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日本民艺的朴素之味

2016-11-10 03:09美帆李程莹
中华手工 2016年9期
关键词:松烟朝日京都

美帆+李程莹

“在文化上,中国和日本情同手足。”这是日本传统工艺从事者说的话。传统工艺的好物与故事遍布日本各地。如果我们想要重拾传统,就必须感谢那些在继承和保留传统文化第一线的手艺人们,是他们将那些带有泥土气息的茶碗、蕴含木纹肌理的盘子、让人感受到涓涓流水的纸张,以及仿佛听得见敲打金属之音的器皿带入我们的生活。在日本,我们一起探寻饱含心意的朴素之味。

京都老铺的新生代——朝日烧

朝日烧在京都宇治开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96年至1615年的庆长年间。这一带自古以来就与陶器和茶道有着很深的渊源,大约在400年前专为贵族官员、大名(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和精通茶道之士制作茶具。

抹茶的茶道是其中的一大乐趣,而煎茶文化则是为生活稍稍宽裕起来的商人们提供享乐而生的。江户时代町人文化繁盛,人们开始用煎茶招待客人,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朝日烧开始制作小茶壶等茶具。煎茶文化中虽有煎茶道的正式说法,但朝日烧第15代松林丰斋的长子松林佑典制作的茶具,却与流派、礼法等无关,仅仅是出于乐趣。在日本,煎茶一般是在厨房里冲泡好之后端送给客人,也有宇治流这种在客人面前泡茶的款待方式,有点类似中国的茶道。

松林佑典的主要工作是制作抹茶的茶碗,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工坊里,所有用轱辘制作的工序都在这里完成。他最常使用的是宇治的陶土,也使用过一百多年前挖掘出来的经过长期自然风化的陶土。

朝日烧代代相传的“鹿背”“燔师”等作品采用熟成的陶土,是以松割木为燃料在登窑中烧制而成的。现在他们家的窑炉“玄窑”,是祖父那一辈花费心血研究出来的。在登窑(穴窑的进化版,每个窑室可烧出不同的质感)中并列设置穴窑,这种大型窑炉一次可以烧制1 000至2 000件陶器。因为会产生黑烟,登窑在京都市内已被禁止,现在只有在他们家的窑炉才能够领略到传统制陶的细腻。

此外,朝日烧所制作的煎茶茶壶也有它的特征,在茶壶内壁靠近壶嘴的地方有手工开凿的150个小孔,这种滤茶装置能够让人喝到沉淀在茶壶底部最好喝的茶水。但由于小孔太细,一下子全部钻开就会粘在一起,因此要分三次小心谨慎地开凿。这种工艺是绝无仅有的,需要花费极大的功夫,而自150多年前煎茶文化创始之时,松林佑典家族就一直保有这门手艺了。他们也希望今后能够将如此了不起的煎茶茶具带往国外,与外国人分享煎茶文化。

一网天成织影舞——金网辻

辻彻的父亲是京都金网手工艺人辻贤一。他自幼在金网制作的氛围中长大,高中毕业后,在便利店打过工,搬运过建筑板材,当过五年嘻哈服饰店的店长,还去牙买加旅行了好几个星期,总之完全没有要继承家业的意思。“从小金网制作留给我的印象就不好,既赚不到钱又忙得没时间休息,我一点都不想继承这门手艺,父亲也没有强迫我。”但厌倦外面的世界后,他逐渐觉得干手艺活是件很有价值的事,于是这才开始继承金网制作的家业。他从没有想过自己能干多久金网制作,但现在已经十年了。

金网制作这门手艺,在做的过程中会逐渐变得有趣。首先用金属丝织网,再对其进行加工,在学习各道工序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匠人,这需要花费20~30年时间,辻彻目前还处在修习的阶段。但是他觉得要更好地继承、发扬这门手艺,首先需要在国内外推广金网,之后再进一步磨练制作技术。因此他现在一边学习技艺,一边努力对外宣传金网的优点。

京都金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平安时代,当时是京都料理人的常用之物。以前有不少手工制作金网的店家,但现在只剩下4家了,这仅有的几家也是在泡沫经济时期依靠父辈们一丝不苟的手工劳作才得以维持下来。手工劳动一天的产量很有限,即使在泡沫经济时期,销售额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捞豆腐用的金网一天可以制作完成15~20支,顾客订购之后还要等一段时间。与此同时也有很大一批传统手工艺店铺在泡沫经济时期进行大量生产,面临对手竞争,辻彻家最后就只好降价销售。

后来为了能在豆腐上映出美丽的影子,辻彻家在制作捞豆腐的金网上特意编织了花朵图案。而用金网制作的灯具,在开和关的时候,还能在墙上看到美丽的投影。他们的创作理念是“配角的品格”,希望用金网所构筑的阴影,体现京都的传统技艺、美学和趣味。

2015年10月,辻彻参加了上海的“100% 设计展”。“每当说起日本的‘京都‘传统工艺‘匠人这三个关键词,就会给别人身穿工作和服、沏抹茶、安静地低头劳作的印象。那其实只存在于歌舞伎等传统艺能的世界中。在真正的工艺世界里,我们制作的都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工坊也并不风雅。我也会身穿嘻哈风的衣服,也会去俱乐部,喝了酒之后也会情绪高昂,还会搭讪女生。”辻彻说,京都的工艺界至今仍有其封闭的一面,但今后,也许这一代的人会制作出融合日本与中国传统工艺于一体的崭新作品。

在京都府发现唐物——和伞

最早,伞源于中国,后传到朝鲜半岛西岸的百济,被百济圣明王当作佛教仪式的道具之一送到了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墨藏在京都五条本觉寺附近开了一家伞店,成为第一代掌门人,这便是伞铺“日吉屋”的发端。在之后的100多年里,这间老铺一直在经营,是京都现今唯一一家老字号和伞铺。第五代当家西堀耕太郎深知只凭做伞是无法维持生存的,于是想到做灯具。“当我把做好的伞放在室外晾晒时,发现经阳光照射的和纸伞异常美丽,于是想到把它用来做灯具应该也不错。”经过无数次尝试和失败之后,灯具“古都里”诞生了。

“古都里”融入了和伞的传统技术——纤细的竹框架结构和精巧的和纸粘贴技巧。和纸透出的柔和光线与笔直延伸的竹骨形成简洁的几何美学。由于这种灯具有着像伞一样可开合的构造,搬运起来非常方便,海外的订单也纷至沓来。如今日吉屋的产品销量中有40%都是灯具,其中30%的订单来自海外。

西堀告诉我们,他制作的现代风格钢材制伞结构灯具即将入驻星巴克的中国门店。“千年之前,从中国远渡而来的唐伞技术,现在它以更加前卫的姿态重返中国,我很期待大家能够看到这种伞结构的灯具。”传统就是不断地革新,正因为有新事物的诞生,才有继续守护传统的力量。

终于织出一匹好布 ——厚司织

“二风谷厚司织”是用沙流川森林孕育出的榆树内皮搓制成线,经织布机织成的一种面料。这种面料耐水、透气性好,具有罕见的韧性和独特的质感,自古就被用来制作编织袋、打包绳、席子等织物。织布机引进后,北海道境内野生的榆树开始被大量利用,厚司织成为衣物面料的主流。贝泽雪子制作厚司织已有半个多世纪,她把经线的一端拴在柱子上,另一端缠在腰间,坐在地上灵活地操作着那台原始的织布机,想必这样的劳动姿势在几百年间都未曾改变。以前的厚司织会制成日常服、节日服、头巾、腰带、围裙、护手、护腿、刀袋等,现在则用来制作民俗演出时的戏服,或者坐垫、壁挂毯、包袋等纪念品。

雪子女士的丈夫和儿子都是木匠,她使用的织布机等工具几乎都是儿子制作的。“总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手工织布的妙处吧。但我每次仍然想着:这次一定要织出最好的东西。”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灵活快速地将纬线来回穿梭,这样的动作雪子女士一定还会持续很多年。希望这一股股从先人手上流淌出的线能被更多双年轻的手接住,永不中断。

懂得用具的好坏才能传下去 ——松烟墨

中国出土的甲骨文上,有墨与朱墨的痕迹,这说明墨在中国商代就开始使用了,这最古老的墨就是焚烧松木得到的松烟墨。传说在推古天皇时代(公元592~710年),松烟墨从中国传到了日本。熊野山中自古以来就盛产松烟,但其后在奈良,一种通过燃烧菜籽油、胡麻油制成的高纯度油烟墨成为主流,松烟墨逐渐被取代。而将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墨以古法复兴的就是“纪州松烟”工坊的堀池雅夫,他是现今日本唯一的古法松烟墨匠人。

他不辞辛劳制作松烟,是因为发自肺腑的热爱。虽然油烟是漆黑的,但木材在燃烧时不仅产生煤,还会混入一些不纯物质,产生微妙的色调变化,这便是墨的美妙之处。数码照片中的白与黑是由0和1决定的,中间没有过渡。而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灰色,并不是白与黑的延长,而是由完全不同的物质形成的灰。工业用炭与松烟煤的区别也是这样。

“古代从中国传承至今的东西,在这里断掉真的很可惜。松烟墨的时代也许还会到来,要想留住传统文化,使用的人一定要先懂得用具的好坏。如果不能,好的东西是传不下去的。”

(节选自《诚实的手艺》)

猜你喜欢
松烟朝日京都
松烟镇二龙村茶山
京都湾处
丁真登上朝日电视台
松烟
京都好咖啡
松烟墨的使用常识
日本“朝日”级新型多用途驱逐舰下水
京都访古记
夕阳朝日相辉映老少携手促和谐:习近平到福州市鼓楼区军门社区关工委“四点钟学校”调研
“微”生活 发现·秋韵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