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6-11-11 09:31
光明中医 2016年19期
关键词:身痛根型椎间

张 军



神经根型颈椎病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张 军

目的 观察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8月—2015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11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颈椎牵引,并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颈椎牵引的基础上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前后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分级指数PRI及疼痛强度PPI评估颈肩疼痛,记录主要症状的缓解时间,计算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有效率为77.2%,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VAS、PRI、PPI评分为(2.33±0.82)、(13.26±1.29)、(2.13±0.2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4.23±1.04)、(25.34±1.58)、(2.54±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指麻木缓解时间、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消失时间(6.26±2.74)d、(5.71±2.41)d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主要症状消失时间(10.35±3.25)d、(7.23±2.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颈椎牵引利于改善患者的颈肩疼痛,缩短病程,疗效确切,是内外合治颈椎病的有效方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神经根型颈椎病;身痛逐瘀汤;临床研究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是指一个或多个颈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引起的一侧或双侧上肢根性疼痛的颈椎退行性疾病[1]。近年来,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率达到17.3%,其中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25%,而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高达50%,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占颈椎病总数的50%~70%[2]。临床上患者多见神经根受压相关症状,以放射性上肢痛、手臂麻木无力、颈肩部疼痛或不适为主。保守疗法是临床治疗的首选,以颈椎牵引、手法、针刺、药物等为主,其中牵引治疗能够缓解患者颈部的肌肉痉挛和僵硬,利于患者神经根周围组织粘连得到有效松解,能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利于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3]。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颈椎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2015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11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2±3.5)岁;病程0.4~10年,平均病程(3.2±0.7)年;观察组患者57例,男29例,女28例;年龄25~67岁,平均(44.7±4.2)岁;病程0.3~11年,平均病程(3.4±0.6)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数据之间经统计分析,差异性不显著(P>0.05),说明可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参照《骨科诊疗常规》[4]中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确诊。患者多见神经根受压相关症状,以放射性上肢痛、手臂麻木无力、颈肩部疼痛或不适为主。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受累节段颈椎棘突压痛;呈受损神经根支配区分布的感觉减退,手或上肢肌力减弱;颈椎神经根牵拉实验阳性。影像学检查可见X线平片显示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狭窄、椎间关节失稳;椎体后缘或钩椎关节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异常;CT或MRI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受压征象。②中医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有关风寒阻络证颈椎病的标准确诊。患者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颈项强痛,活动不利,肢端麻木串痛,四肢拘急,或者肌肉萎缩,指趾麻木,肢体酸冷,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迟。③患者了解本研究相关过程及内容,自愿参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患者耐受性好。⑤年龄20~70岁。

1.3 排除标准 排除患有周围神经损害、糖尿病性神经炎、动脉硬化症的患者;排除患有颈椎结核、颈椎骨折、脱位、椎管内肿瘤、骨质疏松症、感染等疾病的患者;排除耐受性差、依从性差、资料不完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皮损,尤其是手法牵引部位存在损伤、皮肤病的患者;排除过敏反应严重的患者;排除严重心肝、肺肾、造血系统、心血管、脑血管等存在病变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颈椎牵引,并给予西药常规治疗.颈椎牵引方法采用坐位牵引:患者坐于凳子上,身体放松,枕颌带兜住头部,前面提住下颌,后面紧贴枕骨隆起,不要过紧或过松,取舒适感便可。牵引绳绕过头顶上方的滑轮,另一头向下牵引一定的重量。牵引达到前屈15~30,牵引力以达到牵引后上肢症状减轻或消失为佳。牵引40~60秒,放松10~20秒,持续25分钟。对症状严重者采用卧位前屈20度,25%~30%体重的牵引力进行间歇牵引治疗。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反应,治疗结束后卸下牵引带让患者休息1~2分钟,询问患者感觉并记录相关数据(牵引重量、时间、角度等),以作下一次牵引治疗参数设置的依据。西药选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297)1片/次,1次/天。

1.4.2 观察组 则在颈椎牵引的基础上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治疗,方药组成如下:秦艽20 g,川芎12 g,桃仁20 g,红花12 g,羌活12 g,独活12 g,没药12 g,当归20 g,五灵脂20 g,香附20 g,牛膝10 g,地龙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疗效判断 (1)治疗前后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6]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分级指数PRI及疼痛强度PPI三个部分评估颈肩疼痛。①VAS评分根据痛感轻重以0~10分为度,患者均根据自己的疼痛意识评价疼痛等级。0~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评分愈高,痛感愈强烈。②疼痛分级指数PRI则有11个感觉类、4个情感类描述词对疼痛描述。所有描述词均以0~3表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③现有疼痛强度PPI则以0、1、2、3、4、5分表示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疼痛、极为痛苦等6个等级,观察评分的变化情况。(2)记录手指麻木缓解时间、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消失时间。(3)评估有效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临床痊愈:颈痛等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不复发;显效:颈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仅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度症状,功能恢复;有效:患者颈痛等症状、体征有改善,但停药后易复发,对劳动有影响;无效:无明显变化甚则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颈椎病患者疗效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颈椎病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222,1)P=0.035<0.05

2.2 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估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估对比 (例,±s)

注:同组比较,1)P<0.05;组间比较,2)P<0.05

2.3 两组颈椎病患者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颈椎病患者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对比 (例,±s)

注:组间比较,1)P<0.05

3 讨论

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项痹”的范畴,患者多因颈部神经根受压而出现一系列神经根激惹症状。其早期病理反应多表现为神经根轴处水肿、渗出等炎症性反应,失治或误治会继发神经根处的缺血性改变,进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颈椎病早期干预诊治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临床上治疗颈椎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主要包括牵引、推拿、针灸、药物外敷内用、理疗、颈椎制动、局部药物封闭治疗等,其中颈椎牵引因其效果明显、可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优点而更易为患者所接受[7]。顾力华等临床研究亦认为,颈椎牵引利于解除颈部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缓解因椎间隙和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或小关节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受压,还可增加局部血流量,恢复颈部正常的生理曲度,从而缓解症状[8]。

从中医角度而言,鄂远等认为中医无论辨证施治、专方治疗还是中成药治疗均能起到改善局部循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症状的作用[9]。郭小伟等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颈椎病患者多因机体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虚衰、外伤、感受外邪等因素导致风寒湿邪客于筋脉,流注于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久之瘀血、痰浊等阻滞经络,产生颈项、肢体疼痛麻木之象[10]。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严氏济生方》中曰:“痹之为病,寒则多痛,风则多行,湿则多著;在骨则重而不举,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此皆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可见,颈椎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脏腑功能虚衰为本质,风、寒、湿、瘀为标。临床治之须辨明虚实缓急,补虚泻实,实证所见以风寒阻络证居多,治之须祛风散寒、舒筋活络,采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方中独活功可祛风除湿、痛痹止痛,主治风寒湿痹,《本草经疏》云其“性味苦甘辛温,能辟风寒,邪散则肌表安和,气血流通,故其痛自止也。”羌活善走上半身,其气香烈,性味辛苦温,苦燥能胜湿,辛温能散风寒,有通络止痛之效;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当归养血活血;香附行气止痛;牛膝主入血分,为活血通络之佳品,甘草缓急兼调和诸药,对于颈椎病患者的颈项部僵硬不适、疼痛、活动度欠佳的症状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11]。

本次研究可以得出,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内外合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颈肩疼痛程度缓解更明显,手指麻木缓解时间、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总结出,身痛逐瘀汤加减内服联合颈椎牵引利于改善患者的颈肩疼痛,缩短病程,疗效确切,是内外合治颈椎病的有效方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1] 陈学明,冯世庆,许崧杰,等.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析及减压方式选择[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2):103-108.

[2] 谢兴文,王春晓,李宁.颈椎病发病特征与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7):46-47.

[3] 王为民,唐臻一,张君涛,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牵引治疗近况[J].中医正骨,2012, 24(4):68-70.

[4] 邱贵兴.骨科诊疗常规[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3:109.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8.

[6] 王曙红.临床护理评价量表及应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156.

[7] 王英杰.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现状与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 22(9):812-814.

[8] 顾力华,陈奇刚,石丽琼,等.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73例[J].河南中医,2015, 35(3):559-560.

[9] 鄂远,马勇.中药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4, 34(9):1747-1748.

[10] 郭小伟,张建福.宣痹舒络汤配合提牵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3, 28(12):1918-1919.

[11] 马少华,李同林.马勇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J].中医学报,2014, 29(11):1591-1592.

芥子饮片

炮制:芥子 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芥子 取净芥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淡黄色至深黄色(炒白芥子)或深黄色至褐色(炒黄芥子),有香辣气。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与主治: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医院骨科(襄阳 4410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9.030

1003-8914(2016)-19-2833-03

�超

2016-03-04)

猜你喜欢
身痛根型椎间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52例临床探讨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药浴治疗产后身痛的护理30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