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纺织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016-11-11 09:12王运奇
商业经济 2016年10期
关键词:纺织业常州市常州

王运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江苏常州 213025)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纺织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王运奇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江苏常州213025)

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提出纺织业的发展理论包括产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相对应的纺织业在一个区域的发展也分别会经历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四个发展阶段。以常州市纺织业发展情况为例,对常州纺织业发展周期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目前,常州市纺织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产能过剩,竞争压力加剧;用工紧张,劳动成本提升;原料涨价,生产成本提高;品牌薄弱,市场竞争力差。常州纺织业要想走出困境,应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做出举措。政府层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国门;提高市场准入,淘汰产业落后产能。企业层面推进技术改造,树立品牌意识。

产业生命周期;常州市;纺织业;实证分析;对策建议

一、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理论起初是作为生物学概念提出的,一般来说,生物有机体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直至衰老死亡几个过程,这就是生物学上所说的生命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后来这一理论被引入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首先应用于产品,以后又扩展到企业和产业当中。[1]最早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是美国学者波兹(Booz)和阿伦(Allen)。1957年,在两人合著的《新产品管理》一书中,他们提出根据产品销售情况可以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2]再后来,有经济学家把这一理论应用到产业研究中,产生了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产业从产生、成长再到衰落一般会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就是该产业的生命周期。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

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通常可以用图表进行表示。如果用时间为横坐标,以产业地位发展情况为纵坐标,分别用I、II、III和IV表示一个产业发展所经历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那么一个产业发展的完整周期可以用下图来进行表示(具体情况见上图)。

笔者认为,可以对上面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进行补充和完善。由于在一个产业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发展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分别会经历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夕阳产业四个发展阶段。

从上图可以看出,产业在初创期,由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较小,因此在此发展阶段该产业的企业数量少且规模小,产业产值较低,产业处于发展的幼稚期,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也较低,该产业处于潜导产业阶段;产业发展到成长期,市场对该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企业规模扩张,数量增加,产业产值迅速增长,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在此发展阶段,由于该产业往往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能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政府往往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来扶持该产业发展,该产业也往往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到成熟期,市场发展基本达到饱和,并且发展缓慢。这一阶段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得到兼并重组,大量不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最后生存下来的都是竞争实力很强的大型企业。这时候产业技术也已经成熟,该产业无论从产值、利税和就业人员比重等各方面都对国民经济起到了支撑作用,该产业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产业发展到衰退期,由于市场萎缩,产值和利润下降,大量企业倒闭或转行,一些企业为了寻找生存空间,把企业向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进行转移,该产业也成为夕阳产业(具体情况见下表)。

产业发展周期和产业地位对照表

利用上面经过修改和完善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常州市的纺织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常州市纺织业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常州市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为常州市纺织业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二、常州纺织业生命周期分析

(一)初创期(1906-1955年)

常州是我国纺织名城,纺织业发展历史较早,早在唐代时,常州的纺织业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1906年常州第一家机器织布厂晋裕布厂成立,成为常州历史上第一家机器化大生产纺织工场,标志着常州近代纺织业的开始。此后,常州市的纺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出现。到抗日战争爆发前期,常州纺织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染织布厂已经达到40多家,织布机达到7000余台,纱锭6万多枚。[3]但是抗战期间,常州纺织业遭到重大打击,大量纺织染公司遭受破坏,厂房被毁,工人逃亡,一些纺织企业被迫内迁,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抗日战争胜利后,内迁的纺织企业又纷纷迁回常州重新开工生产。建国后常州纺织业发展迎来了春天,到1955年,常州的布机数量已经仅次于上海,位于全国第二位,但是在整个纺织企业中,大中型企业较少,小型企业甚至手工作坊式企业占重要比重,设备和规模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二)成长期(1956-1977年)

常州纺织业真正得到迅速成长的时期是从新中国建立之后。特别是从1956年开始,常州的纺织企业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公私合营改造,通过政府对纺织业的改组和改建,常州纺织业发展焕然一新,形成了拥有棉、毛、化纤和丝绸等多门类,集纺、织、染、针织和纺织机生产等比较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此时的纺织业已经成为常州的主导产业,纺织企业的规模扩大,数量迅速增加,纺织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州纺织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纺织界的排头兵。

(三)成熟期(1978-2000年)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纺织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常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优先纺织业,把纺织业的发展放在全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纺织业无论从产值、利税和就业人员比重等各方面在常州国民经济都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常州市的支柱产业。常州生产的灯芯绒、牛仔布、卡其布等产品享誉国内,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常州市的纺织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州靠纺织业的影响力而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在全国纺织工业中享有一定的盛誉。

(四)常州市纺织业发展的衰退期(2000年以后)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常州一直把发展纺织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而一度忽视了其他高新产业的发展,因而没有赶上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经济发展逐渐显露出落后态势,与我国长三角其他地区相比,常州经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差距逐渐扩大。这种差距不但表现在经济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而且还表现在产业结构上,主要表现在纺织业在常州国民经济中一枝独秀,其他产业发展滞后。这一时期,由于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国内纺织市场低水平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常州纺织业发展进入衰退期,大量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倒闭。

进入新世纪之后,为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推进常州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10月,常州市出台《关于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十大产业链为今后主要发展方向。由于政府政策的调整,纺织业在常州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已经成为常州市的夕阳产业。

三、常州市纺织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能过剩,竞争压力加剧

近年来,常州纺织业发展形势严峻。常州市纺织品服装出口不但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且还要应对来自国内的竞争压力。由于纺织业进入门槛低,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扩大生产规模或转投资纺织业,加之东南亚等发展国家纺织业的飞速发展,使这种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程度,纺织业的附加值越来越低。从产业结构看,常州市纺织服装出口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由于多数企业不能生产市场畅销高附加值的高档纺织产品,导致目前中低档纺织品产能过剩。从增长方式来看,纺织服装产品的贸易增长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价格竞争。

(二)用工紧张,劳动成本提升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传统产业,需要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由于目前纺织业工人工资较低,且劳动强度大,常州市愿意从事纺织服装一线生产的适龄劳动者越来越少。每年春节过后,常州纺织服装企业都会有部分外地职工流失,造成用工紧张。同时为了吸引工人,留住人才,纺织企业每年都要提高工人的薪酬和福利待遇,造成使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

(三)原料涨价,生产成本提高

自2011年以来,纺织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国内棉花价格每吨要比国外高5450元左右,最高时甚至一度达到6000元。2013年,受H7N9禽流感影响,我国一些地区大量宰杀活禽,导致鸭毛、鹅毛原材料大量减少,使得羽绒价格一路飚升,造成全国纺织企业成本提高,一些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常州纺织企业也无能幸免。

(四)品牌薄弱,市场竞争力差

总体来看,常州市纺织服装在出口中主要靠贴牌加工,使用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不足,产品开发和品牌运作比较薄弱,在品牌建设与运作方面,与世界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常州大部分纺织服装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进行大规模的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或简单复制、模仿国外的名牌产品,致使纺织服装业发展长期处于低水平扩张状态,市场竞争力差。

四、常州市纺织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常州市纺织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基本符合夕阳产业的特征,虽然纺织业已经不是常州市政府优先扶持的产业,但是目前常州市的纺织业仍然具有很大的产能。笔者认为常州纺织业要想走出困境,应该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做出举措。

(一)政府层面

1.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国门。“一带一路”战略给常州纺织业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的明确指出,江苏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江苏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扩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数量众多、消费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是常州纺织业走出困境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市场。常州市政府应该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纺织企业走出国门,通过“一带一路”把多余的产能转移到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实现常州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际上,在这方面常州已经走在前面,早在1968年,作为中国第一批援非项目样板,常州市政府在非洲坦桑尼亚建立了友谊纺织厂。几十年来,虽然友谊纺织厂历经繁荣、改制、困顿多个时期,但是常州纺织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这无疑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常州纺织企业应该利用这笔财富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有所作为。

2.提高市场准入,淘汰产业落后产能。常州市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调控经济运行行为,从而实现常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针对常州纺织业发展情况,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制定和完善纺织行业准入条件,提高纺织业市场准入门槛,淘汰纺织业落后产能,鼓励纺织企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另一方面,在市场监督方面应该采取严厉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检查力度,依法关闭高污染纺织企业,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向纺织高端发展。

(二)企业层面

1.推进技术改造。目前常州纺织产业装备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产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贸易增长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价格竞争,企业赢利空间较小。因此,常州纺织业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尽快提高行业装备水平,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产品差异化,增加产品花色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

2.树立品牌意识。对于纺织服装产业而言,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业品牌优势是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方面,纺织企业应该强化品牌培育和运营,推动“贴牌”向“创牌”转变。在纺织业升级转型中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对提升行业形象、提高企业国际市场话语权、增强产品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在这方面,常州黑牡丹、恒利等一些纺织企业已经走在前列。绅士、苏星、虹宇、太平洋等企业以技术进步为龙头,已形成专、精、优特有的竞争优势。“蓝豹”和“顶呱呱”雄居国内男装和彩棉市场,正向“中国驰名商标”奋进;飞洋鱼、波仕曼、高高、圣罗戈、博利伊博等一批常州品牌已开始崭露头角。

3.实现战略转移。面对劳动力资源危机和常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常州纺织服装企业应该高瞻远瞩,实施战略转移,企业向中西部和落后地区转移。在这方面,晨风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苏北宿迁建立新的生产基地,员工多达3000多人,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帝商服装跃过长江,在苏北大丰新办棉纺织厂。但是这种转移目前还只限于江苏省内,转移力度还不大。常州纺织企业应该紧跟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把企业向我国中西部和中亚地区转移,从而实现促进常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被转移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双赢”。

[1]张会恒.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J].财贸研究,2004(6):7

[2]姚建华,陈莉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评述[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2):56

[3]陶丽珍.常州纺织业发展历史演进[J].纺织报告,2015(9): 51-53

[责任编辑:王凤娟]

F127

B

1009-6043(2016)010-0032-03

2016-09-20

王运奇(1973-),江苏常州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纺织业常州市常州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中国纺织业对外投资版图
纺织业觅路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