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人权对话,不是德国训话

2016-11-10 07:57青木张倍
环球时报 2016-11-10
关键词:加布里德国政府科夫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本报记者 张倍鑫

“困难 的对话”——据“德国之声”9日报道,为期两天的中德第14次人权对话周二在柏林结束。在8日对话后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德国联邦政府人权事务专员科夫勒对中国进行了一长串批评,并称明年将去中国的监狱进行探视。中国外交部国际司司长李军华警告,德国和中国之间不存在“师生关系”,希望德方看到中国在人权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看到森林,而不是只见树木。”

科夫勒对中国的批评包括:中国缺乏新闻自由和法律保障;政府压制宗教和少数民族;中国的“某些法律条款表述相当模糊”,如明年1月即将实施的NGO新法。她还专门提出因为境外机构非法提供国家机密被判7年有期徒刑的高瑜。“德国之声”称,中方官员对德国政府多次提出个案的做法“感到恼火”。中方指出,人权对话旨在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而不是施压,德方应全面客观看待中国13亿人民的人权进步,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将目光聚焦在个案上。此外,中方还在对话过程中对德国社会中的仇外情绪、针对外国人的犯罪行为以及德国警察对外国公民过度执法等问题表达了关切。中方特别敦促德方就今年5月发生的中国女留学生遇害案尽快拿出调查结果,还受害者以公道。今年5月,中国女留学生李洋洁在德国被德绍市地区警察分局长之子及其女友残忍杀害。据《中德意志报》报道,德绍地区法院将于11月25日开庭审理此案,庭审将延续至明年2月底。

在对话的第一天,科夫勒还带领中方代表到巴伐利亚州她所在的选区,双方一起参观了当地的难民营。“德国之声”称,尽管双方有分歧,但双方都认为:没有对话,就不能向前发展。报道称,人权对话的想法来自德国前总理施罗德,自2000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中方邀请德方明年参加在中国举行的第15次人权对话。

近来,德国政府对中国有施压人权问题的迹象。德新社此前报道称,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2日访华期间,在德国驻北京大使馆会见中国人权人士,批评中国缺乏法治保障。与会人士称,加布里尔在谈话中承认,如今同中方讨论人权越来越困难。有意见认为,德国政府“热心”中国人权事业,与非政府组织施压有关。如“记者无国界”德国分部曾呼吁加布里尔在华不应该只谈经济。

也有德国学者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加布里尔和科夫勒都是社民党籍官员,他们近期频频打中国人权牌,有选战的考量,也希望借此向中国施压,在经济谈判中获得砝码。不过近年来,中国在人权领域进步明显,表现更加自信。对中国来说,对话可以,但不能变成“训话”。双方在这一领域也应该表现更多诚意。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9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德在人权问题上的交锋变化表明,这两年中德关系出现了一些复杂因素。原因一是德国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有变化,觉得自己在欧洲、欧盟责任重大,并导致对华外交逐渐进入误区,即没弄清楚哪些时候应从双边的角度考虑问题,哪些时候该把自己当作欧盟的代言人。所以德国想找一个平衡,在进行经贸合作的同时,在人权及其他敏感问题上发声。另一个原因是,这两年欧洲的政治环境在变化,一些政客包括主流政党,面临着民粹、排外的压力,某种程度上他们为获取内部支持,需要做出些回应和姿态。日前访华的德国副总理加布里尔的相关言论就是一个突出例子。当然,从外交上看,这种做法很不理智。

崔洪建认为,经历了乌克兰危机、欧洲难民危机、反恐危机后,在德国的外交议程上,对华关系不再像前几年那样优先。从整个欧洲看,和难民相关的人道主义问题,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等,在欧洲正成为一个问题。与此同时,他们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有些看法,这是他们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到对华政策层面。▲

猜你喜欢
加布里德国政府科夫
碎片(组诗)
加布里尔的生日派对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狗狗世界
雾在做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