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四季待银装

2016-11-10 11:35李程莹
中华手工 2016年9期
关键词:银饰手艺人传统工艺

李程莹

世事总是这样,唯有热爱,才能经得住岁月的漫长打磨。也正因为有事做,有期待,脚下的路才会一步步明朗起来。这个85后的文艺女青年、半路出家的手艺人还在路上,故事只能讲到一半。但结局不会太意外。

行走中看世界,遇知音

这个世界没有平白无故的遇见。陈罕珺是一个爱走四方的姑娘,那一年她徒步走川藏线,一路从四川到西藏,再到尼泊尔,然后回到云南,最后回到南京,在这辗转的旅途中接触到了一些匠人。这场行走,她和手工制作银饰,算是有了第一次照面。

这一路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云南一个做金银细工的师傅,陈罕珺在他家足足待了一个礼拜,每天就看着他叮叮咚咚地敲壶。师傅用把小尺子,卡得分毫不差,一锤子下去,银板延展到哪个点,敲出多重的痕迹,全在他的掌握之中。小锤敲过千百年,好像也没什么技巧,反正从小开始练,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细工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因为银制品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不管是坚硬的百炼钢还是婉约的绕指柔,都在手艺人的巧思里。于是陈罕珺对银器着了迷。在游学路上,她认识了现在的师傅,这个亦师亦友的手艺人,把毕生所学都倾囊相授。有一次为了探讨一个工艺,陈罕珺从进门开始就急着发问,结果他们硬是站着谈了5个小时,全然没发觉凳子就在旁边。陈罕珺一直觉得,可能自己上辈子积了好些德,此生才能如此幸运,遇到这么多在人生旅途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前辈。哪怕有些只是一面之缘,也能让她的工艺之路愈加丰盛与成熟。

熔炼、焊接、鎏花、掐丝、收挑……打造一件银器需要经过焊、捶、敲、压、剪、刻、磨等近20道工序。传统银饰地域性极强,各地区风格难以融合,加上对工艺严格保密,导致很多传统技艺流失,倒逼工艺退步。但还是有像陈罕珺这样的人在恢复传统工艺制作手法,希望传统工艺能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重视和喜爱,这样才能很好地保留和传承下去。她说现代人的审美眼光跟那个时候不一样了,她要通过手艺表现出现代美感,在创新的过程中把一些失传的手艺复原。

专注手作,最奢侈的小事

大约3年前,有一个特别的朋友,拜托陈罕珺为她做一套茶杯托。朋友温婉脱俗,深谙茶道,她一下子就想到了以“莲”为主题进行创作,况且莲叶的形状似托盘,做茶托恰好。

主题定好了,形态还得推敲。为了使整套杯托玲珑有致,在动手创作之前,陈罕珺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来观察莲花从开花出叶,再到枯萎凋零的全过程,甚至还研究了莲瓣的排列结构、莲蓬上莲子的分布状态、莲叶的叶脉纹理以及卷曲弧度等。那段日子,她常常清晨就出门,去荷塘边拍照、画稿,然后一整天就这么过去了。

幸好,大自然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在记录下许多惊艳的瞬间后,陈罕珺终于确定了鱼戏、素叶、莲绽、荷尖、垂蓬五种意象,涵盖了莲塘四季。这种含而不露的饱满感,正是她至爱的表达方式。

一年后,茶托终于进入了制作阶段,这是每一步都要反复拿捏,随时推翻的过程。以莲花为例,要制作出三层莲瓣的效果,首先需要将银块锻打成0.5~1毫米的银板,然后在上面描绘出花瓣的形状并裁剪出来,用窝作敲出每片花瓣的弧度,再用尖嘴钳拉出尖端形态——这两步至关重要,是成品出效果的关键,最后再将花瓣分层焊接好。“当莲花在高温中变成赤色,我的心激动不已。”陈罕珺说这句话时,我几乎能看见她那一刻的欢呼雀跃。

后来,这套杯托获得了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的金奖。那位朋友拿到成品时满眼都是怜爱,她长久地凝视着它们,细细摩挲,认真打量。末了对陈罕珺说,你要一直这样坚持做下去。

传统工艺里的“反骨”青年

投入到银饰制作之后,陈罕珺的生活变得更纯粹了。以前的那些交际能力一下子都用不上了,人与人的沟通回归到最直接的方式,需求也变成了最本能的需求。她说一切的粉饰,在干活的时候都成了累赘。她现在的工作状态就是最直接地提出需求,然后心无旁骛地创作,感觉这辈子最集中精神的日子,都是在创作中了。做手艺,最能表达情感和想法的,就是作品本身了吧。

外界总是会给陈罕珺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而她对自己的评价是“传统工艺里的反骨青年”。“反骨”意为独特、叛逆。她在打造一件银饰的时候,不是用传统的金工錾刻、浮雕或者平面雕,而是以雕塑为基础形态,用融塑工艺来打造。她放弃了最常用的雕蜡倒模技术,最后呈现的作品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反而非常强。如同她最近的作品,一支彩色的玫瑰,这是她自主研发的金属发色工艺,可以直接在纯银上发色,不做任何材质叠加,成品颜色过渡自然,同时还能持久地保持光泽。这个工艺目前在全中国只有他们团队能做。

从制作工艺到新研发的工艺,她的银饰与传统的錾刻和捶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不仅仅结合了两种传统技法,还把当代的立体塑型加进去用新的技法呈现了出来。“最后用于体现作品在设计中的形态和美感需求,真正从事这行的人会明白对于工艺研发的执着和追求。”

用盐田米松在《留住手艺》中说的一句话形容最恰当不过了:传统这个东西,好像是用来传承的,又好像是用来打破的。正如我的创作态度、作品,需要文化作为积淀,它是写意的,随心的,充满个性化处理后的温度与情致。这就是陈罕珺这个“反骨”青年对手艺的态度。

猜你喜欢
银饰手艺人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A new beginning
维吾尔族手艺人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银饰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苗族银饰——大山深处绽放的美丽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
漂亮的“银饰”
手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