟的国际影响力缘由其内外政策的成功实施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与各大国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主导国际话语权。早在20世纪70年代,东盟成立不久就开始与美、日、澳、加、新(西兰)、欧共体(现欧盟)等大国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之后,在80年代末与韩国,90年代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大国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东盟每年与这10个国家就国际和地区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举行双边对话会议。通过这一架构,东盟把自身置于和大国平起平坐的地位,用“一个声音”说话,取得并逐步主导了话语权,其提出的主张受到大国的尊重。东盟巧妙借力大国,发挥国际影响力。

第二,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东盟抓住机会加入,其6个成员全部成为创始成员,这是东盟参与亚太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开端。东盟将自己成功实践的“协商一致”方式引入APEC,二十年多来,这一“ASEAN Way”(东盟方式)对APEC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其行事准则。④1990年,东盟倡导成立“东亚经济集团”(EAEG),后改名“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开始建立其在东亚经济一体化中的主导地位。1997年底,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背景下,东盟首次与中日韩三国一起举行领导人会议,开启了10+1和10+3合作进程,成为东亚一体化的主导者。之后,东盟分别与中日韩澳新印(度)建立了5个双边自由贸易区⑤,占据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心地位”。2005年,东盟用其设立的三条标准,选定成员,⑥倡议成立了包括东盟10国、中日韩、澳新印(度)和美、俄在内的“东亚峰会”(10+8),一举登上亚太权力中心舞台,在区域合作和地区事务中,俨然成为主角,创造了“小国领导大国”的历史。2011年,针对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分裂和削弱东盟的情况,东盟随即提出建立由东盟加中日韩、澳新印16个经济体组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并得到各成员的支持,东盟主导谈判至今,充分体现了其影响力。

第三,主导地区安全合作进程。1994年,东盟倡导成立“东盟地区论坛”(ARF),确立了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主导地位。目前论坛拥有27个成员,以亚洲和亚太国家为主。按东盟规定,ARF每年轮流在东盟主席国举行外长会议,自成立以来至今已举行了23届外长会议,此外,还有高官会和各种专题会。ARF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机制,东盟拥有制定议程权力,藉此主导论坛和区域安全合作进程。

第四,主办跨区域重要论坛,搭建亚欧合作桥梁。1996年,东盟倡议并主办了首届亚欧首脑会议(ASEM),现已成为拥有亚洲和欧洲51个成员、每两年召开一次的超大型国际论坛,内容包括两大洲之间的政治对话、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此外,东盟还于1999年倡议成立了东亚—拉美合作论坛(FEALAC),成员包括东盟10国和26个东亚和拉美国家。该论坛促进了东亚与拉美之间在经济、政治与社会各领域的合作。这一系列的举措使东盟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扩大了其在世界的影响力。

第五,在对内方面,扩大成员,推进一体化,成立共同体,自成一极。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崛起和影响力的增大,正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扩大自身组织开始的。几十年来,东盟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1976)和《东盟宪章》(2008)为其立命之本,以“地区抗御力”(regional resilience)为其内部凝聚力⑦,以“协商一致”为其行事方式,以经济合作为共同目标,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宗教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10个中小国家、500多个民族、6亿多人口团结成为一个共同体,使曾经势不两立、相互敌对的两个阵营联合在一起,使一个历经分裂、动荡、战乱的落后的东南亚地区享受到数十年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世界现代史上了不起的成就。东盟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声誉和影响力也由此而生。1999年“大东盟”的成功建立和之前的一系列对外战略的及时调整,奠定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而从“大东盟”的形成到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的建立,东盟又实现了华丽转身,通过自身的一体化来推动东亚和亚太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目前,东盟已经拥有一套完善、成熟的组织架构,包括首脑会、外长会、专业部长会、秘书处等,有宪章、盟旗、盟徽、盟歌、盟日,通过每年200多个会议,使该组织得以有效运转。

从东盟的自然优势看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东盟10国地处东南亚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人口优势,这些自然优势本身造就了东盟在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东南亚地区既处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又处于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的连接带上,是两大洋与两大洲之间的“十字路口”,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以及大洋洲之间海上航行的咽喉,拥有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新加坡海峡等全球重要海峡。

其次,东南亚地处热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盛产石油、天然气、煤炭、木材、橡胶、锡、大米和热带水果等。其中,东盟各国生产的橡胶、锡、麻、椰子占全球一半以上,棕榈油占全球30%。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和越南油气资源丰富。此外,东南亚还拥有翡翠、宝石、名贵木材、药材等世界稀缺资源。

第三,东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东盟10国人口已经达到6.23亿(2014,下同),超过拥有28个成员的欧盟(5.7亿)。如果按一个国家计,则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是美国的近两倍。东盟中人口超过和接近一亿的就有3个国家:印尼(2.52亿)、菲律宾(1亿)和越南(9千万)。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东盟人口中的总劳动力(15~64岁)达4.2464亿,占总人口的67%。⑧另据资料,东盟中年龄介于15至30岁之间的年轻人超过1.52亿,⑨足够在未来10年或20年保持年轻劳动力的供应,其人口红利优势明显。

20世纪末,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重心逐渐由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的多极化进程中,东南亚地理位置的优势日显突出,并迅速转化为地缘政治优势。它涉及到世界大国,尤其是亚太大国国家利益的争夺和实现。与东南亚国家保持怎么样的关系,成为各大国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东南亚已被视为亚太大国角力的心脏地带。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日益成为普遍关注的议题的今天,获取东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市场成为亚太大国外交的一项重要目标。由此可见东盟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之重要。

从东盟的经济份量看其在亚太地区战略地位。尽管东盟主要由中小发展中国家组成,但10个成员的经济总量却非常可观。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便一直居世界前茅,是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沛,大都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外贸易发达,外资流入活跃。东盟邻近中国,抓住了中国经济数十年高速增长带来的机遇,积极开展对华贸易和投资,在巨人身旁成长,其经济份量也不断增长。目前,东盟10国GDP总量在亚太主要经济体中的排名已居第四位(2014年,下同),仅次于美、中、日三国;外贸总额则超过日本,居第三位,仅次于中、美两大国;吸收外资总量更居首位(见表2)。从这三个主要指标来看,东盟完全称得上是亚太地区的大经济体,将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等亚太经济体远远甩在后面,由此可见其在亚太地区经济中的显赫地位。东盟不仅在亚太地区经济份量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上对整个亚太地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思想”和框架;二是以东盟自己为中心,推进区域一体化。前面提到过,东盟为APEC提供了“协商一致”的重要思想,东盟不赞成APEC机制化,坚持保持其“软组织”特性。APEC能生存和发展至今,成为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引领者,与东盟的贡献有密切关系。而当TPP威胁到东盟的团结时,东盟立即推出“RCEP”应对,为亚太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框架。东盟从自身的一体化起步,经过几十年的融合,最终建立起包括“东盟经济共同体”在内的“东盟共同体”。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成就与丰富经验为其获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东盟创立了10+1、10+3、10+6、10+8等合作框架,有效地推动了亚太区域一体化,同时也以“主导者”的身份确立和巩固了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

中国对东盟战略地位的认识

东盟是中国的近邻,在中国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中国对东盟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国对东盟及其战略地位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中国和东盟关系发展的简单回顾。1967年东盟成立时,中国与东盟正处于敌对状态。东盟被认为是美国支持下的一个“反共产主义”集团。当时东盟中唯一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是印尼,但东盟成立两个多月后,即1967年10月,印尼便与处于文革高潮中的中国断交,直至1990年两国才恢复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在美苏对抗和中苏对抗的背景下,中美开始接近。1972年尼克松访华,冷战铁幕松动,这为中国与东盟改善关系带来机遇。1974年5月,马来西亚打破坚冰,率先与中国建交。次年,菲律宾和泰国也与中国建交,东盟与中国结束了敌对状态。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进程,开始主动改善对外关系。同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为打消东盟对中国支持东南亚共产党活动的担忧,邓小平强调:中国不会输出革命,东南亚国家的共产党问题是这些国家的内政,应由这些国家自己处理。⑩此外,邓小平在访问中还多次重申中国支持东盟国家维护独立主权,支持东盟和平、自由和中立的政策,支持东盟加强区域性合作和维护本国资源和权益的努力。⑪至此,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建立和发展关系的障碍基本消除,双方实现了从敌对到和解的跨越。

之后十年,冷战结束,东南亚形势发生巨变。印支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和东盟从宿敌变成伙伴,从对抗走向合作,东南亚各国迎来了和平发展的宝贵时机,与中国的关系也日益改善。1990年,印尼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新加坡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91年,中越关系实现了正常化,同年,文莱与中国建交。至此,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都建立或恢复了外交关系,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1年,中国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自此双方进入了友好合作的新的历史时期。

东盟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定位。中国和东盟虽然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但因双方被冷战长期隔阂,彼此认识和理解并非一蹴而就。1994年“东盟地区论坛”成立时,中国曾对是否接受东盟的邀请加入东盟主导的这一地区安全论坛有所犹豫。同样,东盟对中国这个巨邻的认识也经历了猜疑、防备的过程。“中国威胁论”曾反复出现在东盟国家的思维中。中国与东盟真正拉近距离,成为好朋友和好伙伴,是从1997年共同对付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的。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东盟国家的高度赞扬。而东盟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展现的能力,也得到了中国的充分认可。中国认识到,由中小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反而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南线屏障,东盟是本地区一支可以团结的新兴力量。东盟实施的“大国平衡政策”有助于保持地区均势和稳定。

“从我国的地缘政治来看,北有俄罗斯,东有日本,南有印度,都是世界大国,唯东南方是东盟这一群中小国家,不会构成对我国的威胁。虽然存在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南中国海争端,但这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双方关系。东盟不是对手,更不是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是可以长期进行合作的睦邻伙伴,对于我国东南方安全环境的稳定有重要意义。这就是东盟在我国外交战略中的基本定位”。⑫这段话大致总结了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对东盟战略地位的初步认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和东盟的相互了解逐渐加深。东盟从1997年拉开东亚一体化序幕到2005年成立“东亚峰会”,以其娴熟的外交能力和技巧,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确立了自己的“中心地位”。而东盟国际地位的提高,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东盟也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东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直接带动了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东盟在经济上加深了对中国的依赖,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需要东盟的原料与市场。中国和东盟在区域合作和维持地区稳定上相互支持,政治互信增强,双方关系不断升级。中国对东盟战略地位的认识也更进一步:作为近邻,政治上它是值得信赖和在必要时能得到支持的朋友,经济上它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巨大的市场,外交上它是诠释中国理念和周边政策最主要的舞台。有鉴于此,中国积极、主动推动与东盟的关系,从1992年的磋商伙伴关系发展到1996年的全面对话伙伴关系,1997年升格为“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东盟是维持地区力量均势的重要平衡器。2006年起,东亚一体化形势出现变化,这缘起美国“重返东亚”。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因集中精力反恐而抽身离开东亚,从而使没有美国参加的、由东盟主导的10+3东亚一体化得以顺利进行。5年后,美国反恐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始重新关注东亚。2006年,小布什总统在APEC河内峰会上移花接木,抛出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主张,⑬意在夺回亚太一体化主导权,遏制东亚一体化势头。美国的这一政策客观上削弱了东盟的战略地位。同时,日本在2007年推出EPA(经济伙伴协定)战略,⑭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自由贸易区,以获取区域一体化主导权。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进一步认识到东盟的重要性,即它是平衡美日大国、维持地区均势的力量,东盟被削弱,美日就坐大,而东盟地位的削弱会累及中国自己。于是,中国加大了对东盟的支持。一是在政治上坚定地支持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主张,例如支持东盟建立“东南亚无核区”,中国是首个同意与东盟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核大国,⑮二是在区域合作中明确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和主导权;三是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宪章》和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四是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继《货物贸易协定》后,又签署了《服务贸易协定》、《投资协议》,促进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在中国的积极支持下,东盟重新回到区域合作的“驾驶员”位置上,引领一体化进程。

新形势下东盟的战略地位

2009年起,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推行,东盟成为美国拉拢的重点对象,东亚原有的均势发生显著变化。2012年黄岩岛事件发生后,南海问题升温,东盟对华关系开始出现变化。2013年,上任不久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将东盟作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在这种新形势下,东盟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和敏感。

美国将东盟置于“重返亚太”政策重要地位。2009年初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便高调推出“重返亚太”政策,意欲通过加大对亚太地区经济、外交和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力量投入,来扭转“911事件”后因反恐而离开亚洲造成的不利局面,恢复并增强美国对亚洲的影响力,遏制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重返亚太”政策的重点在东亚,除了巩固与日、韩的同盟关系外,东盟成为美国拉拢的主要对象。美国把东盟视为“正在形成的地区性结构的支点”,⑯籍此撬开“重返亚太”的门路。美国拉拢东盟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政治方面,通过多边和双边机制,密切美国与东盟的关系。2009年7月,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条约》,国务卿希拉里在签约时称“美国回来了”。奥巴马政府一改小布什时期轻视东盟的做法,⑰对东盟主导的区域性多边机制奉行“到场原则”。2010年美国完成加入东亚峰会步骤,2011年正式入会,这成为“重返亚太”的标志。在双边机制方面,美国着手与东盟建立起首脑级峰会。2009年11月,美国与东盟在新加坡举行了首次峰会,2010年9月在美国本土举行第二次峰会,自此双边关系正式机制化。美国将东盟国家分为三类:一为“正式盟友”,包括菲律宾和泰国;二为“战略伙伴”,包括新加坡等国;三为“可预期的战略伙伴”,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⑱这清晰地表达了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路线。

第二,在安全方面,以美国—东盟峰会为平台,构建地区安全机制。峰会本来的目是加强双方在贸易、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但用美国政要的话来说,是其核心是建立“安全机制”。⑲美国国防部长自2010年起每年参加“东盟防长扩大会议”⑳。2011年起,美国与东盟又建立了“美国—东盟防务论坛”,这是一个部长级防务对话机制。美国试图介入东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发挥其影响力,但这需要东盟的配合,东盟的地位更显重要。

第三,在经济方面,美国推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将部分东盟国家拉入其中。TPP是美国从经济上“重返亚太”的主要手段,旨在建立美国主导的亚太经济一体化机制,削弱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但在选择东盟成员上,美国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主要考虑政治、经济利益大的成员。除保留了原TPP成员文莱和新加坡外,美国力邀东盟最大经济体印尼加入,但因印尼不感兴趣而未果。而邀请越南加入,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同意马来西亚加入,是希望用TPP的规则来迫使其进一步开放市场。对于菲律宾、泰国两个盟友的的入会请求,美国没有马上同意,而是要求其进行改革来适应TPP规则。至于剩下的三个落后成员老挝、缅甸和柬埔寨,根本不做考虑。美国这一“选择性”招数,分裂了东盟,初期受到东盟的抵制。但这一招也产生了“鲶鱼效应”,搅动了东盟,后来除老、缅之外,包括印尼在内的其余东盟国家纷纷申请加入TPP,美国掌握了主动权,东盟与美国的政治、经济关系都得到加强。

南海问题升温导致东盟地位更具敏感性和战略性。2012年黄岩岛事件发生后,南海问题急剧升温。美国从幕后走到前台,直接与中国对抗。自2010年7月时任国务卿的希拉里在东盟地区论坛发表有关南海问题的讲话后,美国的南海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即从“观察”转变为“干预”。这一讲话鼓励和纵容东盟中对中国南海有领土要求的国家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从此,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南海问题开始成为中美之间的主要争执问题之一。

2013年1月,菲律宾单方面向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提起南海诉讼案,状告中国。美国、日本大力支持菲律宾,东盟则在南海问题上出现分歧。2012年前,东盟对南海问题长期持谨慎态度,其外长会议公报从未提及南海争端。2012年4月黄岩岛事件发生后,菲律宾强烈要求东盟外长会议在公报中表态批评中国,但被东道国柬埔寨拒绝,东盟各国出现分歧,最终没有发表公报。这在东盟历史上是首次。但自2013年起,东盟一改过去沉默的立场,开始在外长会甚至首脑会上发声,批评、指责中国在南海的维权活动,态度日趋强硬。直到2016年7月12日国际仲裁法庭所谓的“仲裁结果”出笼,南海问题一直处于白热化状态。这三年时间里,东盟对中国的疑虑增强,政治互信出现倒退,而与美国的关系却在加强。东盟不仅在安全上加深了对美国的依赖,欢迎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支持美国在南海的所谓“航行、飞行自由”和南海的“非军事化”主张,而且在经济上也在密切与美国的关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东盟对美国主导的TPP的立场发生逆转,从反对到支持,印尼和柬埔寨先后要求加入,并获得美国许可。目前,除老挝和缅甸两国外,其余八国都与TPP结了缘,或为正式成员,或为“发展对象”。

南海问题升温导致东盟在亚太的地位更具敏感性和战略性。东盟成为大国争夺的主要对象,继美国将南海问题作为拉拢东盟的抓手之后,日本也趁机笼络东盟,试图获取渔翁之利。在2013年12月举行的“日本—东盟特别峰会”上,日本承诺向东盟提供2万亿日元(约合192亿美元)政府开发援助(ODA)。此外,日本还专门为菲律宾提供巡逻艇、租借军机和军事训练,加强与菲的防务合作,提升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

美、中、日三大国在南海的角力,将东盟置于前所未有的敏感地位。东盟倒向任何一边,都会造成地区力量结构的失衡,换言之,东盟的政策倾向将决定地区力量结构的平衡程度。尽管东盟擅长使用“大国平衡”政策,但由于在南海问题上东盟内部有分歧,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其平衡政策的实施力度。总的来看,东盟在地区安全方面对美国的依赖在加重,除了老挝和柬埔寨,其余各国在南海争端问题上的立场和诉求趋于一致,且比较接近美国的立场,这从2013年起东盟外长会议和首脑会议的公报中便可以看出。

中国对东盟战略地位的再肯定。东盟历来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对东盟更加重视,东盟在中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再上新台阶。这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将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原有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亲、诚、惠、容”的新理念,将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

第二,提出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项倡议。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时同时提出了这两项针对东盟的倡议,凸显中国对东盟的重视。

第三,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表示,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东盟,愿与东盟国家积极探讨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第四,提出“2+7合作框架”。李克强总理在上述会议上还提出了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倡议,即凝聚两点政治共识和开展七个领域合作,将中国—东盟关系从“黄金十年”升级到“钻石十年”。

在上述几方面中,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二十多年来中国对东盟一系列外交政策的提炼、升华和集中表达,突出显示了中国对东盟战略地位的新认识:东盟是中国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迄今以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

但随后一段时间,由于南海争端加剧,加上美、日的挑拨,中国与东盟关系遇到寒流。不过,就在中国—东盟关系备受南海问题困扰时,中国于2014年8月提出了解决南沙争端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与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意味着中国首次明确同意让东盟集体在解决南海问题上发挥作用。这无疑是对东盟的信任和肯定,从中也可看出东盟在中国外交中地位之重要。

目前,随着菲律宾南海仲裁案的结束和菲律宾政府的换届,中菲关系迎来改善的新机遇,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南海问题正在逐渐降温,中国—东盟关系重拾发展势头。在2016年7月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上,各方共同发表了《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联合声明》,重申回归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问题的正确轨道。2016年9月,李克强在老挝举行的“第19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中郑重指出:“中方始终视东盟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区域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将继续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国际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可以视为中国在新形势下对东盟在亚太和中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的再肯定。

当前,亚太形势基本稳定,但在东北亚,朝核问题引发的萨德危机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环顾中国周边,东南亚仍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东盟是可以信赖的朋友,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中国将东盟作为建立命运共同体的首选伙伴,无疑是正确和英明的决策,东盟在亚太和中国外交的战略地位难以动摇。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亚太地区政治、安全、经济合作框架设计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3XGJ007)

注释

东南亚目前尚有东帝汶一国未加入东盟。东帝汶1999年脱离印尼独立,2006年起申请加入东盟至今未果,现为东盟观察员。

本文中“亚太地区”概念以APEC(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范围为准,不包括印度。

东盟秘书长素林曾解释说,“东盟中心”有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内部维度是“保持团结,加强协调,使东盟成为有明确共同目标的集体”。而外部维度,就是成为“制订区域发展架构中的驱动力”。参见Jones, Lee, "'Still in the Driver's Seat', But for How Long? --ASEAN's Capacity for Leadership in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Current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9(3): 95-113, 2010.

“东盟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绝对平等原则、协商一致和10-X(指10个成员中,不同意的可以先不执行,但不能影响其他成员执行)。东盟所有决策均按这三条原则进行。“东盟方式”还包括更多的行事原则,详见张蕴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62页。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本身是一个自由贸易区,作为一个单位与东盟成立了“东盟-澳新自由贸易区”。

这三条标准是:必须是东盟的对话伙伴;必须与东盟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必须与东盟有实质性的关系。前两条是“硬纲子”,后一条是“软纲子”,完全由东盟说了算。

“地区抗御力”来源于“国家抗御力”,最早由印尼提出,指可以增强每个成员国及其人民在国家尽力的所有领域的能力,以抗御和挫败各种不利于其协调发展的外来干涉和负面影响”。参见陆建人主编:《东盟的今天与明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174页。

http://wdi.worldbank.org/table/2.1,笔者加总而得。

世界银行数据,转引自《孙明春:东盟崛起之足够的人口容量》,http://hkstock.cnfol.com/121204/132,2113,13847439,00.shtml。

吴兴唐:《邓小平:中国不会输出革命》,http://story.inewsweek.cn/detail-671-2.html。

《邓小平访问泰、新、马三国》,人民网,2003年8月11日,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105/3716.html。

陆建人:《东盟的今天与明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亚太自由贸易区”倡议最早系由加拿大向APEC工商理事会(ABAC)提出,ABAC于2004年提交给APEC领导人会议,但未被采纳。参见陆建人:《评亚太经合组织河内会议》,载《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0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2007年韩美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后,日本政府随即提出《关于EPA谈判工程表》,加快实施EPA战略。

东盟原定在2012年7月系列外长会议上与各核大国签署该协议,但因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有分歧,东盟推迟了该条约的签署。

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在2010年10月出访亚太地区前在夏威夷的讲话,参见:http://news.sohu.com/20110115/n278880464.shtml。

小布什执政期间,国务卿赖斯曾两次缺席东盟地区论坛,被批评为“轻视亚洲”。参见《环球时报》文章《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意在制衡中国》,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9-07/523307.html。

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2010年2月,来源同上。

见《2010年美国—东盟峰会》,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Cy1EVZMUhaCYUvbBdHCc-XaC81hqKv2B3gB31KSGtr1gdKiWV976QoMnU9SFn3BiHcF62xD7CntFzK7_HUcLq。

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是由东盟防长会议倡议于2010年创建的地区安全机制,其宗旨是增强东盟与亚太地区有关国家间的互信与合作,共同应对跨国非传统安全挑战。会议每年举行一次,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美国的国防部长出席会议。

TPP现有12个成员,其中东盟成员有4个: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

TPP最早系由智利、新西兰、文莱和新加坡四个小国组成,美国加入后,保留了原来的成员。

参见周琪:《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及其根源》,《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6期。

亚太再平衡战略(Asia Pa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最早由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帕内塔在2012年6月提出,其要旨是,到2020年美国海军将把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以后,该战略的内涵逐渐丰富,包括强化美国与亚洲盟友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安全联盟关系;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拉拢东南亚、南亚国家如缅甸、印度等,寻求利用美国的各种力量——军事、政治、贸易与投资,发展美国的价值观。

详见陆建人:《南海问题引发的东盟对华关系的新变化》,《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年第4期。

参见2016年2月16日《美国—东盟特别峰会联合声明》(Joint Statement of the U.S.-ASEAN Special Leaders' Summit :Sunny lands Declaration) ,http://beijing.usembassy-china.org.cn/2016/joint-statement-of-the-u.s.-asean-special-leaders-summit-sunnylands-declaration。

与菲律宾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迄今仅美、日和越南三国。日菲于2011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安倍访菲,进一步提升双方的这一关系。

详见陆建人:《南海问题引发的东盟对华关系的新变化》,载《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年第4期。

亲,是指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友好情谊;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

外交部:《中国将坚持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中国新闻网,2013年10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10/5362068.shtm。

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人民网,2013年10月4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1004/c64094-23104126.html。

李克强:《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新华网,2013年10月9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9/c_117641842.htm。

两点政治共识指:深化战略互信和聚焦经济发展。七个合作领域包括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安全和人文。

有关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参见陆建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创新》,2015年第5期。

李克强:《在第19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光明网,2016年9月9日,http://news.gmw.cn/2016-09/09/content_21891247.htm。

责 编/郑韶武

猜你喜欢
战略地位东盟亚太
亚太首个拜耳“耘远农场”揭牌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
中国—东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亚太九号卫星发射成功
新时期军队建设成就概览之二 置教育训练于战略地位
三国时期襄樊的战略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