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规划策略探析

2016-11-10 03:59汪千郡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安徽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共交通步行交通

汪千郡 (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规划策略探析

汪千郡(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88)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各种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城市发展带来的弊端逐步凸显,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交通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重视的问题。城市交通不是独立分隔的个体,它与城市的用地布局、功能分区组织、街区模式、交通组织方式等各个方面具有直接的联系,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在面临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多重压力下,创新规划视角,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解决传统城市发展面临的弊端十分重要。文章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转变城市开发模式、构建复合形、多样化、小尺度街区等方面对健全绿色交通体系的规划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通过对绿色交通体系的构建促进城市良性发展可以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

绿色交通;交通体系;规划;策略

1 绿色交通发展的背景

自世界第一辆汽车出现发展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工业革命的深入,城镇化率逐步加快,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出现。小汽车在机动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占据了主导性地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一是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多地拥入大城市,造成大城市人口快速地聚集,出行交通量逐步增加,人们对出行交通的选择需求也越来越多,交通更加多样化;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出行的舒适度和自主性有了更高的需求,小汽车的保有量得到了快速提高;三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中心快速扩张,中心交通的拥堵与疏通成为各大城市重点研究的问题,多中心、多组团、新城建设、近郊及远郊居住区都加剧了职住分离与钟摆式交通的问题;四是随着交通量的逐渐增加、汽车的越来越多,城市拥堵、环境恶化、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等各种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的瓶颈;传统城市快速发展的弊端频频凸现[1]。

党的十八大以来,转变城市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生态城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走可持续性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举措。发展绿色交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与核心内容,其本质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通过综合构建城市的轨道、公共交通、步行系统,合理组织小汽车出行,从用地、空间结构、环境、土地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统筹协调,形成“节能、减排、低碳”的多种方式并举的一体化交通体系,形成与城市快速发展相协调的最优化的空间形态,降低交通需求量,促进城市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2 城市快速发展体现在交通方面的主要问题

总结目前城市快速发展,在交通规划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用地功能的分离,造成单向交通压力增大

交通系统是城市功能与空间发展的支撑骨架,是联系城市各功能片区的载体,城市功能布局结构对交通规划设计有重要影响。居住与产业用地的过分分离,必然造成职住分离和钟摆式交通的矛盾,单向交通压力增加必然引起早晚高峰城市的过分拥堵。

2.2城市交通的拥堵,单纯依靠拓宽城市道路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在由小城市发展到大城市的过程中,城市交通量也越来越大,旧城改造与城市更新的活动也越来越多。部分城市在改善交通方面考虑的是单纯拓宽道路,两车道变四车道、六车道甚至更多,结果引入的交通量越来越大,交通拥堵问题并没有解决。

2.3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未得到大力发展,仍处于小汽车出行的建设时代

2.4大街区时代带来的步行的极大不便

超大街区、超大马路也是当前部分城市致力发展的方向,但大街区营造的是车行尺度、行人步行和生活极大不便,必然造成增加城市汽车出行需求的增加,造成城市发展的诸多交通问题。

3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规划策略探析

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多方面问题的综合反应,按照绿色交通体系的理念,本着缓解交通拥堵,降低小汽车出行,完善步行体系,构建最优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目标,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规划策略。

3.1节约利用土地,实现紧凑型发展,控制交通需求

功能混合布局模式图通过对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组织,将居民的相关活动组织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按一定规模大小划分组团或者区块,将相关、相近的活动以及相互关联的活动组织在区域内,引导市民步行出行,在小区域内实现职住平衡,在规划阶段将常规的远距离交通、钟摆式交通消除于无形,实现节约利用土地的紧凑型发展。在规划中注重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促进,将居住与就业内容就地组织,最大程度地实现本地就业、本地生活,将公共中心、公共服务设施按单元进行配比,在不同的层级内设置不同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合理组织街头绿地、公共中心、商业服务等日常生活必需的公共设施,将步行距离控制在

2011年3月,《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黔党发 〔2011〕2 号)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省级统筹比例为20%,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水利建设基金征收年限延长到2020年,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投入年平均比2010年高出一倍。

400m~500m范围内。同时加强片区级之间以及片区级与更大区级中心之间的公共交通组织,实现短距离步行加长距离的公共交通串联的方式,在轨道交通及重要交通节点附近,设置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设置慢行交通与之联系,提高公共中心的可达性与便利性,实现土地利用的紧凑发展,控制交通需求,最终实现住民的绿色出行[2]。

功能混合布局模式图

3.2TOD开发模式,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分级开发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以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站点为中心,将住民常用的、使用频率高的公共中心、城市绿地、商业办公、重要公共建筑等设置在慢行交通和步行即可到达的范围之内,通过绿道系统、复合的步行系统、串联的街道网络将居住、商业、服务、绿地、办公等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

同时注重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实现分级开发。一是在城市的财政政策制定上,要实现对TOD模式项目的引导倾向性,引导社会资本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进行建设,实现片区的快速开发,让主要功能围绕公共交通进行设定;二是差异化容积率,围绕核心轨道交通站点、公共交通站点设置较高容积率,实现便捷高通的高强度利用,合理消化交通量,一般在轨道站点400m范围内布局城市级、片区级商业商务服务设施、公益设施、公共空间以及居住社区,地块容积率控制在4以上,并突出城市功能混合。在距离公共交通站点400m~800m范围以及单向二分路沿线布局以居住为主的城市功能,地块容积率2.5~3.0之间,其余片区地块容积率控制在1.0~2.0之间,分级开发。三是合理及节约利用土地,在轨道站点上进行上盖物业,修建立体建筑、复合交通、商业综合体等,在较小的范围内解决更大的需求。

分级开发示意图

3.3构建多层级、复合模式的公共交通网络

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快速轨道交通以及城市水上交通。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城市构建多层级、复合模式的公共交通网络就是良好地组织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自行车交通、步行系统及慢行系统等内容。

一是轨道交通。构建轨道交通骨架网络,联系城市的各个主要功能片区,包括城市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重要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内容,解决常规的、跨区域的远距离交通出行。同时沿轨道交通站点要配套完善的公共交通联系网络,形成便捷、高效的转接系统。城市要根据发展情况适时超前的规划建设轨道网络系统,实现轨道的可达性及便捷性。

二是城市公交系统。以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为辅助,结合城市的各个中心及各个居住区,联系步行范围之外的学校、医院、商业中心、服务中心、公共绿地、体育设施等内容,形成日常居民出行的最主要选择方式,形成无缝的联系网络。

三是自行车交通网络。在平原城市等有条件建设自行车道的城市,一定要留足自行车通道,在机动车道旁设立单独的自行车道,确保成线成网成系统。

四是步道系统。建立完善的成网络的步道系统,连接城市片区的公共中心及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的出行及日常生活。同时应结合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绿道系统,在满足交通之外,起到休闲娱乐的风景线的作用。

五是其它交通。如由于地形特征限制,需发展水上公共交通,由于山地地形的限制,修建山城步道等加强垂直交通方向的联系等。

城市在建设上,应结合自身发展条件,综合考虑以上各类交通的组织方式,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补充,多种交通综合发展,最终实现降低交通总量,满足居民低碳出行的需求[3]。

3.4构建多样化用地,复合性街道街区

立体混合空间示意从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上合理布局居住、商业、产业等各类用地,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减少出行需求,缩短了居民上下班的出行距离,可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

3.4.1平面布局上的混合

规划布局中尽量强调居住、商业、产业等各类用地的混合布置,实现小区域的功能齐全,以减少居住人群的对外远距离出行。

立体混合空间示意

3.4.2立体空间上的混合

强调混合区、建筑综合体的布置,立体空间的混合实现功能的多样性。通过土地功能混合与商业服务设施促进区域内的职住平衡,减少跨区域出行,提高职住比[4]。

3.5引导步行及公共交通出行,建设小尺度街区,降低小汽车出行需求

在规划建设上将人的出行放在首位进行考虑,引导步行及公共交通出行,通过土地合理利用及功能混合布局,降低小汽车出行需求。城区建设小尺度街道空间,可实现路网密集、可达性高、临街面多的特点,步行适宜,也可降低小汽车的出行。

小街区格局与大街区的对比

小街区格局与大街区的对比相比大尺度街区的带来的隔离、车行及人行都极其不便的缺点,小街区实现了路网密集、可达性高、临街面多、步行适宜、商铺氛围浓厚的“小而密”的街道网络。地块大小控制在1.0~2.0hm2,强调沿街商业界面的连续性,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面积和就业机会,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路网变密,街区变小,穿越街道空间也变得方便,出于出行时间及停车问题的考虑,步行显得更加方便。而且小街区能够增加临街商铺与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多功能街道空间由于大多数的楼房都沿街布置,底层自然而然形成了有价值的店面,这些店面能够很好的强化街道生活[5]。

3.6采用新型能源,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技术

随着城市的发展,依靠常规化石能源的发展之路越来越被人们意识到是不可持续的。寻找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交通的发展趋势,也已成为民众的共识。利用新型交通技术,发展新能源汽车,采用智能化手段,实现绿色交通的智能化管理已成为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策略。采用新型能源、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建立绿色港口、绿色低碳车站等已成为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

4 结语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城市的个数及规模都在不断的扩张,城市人口也仍在不断的增加。传统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原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要破解城市发展的难题、解决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城市污染等种种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发展的低碳、生态之路。采用绿色交通理念,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交通体系,不但可以满足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出行需求,还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城市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基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的基础上,探索城市规划发展的实施策略,为城市的用地组织、空间结构、交通体系及新型技术应用等方面探索城市优化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建议,以期为城市的良性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1]刘望保,等.广州过剩通勤的相关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地理学报,2008,63(10):1085-1096.

[2]叶彭姚.城市道路网结构特性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申亚.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建构初探[D].重庆:重庆大学,2012.

[4]邢琰.规划单元开发中的土地混合使用规律及对中国建设的启示[D].北京:清华大学,2005.

TU984.191

A

1007-7359(2016)04-0017-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4.006

汪千郡(1970-),男,安徽安庆人,毕业于安徽建筑大学,学士;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

猜你喜欢
公共交通步行交通
步行回家
繁忙的交通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基于NB-IOT技术的公共交通显示牌设计
小小交通劝导员
在未来,我们不需要路
从步行到奔跑
基于计算实验的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公共交通一卡通TSM平台研究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