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神庙戏台“兽头鬼面”纹饰的民俗文化内涵

2016-11-11 03:41邹安刚
山西档案 2016年1期
关键词:神庙神灵戏台

文/邹安刚

山西神庙戏台“兽头鬼面”纹饰的民俗文化内涵

文/邹安刚

山西神庙戏台在建筑装饰的形式与内容上,重点突出了服务“神灵”的神性文化主题。本文通过实地考证和资料分析,发现在神性文化装饰主题中,有一种原始宗教信仰的“社祭图腾”符号——“兽头鬼面”纹饰。这一特殊性的纹饰,构成神庙戏台建筑装饰形式的核心要素:营造了敬神祭祀的文化氛围;传达了辟邪纳祥的吉祥寓意;宣扬了伦理教化的传统思想;彰显了惩恶扬善的正义精神。

神庙戏台;兽头鬼面纹;敬神祭祀;鬼神崇拜

山西神庙戏台建筑装饰突出的特征就是宗教“神性”文化。这种彰显神性文化主题的装饰内容,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戏台台口左右柱头部位雕饰一种怪异的“兽头鬼面”纹饰。这种“兽头鬼面”纹饰的造型特征,似乎是龙、狮、虎、牛、麒麟等动物形象之糅合体。纹饰造型感觉十分狰狞、凶猛,审美感受十分古拙、厚重。直观感受到远古农耕文明时期“社祭图腾”的文化气息特征。从大量山西境域的实例综合分析,这些装饰于戏台建筑的“兽头鬼面”纹饰,能够起到向鬼神传递愿望和诉求,得到鬼神精神庇护的作用。

▲ 图1 清·太谷县净心寺神庙戏台上的兽头鬼面纹

一、营造敬神祭祀的文化氛围

山西民间神庙戏台建筑被公认为民间社团组织重要祭祀场所,围绕祭祀神灵这个核心主题,“酬神献戏”成为祭祀活动期间最精彩的项目和人们最为关注的地方。为了体现神圣、威严的神性文化气氛,多数戏台装饰雕刻呈现出“凡木必雕,凡雕必美”的状况。雕刻题材在选择图案纹饰方面,其目的都是围绕如何强化宗教的祭祀氛围。由于民间祭祀活动的行为对普通百姓来讲,远古“社祭”的宗教意识才是民众对神灵祭祀的内在文化动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神鬼意识物化的神灵形象,具有原始巫术宗教的原发性。这种强烈的视觉形象,在人们的意识中维系了一个长久过程,对民间大众起到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由于在民间流行的“社祭”之风始终盛行不衰,鬼神信仰的迷信思想依然十分浓厚,所以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兽头鬼面”纹饰,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被淹没和淡化,而在戏台建筑装饰文化中被神奇地传承下来,且赋予了更多的地域民俗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民间宗教信仰在发展中,融入了强烈的功利思想意识。这种以功利和欲望为目的的民俗宗教文化,鬼神对他们来讲,有着非常现实的愿望诉诸。由此,“他们对鬼神皆怀敬畏之心,祭祀神像也不会只敬神而不敬鬼”。[1](p6)只有在这种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支配下,才会在祭祀仪式上向鬼神致以最诚挚的敬意,祈求得到他们的庇护和支持,以实现美好的愿望。所以,戏台上的“兽头鬼面”纹饰,就成为敬神祭祀活动中,神灵观念物化的对象。

▲ 图2 清·祁县孙家河古戏台上的兽头鬼面纹

二、传达避邪纳祥的吉祥寓意

神庙戏台建筑作为敬神祭祀的功能,目的就是表达祈求神灵的保佑和赐福愿望。戏台上装饰的“兽头鬼面”纹饰就是为了表达辟邪、纳祥的民俗文化。其因有四:一是民间的神庙戏台建造于俗神神庙建筑地域环境中,戏台建筑本身就是民间俗神信仰文化的产物。地域民俗文化思想的融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二是民间“酬神献戏”的祭祀神灵活动,“迎神敬神行为本身并不是人们的目的,种种行为最终目的都指向祈福纳祥的愿望”。[2](p4)所以,从建筑承载的文化意境需要出发,装饰于建筑的屋顶,斗拱、雀替、墙面等构件,举目所及之处,布满的各种神灵动物纹饰,如龙纹、凤纹、狮纹等,皆与民居建筑部位的纹饰内容相同,同样都体现着民俗文化驱邪逐魔,祈福纳祥的核心文化内容。三是装饰在台口柱头上的“兽头鬼面”纹饰。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经过长期的积淀,已经凝练为最具有代表的动物“神灵”符号。戏台建筑台口的“兽头鬼面”纹饰,与民居建筑大门上的“门神”有着相同的意义,都具有辟邪、消灾、镇宅、祈福、纳祥的作用。四是“兽头鬼面”纹饰作为神灵形象装饰于建筑大门之上,是长期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经考察结果证实,“兽头鬼面”纹饰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应用于宫殿建筑的装饰当中。作为建筑大门上的守护神,最确切证据是洛阳历史博物馆出土的汉代内城墙《兽面砖雕》,以及在乾陵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精美的唐代《鎏金铜铺手》。这两件实物都可以证实“兽头鬼面”纹早在汉唐之前已经具备了门神的功能。戏台建筑“兽头鬼面”纹样的装饰应用,是受民居建筑影响与改造的结果。使民间神庙戏台在神性文化装饰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地域民俗性文化的思想内涵。

三、宣扬伦理教化的传统思想

山西“神庙戏台是建于民间信仰的俗神寺庙中,作为世俗化的民间大众,教化、和谐的伦理秩序,祈福禳灾的功利目的是其兴趣所在”。[3]神庙戏台的敬神祭祀功能,就是为了道德教化,宣扬礼、义、忠、孝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献戏“娱神”的宗教祭祀活动在祈福、禳灾功利性为目的世俗文化影响下,“兽头鬼面”纹饰必然要超出“社祭神灵”的象征意义,蕴含了许多和谐的民俗化审美思想。台上装饰的“兽头鬼面”纹,就如同人神感应的一面镜子的作用。脸谱化的“兽头鬼面”纹饰作为装饰构件,多是悬于戏台台口的檐坊和梁头上。这种特殊位置的装饰,如同山西民居建筑中流行将驱邪、逐疫的鬼神面具或“照妖镜”悬挂于民居建筑的门楣或墙壁上一样。能够起到戏里戏外、台上台下、镜里镜外的真情互动关系。起到感化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脸谱化的兽面纹饰在长期的民俗文化积淀过程中,已经超越了象征祭祀神灵的图腾符号作用,提升为喻意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精神的图腾符号,具备了道德教化功能性作用。这种伦理教化思想从戏台的匾额也可清晰体现出来。

四、彰显惩恶杨善的正义精神

敬神祭祀中的道德教化即是古代先民的“神道设教”思想体现,“不假言语教戒,不需威刑恐逼,”而是依托鬼神之道推行对民众的一种教化思想,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传统伦理道德。鬼神世界是人们虚构的两个截然不同精神世界,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体现了先民的造神观念,是对公正与平等的正义诉求。就是将在恶社会里受到委屈和不公的待遇,而寄托于正义之神从天而降,将恶势力变成地狱之鬼,将善良的人送上天堂的精神向往。山西神庙戏台作为敬神祭祀的场所,在修建戏台时就明确表达了这种目的,如现存于高平市马村镇康营村关帝庙的清同治五年(1866)刻《重修舞楼碑记》就说“稽前代之盛衰,镜人事之得失,善者足以为劝,恶者足以为惩”。高悬于神庙戏台建筑上的“兽头鬼面”纹饰,极为注重强调“正义”神灵的神圣和威力。是将心目中“惩恶扬善”的“正义”之神灵高高地举过头顶,心怀敬畏之情顶礼膜拜。并时刻警示人们坚定相信鬼神世界的存在,在我们的头上时刻有一双能够透过时空的眼睛,不分昼夜地观察生活中所有一切的善恶行为。这种“惩恶扬善”宣教作用,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信赖“神灵”对人们生活的支配作用。高悬挂于台口柱头上的“兽头鬼面”纹饰,就像清澈透亮的反光镜一样,透射人的心灵深处。起到“举头三尺有神灵”的警示作用。天道神威,神圣不可凌越,盜、杀、淫、邪之念秋毫不敢妄生。

结论

综上所述,山西神庙戏台建筑在“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台”的地域环境中,经历了几百年神性装饰文化的发展,确立了一套系统化、体系化神性装饰文化特征。形式上呈现出自由、灵活、多样性艺术特征。内容上承接了远古时代原始宗教“社稷图腾”的神性文化。“兽头鬼面”纹作为神庙戏台系统化的装饰要素,它的出现与流行说明了地域民俗文化思想对戏台建筑影响的必然结果。在强调“神性”宗教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民间宗教信仰的功利主义色彩。反映了民间宗教在与民俗文化思想融合的过程,都会转化为祈福、纳祥、驱邪、逐魔的世俗文化思想。怪异、神奇的“兽头鬼面”纹传达给人们就是这种特殊的感受,既有宗教鬼神信仰的思想内涵,又有熟悉、亲切的人间俗情。

(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晋商大院传统民居装饰艺术图形纹样研究”)

(责任编辑:无尽藏)

[1] 孙建君.民间神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鉴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巩天峰.古神庙戏台装饰艺术特征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J].中国美术研究学报,2014,(1).

The Folk Culture Reflected in the “Beast Head and Ghost Face”Ornament in the God Temples of Shanxi

Zou An-gang

J222

A

1005-9652(2016)01-0034-03

邹安刚(1962—),男,山西临猗人,晋中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神庙神灵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书之帕特农神庙
神灵也是要喝酒的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神庙
神灵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