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及建议

2016-11-11 09:31冯云晓余乐安
关键词:危化品十二五化学品

李 健,冯云晓,于 洋,余乐安,吴 军

(北京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十二五”期间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及建议

李 健,冯云晓,于 洋,余乐安,吴 军

(北京化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1 058起,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发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这些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物理表象、发生环节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并重点分析了各环节中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最后基于“十二五”的事故统计分析结果以及新的时代背景为“十三五”期间制定危化品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

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安全管理

危险化学品(以下简称危化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并对人、设施及环境具有危害的化学品[1]。危化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抗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8大类[2]。危化品事故是指由危化品引发的对生命财产安全及环境有危害的事故,具有发生突然性、形式多样性、后果严重性和处置艰巨性等特点。我国是危化品生产和使用大国,危化品事故时有发生。2014年3月1日,山西晋济高速两辆危化品运输车相撞,造成40人死亡,12人受伤,42辆车烧毁。2015年8月12日,天津瑞海国际物流公司所属的危化品仓库发生重大爆炸事故,造成165人死亡,798人受伤。这些事故不仅威胁到人们生活安定和财产安全,更为安全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要在危化品安全管理上加大力度,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为总结危化品事故发生规律,许多安全领域的专家对危化品事故进行了调查研究。李健等[3-5]对我国近几年发生的危化品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姜迪[6]研究了危化品在环境污染方面的事故及预防策略;曹敬灿等[7]基于780起危化品环境污染事故,对事故引致物质、发生类型、原因、环境污染介质及污染处理处置情况等进行了研究;沈小燕等[8]对危化品运输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杜红岩等[9]对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的事故进行了分析;任继勤等[10]从部分危化品事故的统计分析中得出了管理启示。现有研究大多是分散的,是以年或月为单位进行统计分析的,缺少以五年规划为时间段的事故统计数据。

笔者基于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方网站公布的危化品事故信息,对2011—2015年即“十二五”期间我国危化品事故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为减少事故发生提出对策,同时对“十三五”的危化品安全规划与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 “十二五”期间危化品事故数据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发生危化品事故1 058起,较“十一五”期间(1 632起)下降了574起,下降的百分比为35.17%;累计死亡1 375人,受伤4 335人。其中2015年事故数为237起,较2010年的335起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同比降低了35.25%,高于“十二五”规划中事故总数下降12.50%的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1 按事故发生时间分析

1.1.1 事故年份分析

图1 “十二五”期间每年危化品事故数量

“十二五”期间每年发生的危化品事故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2012年危化品事故数量是5年中最少的一年,主要得益于2011年《危险化学品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深入开展安全治理整顿,使得石化行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然而,2013年以后我国危化品新建项目开始增多,危化品生产企业增加,导致事故数量增加,同时也显示出执法力度的削减与企业对法规的忽视。

“十二五”期间我国危化品事故死亡和受伤人数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2011—2014年受伤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这主要由于事故数量的下降使得受伤人数明显下降。2015年伤亡人数的突然增加,主要原因是天津8·12爆炸所造成的。然而危化品事故中死亡人数一直居高不下,这与化工行业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呈集约化、大型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有关,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会很严重。同时,国家鼓励化工园区的建立,然而各企业规模不一,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事故一旦发生,容易造成连锁反应,导致严重的后果。

图2 “十二五”期间我国危化品事故死亡和受伤人数变化

1.1.2 事故月份分析

“十二五”期间危化品事故发生月份分析和数量变化,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由图3和图4可知,事故数量存在一定波动性。整体来看,2月份事故最少,7月事故最多。这是由于季节原因,7月份气温较高,易燃危化品液体容易蒸发,储存于容器中的气体和液体受热膨胀泄漏;同时受高温天气的影响,工作人员容易疲劳燥热,无法集中注意力投入工作;此外,工厂内部的工作设备因受到高温影响,工艺参数控制难度加大,对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图3 “十二五”期间危化品事故发生月份分析

图4 “十二五”期间各年各月危化品事故数量变化

1.1.3 事故的具体时段分析

“十二五”期间一天不同时段内危化品事故数量变化的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6:00—18:00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故较多,原因是这段时间是企业正常工作时间,生产设备运转数量较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其中8:00—10:00是发生事故数量最多的时段,这段时间恰好是工人刚刚开始上班的时间。这与现在人们的作息习惯和生活规律有着直接的关系,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上班族有熬夜晚睡的习惯,这样第二天上午的工作状态差,注意力不集中会导致操作失误等情况发生。生产与运输环节事故具体时段分析如图6所示。生产、运输环节发生事故最多的时间段是8:00—10:00,这与总事故发生数量的时间段相吻合。生产和运输环节不同于其他环节,这两环节是需要工人集中注意力,一旦工人精神状态不好,很容易发生事故。2:00—6:00这段时间内运输事故呈上升趋势,这段时段驾驶员易犯困,疲劳驾驶,会增加事故发生几率。

图5 一天不同时间段内危化品事故数量变化图

图6 生产与运输环节事故具体时段分析

1.2 按事故地点分析

危化品事故省份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按照

表1 危化品事故按省份的分布情况

各省危化品事故数量降序排列,以20起和60起为界,可分为3个集群。其中,集群1中省份的危化品事故数量占到了总数量的48.39%,这6个省份处于我国中南部地区,交通比较发达,石化企业的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集群2中危化品事故数量相对于集群1而言较少,除上海、北京外,其余省份GDP总量低于集群1,石化企业比集群3的数量要多。集群3中的省份危化品事故发生数量相对较少,地区经济或地域原因导致石化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

1.3 按事故物理表象分析

由于各事故类型之间相互关联,存在二次衍生灾害,很难完全将4类表象区分开来,危化品的爆炸和火灾事故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泄漏引起的,这里以事故的最坏发生结果进行分类,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泄漏、火灾、爆炸这3类是危化品事故的主要类型,占了所有事故的94.3%。其中泄漏事故数量占到了46.5%,比例最大;爆炸事故数量仅次于泄漏事故,但是爆炸造成的伤亡最多。危化品在爆炸时具有瞬时性,产生的破坏力往往强于其他类型事故,发生爆炸后现场人员没有充足时间撤离,并且爆炸事故很大一部分伴随有二次衍生灾害,对人类生命威胁较大。

表2 危化品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1.4 按事故环节分析

危化品事故可分为6大环节:分别为生产环节、运输环节、储存环节、销售环节、使用环节和废弃环节。经统计,“十二五”期间各环节发生的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如图 7所示。

图7 各环节发生的危化品事故数和伤亡人数统计图

1.4.1 危化品生产、运输、储存环节事故分析

这6大环节中,运输和生产环节发生的事故和伤亡人数最多,事故数占73.63%,死亡人数占70.91%,受伤人数占69.61%;其次是储存环节。在生产环节,爆炸事故占40.10%,火灾事故为31.90%。危化品在生产过程中,工艺的复杂性致使该环节极容易发生事故;另外,生产环节所用的工艺设备相对较多,设备的故障增加了该环节事故发生的概率。

“十二五”期间,我国共发生危化品运输事故375起,大多数是泄漏事故,死亡347 人,受伤574人。其中,公路运输事故278起,管道事故85起,铁路和船舶事故均为6起。公路交通运输是危化品运输的主要运行方式,根据车辆状态,公路运输事故分为行驶事故和非行驶事故;行驶事故又分为交通事故和非交通事故,这里非交通事故指的是在没有发生相撞、追尾、侧翻等车祸的情况下,行驶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11]。各类公路交通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如表3所示。

表3 各类公路交通事故数量和伤亡人数

“十二五”期间,我国危化品储存环节发生事故119起, 229人死亡,441人受伤。其中爆炸事故占32.8%,泄漏事故占29.4%,火灾事故占36.1%。根据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官方网站公布的危化品事故信息分析得出,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有:①储存设备如阀门、法兰老化或被腐蚀,管道老化破裂产生泄漏等;②环境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如台风、地震等,以及其他人为环境;③工人违规操作;④危险化学品自身不稳定的化学性质。

1.4.2 危化品销售、使用、废弃环节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危化品销售、使用、废弃环节分别发生事故32起、92起和36起,这3个环节的事故数量及死伤人数在6 大环节中所占比例较小,均不到总数的10%。相较于使用环节,销售和废弃环节事故发生数量较多。在统计的32起销售环节事故中,有13起发生在加气站或加油站;12起事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多发生于餐馆;另外4起事故发生在装卸货物的过程中。公众缺乏基本的安全常识和必要的安全意识,在统计的92起使用环节事故中,有74起事故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占使用环节事故总数的80%。废弃环节的36起事故中,违规堆放废弃危化品、盛装容器老化泄漏以及人工操作失误是该环节事故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自然环境,如高温等极端天气使得废弃危化品发生事故的概率增大。

2 6大环节典型事故预防措施

投入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更新速度;加强工作人员安全培训工作,从根本上预防生产环节事故的发生;通过科技手段对运输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运输环节安全等级。

建立健全危化品储存规章制度,对入库危化品进行编号,安排专人统一管理。从事危化品销售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行业从业资格证,规范销售人员组成,提高销售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在使用环节,危化品必须附有安全说明书,向用户提供安全使用方法。

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废弃化学品处理机构,或者将废弃危化品处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企业,实现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

危化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管对于危化品事故的安全防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安全监管,严格执行行业从业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危化品行业的正常运营。

3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方面。危化品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存在不足。危化品企业数量多,但80%为中小化工企业,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而置安全于不顾,未及时更新工艺设备,安全投入不足。

(2)政府监管方面。对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监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问题,致使重大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此外,我国缺乏统一的危化品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之间不能做到信息共享,难以对危化品进行实时监控。

(3)生产技术方面。鼓励化工企业进园区,实现公用辅助、物流传输和污水处理的一体化。但目前来看,一些中小型企业在技术上并没有达到要求,生产工艺仍存在安全隐患。此外,危化品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安全生产的水平较低,相关组织和专家队伍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公众意识方面。忽视了公众对危化品使用的安全防范意识。随着危化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范围的扩大,事故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公众普遍缺少必要的使用和处置危化品的知识,甚至在事故发生时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救。

(5)设施设备方面。存在不达标的生产、运输、存储设备,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购买非正规厂家生产的设备,常常将应该淘汰的设备重新利用,增加了设备安全运行风险。

(6)应急救援体系方面。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救援体系需要多部门分工合作,综合协调。目前危化品事故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快速的救援体系。同时,从事应急救援的专业人才不足,无法满足处置种类众多的危化品事故的需要。

3.2 危化品安全管理建议

(1)继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要求对危化品企业建立专门的安全评审制度和预警应急机制,鼓励企业引进专门人才。必要时国家应加大对安全管理的投资,对安全状况良好的企业予以奖励,对较差的企业加以处罚。

(2)政府等相关部门须加强对整个危化品行业监管,将安全管理放在首位。重大危险源信息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统一的危化品信息管理平台,使得部门之间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争取实现危化品全时段、全流程、全方面、全覆盖的安全监管,重视企业事故预防。

(3)改进生产工艺,规范化工园区监管机制。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运用先进信息化手段对安全生产技术进行改进,安装自动化的监控和防护设施。

(4)进一步提高公众安全意识。政府和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危化品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企业相关人员和公众对危化品的安全意识,提高事故应对能力。在不断完善各种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加强事故演练,提高企业在危险状态下的应急指挥和调度能力。

(5)提高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定期检查机器设备使用情况,及时排查存在的安全隐患;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抽查的方式,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加强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发挥专家在危化品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

(6)加强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建设。事故发生时,加强应急救援,可减少二次衍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强调安全应急救援在危化品事故中的重要性,建立从事危化品应急处理的专业队伍,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危化品安全管理未来发展趋势

(1)国家政策监管。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增加了对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内容,要求建立安全评审制度、预警应急机制等;政府更加重视危化品的集中管理,危化品企业进园区成为发展趋势。对危化品行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企业都必须更加严格把控,安全问题不能有丝毫松懈。

(2)行业政策监管。“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危化品行业的安全监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危化品的生产、运输、储存进行动态管理是未来的趋势。

(3)技术监管。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大数据可以给危化品安全管理带来积极的作用。通过对危化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实时监控,采集有效信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对比,有效判断事物状态,从而提升排查能力,为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5 结论

通过“十二五”期间危化品事故的统计和分析,指出了我国危化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危化品安全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相关部门和企业有所帮助,进而为减少危化品事故有所贡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EB/OL].(2011-12-01)[2016-05-30].http://www.gov.cn/flfg/2011-03/11/content_1822902.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3690-200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1-16.

[3] 李健,白晓昀,任正中,等.2011—2013年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6):142-147.

[4] 赵来军,吴萍,许科.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7):165-170.

[5] 吴宗之,张圣柱,张悦,等.2006—2010年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7):5-9.

[6] 姜迪.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事故统计分析及预防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105-105.

[7] 曹敬灿,梁文艳,张立秋,等.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统计分析及建议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12):428-431.

[8] 沈小燕,李小楠,谢培,等.886起危险品罐式车辆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1):43-48.

[9] 杜红岩,王延平,卢均臣,等.2012年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事故统计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9(6):184-188.

[10] 任继勤,穆咏雪.危化品事故的统计分析与管理启示[J].化工管理,2015(16):28-31.

[11] 近期发布的化学品法规分析及GHS实施进展[J].江苏氯碱,2011,12(6):25-26.Research on the Statistics of Hazardous Chemical Accidents in China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eriod and Recommendations

LI Jian:Prof.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China.

LIJian,FENGYunxiao,YUYang,YULe’an,WUJun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ere were a total of 1058 cases of hazardous chemical accidents in China. Chemical accidents brought huge economic losses to our country, affecting people’s normal life seriously. This article from detail items such as occurrence time, place, physical appearance, links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statistics, and analyzed the cause of the accidents in the various sectors, meanwhile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accident statistics analysis results and new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hazardous chemicals on “Thirteenth Five-Year” are proposed.

hazardous chemical accidents;statistic analysis;safety management

2095-3852(2016)05-0543-05

A

2016-05-30.

李健(1976-),男,山东泰安人,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1010,7137219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项目(BUCTRC201618);北京化工大学学科建设基金项目(XK 1522);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资金项目(G-JG-XJ201407).

X928.5 DOI:10.3963/j.issn.2095-3852.2016.05.006

猜你喜欢
危化品十二五化学品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从一起案例谈如何认定危化品的代加工行为
海上危化品运输船舶紧急过驳应急处置
危化品运输岂能有乱象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危险化学品事故为何多发?
国内外造纸化学品的发展及现状(2010-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