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校转型发展的文化范式

2016-11-11 10:58杨立新
教育家 2016年38期
关键词:尚美求真范式

文/杨立新

浅论学校转型发展的文化范式

文/杨立新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个性的丰富多彩和日臻完善,因此,学校是为促进人的自由健康成长、帮助人未来过上愉快且有意义的生活而存在的。这就需要在学校里创造一种能滋养、呵护人性的“文化氧吧”,来促进人的自由发展。文化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基”,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是学生发展和人格塑造的重要力量,这就是文化范式的生命力所在。通过文化范式发展学校的内涵,就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人为出发点来建构学校文化,为学校的优质发展注入生命力,培养人的自由健全个性。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实现学校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是学校育人观的转变。教育转型要求学生从关注知识、学业到关注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因此,转型发展的文化范式首先是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有了核心价值观,即使没有制度约束,教师也能够按照共同的价值观去工作,有了这个法宝,再形成学校的发展战略就较容易了。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实验中学以“求真·向善·尚美”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所谓求真,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真知、追求真理的探究精神;对于教师来说,就是用真情、真心和真诚,做真学问,教学生求真、做真人;对于学校来说就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适合学生天性的教育。所谓向善就是要有善心、良心和仁爱之心,让德育回归崇尚至善的本真,与自然为善、与人为善、求心灵之善。尚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学校发展到高级阶段,一定会拥有和谐而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而美的人际关系,和谐而美的心灵与智慧。学校要成为环境美、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的圣地。师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求真就是讲究科学,追求科学发展;向善就是要有人文精神,以人为本;尚美就是要讲究艺术,改革创新。求真能给人以理性,使人理智;尚美给人以感性,使人富有激情;向善给人以悟性,使人虔诚。求真以学习为使命,尊重个性,自由表达;向善则坦诚相见,激扬性情,相互感动;尚美以洗涤心灵,重视精神,丰富内在生活。让“学校成为实施真善美教育的学校,教师成为践行真善美价值观的教师,学生成为追求真善美的学生”逐步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追求,进而带动家长做真善美的公民,最终形成真善美的社会。

从升学到文化

目前,我国学校发展的状态,主要有绩效范式、资源范式和特色范式。绩效范式的价值信念是“好学校等于高升学率”。学校发展水平以考入重点学校的学生比例来衡量,升学率成为评判一所学校是否优质的主要的标准。整个学校生活都被考试、分数、排名等绩效指标所笼罩。因其剥夺完整人性的严重缺陷,此范式离人性自由发展的理想范式也最远。资源范式的价值信念是“好学校等于好教育”,认为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支撑是教育资源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特别是硬件资源;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经济投入,学校配置良好的设施设备,调集优秀师资,学校就能成为优质学校。这种范式只涉及教育发展的条件而没有触及教育发展的核心——人的培养。特色范式的价值信念是:“好学校就是特色学校”,一种是把特色理解为特色项目,追求“一校一特”的绩效目标,目前大多数特色学校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是把特色理解为学校文化的特色,是在学校文化的土壤上创建学校特色。后者就是笔者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结合历史和现实考察后所选择的学校发展的范式,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文化范式。

文化范式发展的策略

文化范式的发展主要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教育观的转变:从追求分数到追求成人。对整个教育问题的反思,必然追溯到教育的目标上去。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本,是现代型学校价值的核心。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过程中,应逐渐认识到学生作为人的地位的存在。当把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时,学校教育的目的就不应该只追求分数,而应该关注包括分数在内的,其他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综合素养,就会提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这里的学生,其一,不是笼统意义上的全体学生,而是每位学生;其二,不是观念层面中的学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个体。当我们目中有人的时候,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个体便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杜威曾说:“儿童是教育的起点。”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习基础水平、学习方式、兴趣特长、发展的潜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也表现在智力上。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探索人类潜能的本质与实现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有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这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探索智力以及生存智力,它们分别代表个体身上九种不同类型的潜能。正是这九种智力间的不同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构成了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和潜能差异,使每个个体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学校的变革不是为了学校的发展,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只有每位学生的成功才是学校真正的成功;学校的变革也不是为了追求学校的特色,只有每位学生的特色才是学校的真正特色。因此,发现和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唤醒他们的潜能,启动每位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动力,便成为现代学校的责任和价值追求。这种价值选择为学校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是学校观的转变:由科层组织到共同体。科层组织的学校观,把学校视为由分工、专业、等级、权力、技术、制度和纪律构成的科层结构,以追求效率为中心来控制学校管理活动。文化范式的学校观认为学校是一个“共同体”,即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师生共享价值观,有共同目标,参与共同活动。这个场所散发着生命、尊严、自由、创造的气息,教师共同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学校成为一片文化绿洲,学校发展走向人本和人性。

三是管理观的转变:由控制到对话。首先,管理活动以民主、平等的形式存在,学校管理由控制走向对话,使学校管理活动充满人文情怀。其次是着眼于人的个性自由健全发展的价值追求,通过培育和发展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来建立学校发展的文化范式,特别突出价值观、制度、活动三个关键要素。立足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和师生生命发展的高度,反思、辨析、选择和提炼出富有时代特色和生命朝气的“求真向善尚美”的核心价值理念,根据新的文化理念、新的价值追求来审视制度,健全体系,完善规范,调整功能,生成体现新理念的制度、方案等,这是学校发展走向文化范式的保障。

今天,我们关注学校转型发展的文化范式,无非是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转型发展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学校文化这样一种内隐的、深层的而又弥漫于学校生活全部时空的无形的力量,从而使其更加自觉地通过推进学校文化进而推进转型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尚美求真范式
明理博学 厚德尚美
——长春市朝阳区明德小学简介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张锦绣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苦涩的蜜月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