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诚实守信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

2016-11-09 09:09冯中鹏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诚信道德

冯中鹏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革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它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诚实守信”也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当今社会,它更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处世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由此可见,国家对诚信的高度重视。

一、从个人的角度看:让诚信成为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们友谊的精神基础。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我国是一个悠久历史,拥有灿烂文化的国家,关于诚信的积淀在历代的贤达志士中并不鲜见,诚信是对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继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永留史册。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诚信,那么,他也就做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一个成功的企业,之所以能兴旺发达,走出中国,在世界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原因很多,但“以诚信为本”是决定性因素。作为企业员工,如果能够树立起“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形象,企业就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相反,如果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和不讲信用,可能得利于一时,但最终必将身败名裂、自食其果。作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高尚人格”,每一个教师,不但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学生,更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

二、从家庭的角度看:让诚实守信成为治家之规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诚信的品质,既要求家长有长期坚持的耐心,又要有与时俱进的细心,将诚信教育贯穿家庭生活和亲子成长的全过程。家长应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做错事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还;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人无信不立”,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首先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不能兑现,应及时向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并作自我批评,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如父母言而无信,一而再,再而三,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这么做,因此,父母要做有心人,为孩子创造愉悦的讲诚信的氛围,以感染孩子的心灵。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孩子尽管年龄小,但他同样会体会到家长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从小受到尊重、信任的孩子,会更加懂得怎样去尊重、信任别人和怎样得到别人的信任。潜移默化中,诚信成为家庭教育的规则。

三、从社会的角度看:让诚实守信成为社会的一种风气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其中的“信”字,向来为历朝历代所推崇,“重义守信”“一诺千金”也被炎黄子孙奉为为人处世的经典信条。不可否认,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诚信”危机的苗头已越来越让人感觉不安。

没有诚实守信,国家、企事业团体和家庭就难以和谐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就只是梦想。因此,诚实守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每个人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一些领域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加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个人、企事业、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点点滴滴开始,让诚实守信成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没有诚信的世界,是灰冷的,只要我们诚信待人,付出真诚和信任,就会收获友谊和尊重。这是份无形的财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下的真谛。“人生有路诚信为径,苦海无涯回头是岸。”抛开身上的欺骗、虚伪,你便找回了尊严;擦亮诚信的宝石,你的人生便充满了光彩;身披一袭灿烂,心系一份执着,带着诚信上路,将踏出一路火星,可以燃亮一片星空;拥有诚信,一路风光!让我们这一路始终与诚信同行!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诚信道德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跟踪导练(五)(2)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道德
“好奇”的代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
乐于助人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