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范锡林少年武侠小说与现代寓言

2016-11-11 15:31李颖颖
人间 2016年27期

摘要:范锡林是一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少年武侠小说家,在他的作品之中一直贯穿着传统的侠义精神,并加之以自己的现代性思考,用一部部现代寓言观照当下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同时范锡林作品中呈现出的文化批判力度稍显不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表现力。

关键词:少年武侠;现代寓言;文化批判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29-02

近些年来儿童文学一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时期以来意识形态的放松给了作家们更多创作的自由空间,一方面也和消费时代的商业炒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一部作品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与其表达出的内涵底蕴有着必然的联系,尽管儿童作品的思想内涵已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宽松的环境下作家们有追求题材与风格表现多样化、创建自己的艺术特色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突破艺术和道德的底线,仅仅披上儿童文学的外衣,就可以抛弃人性人道主义的准则。而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之下,儿童文学必然要纳入世界儿童文学的大框架之下去审视,此时一部优秀作品的思想内涵往往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文化资源,创作风格、独有的民族意象和性格。而另一方面则是现代化的生活内涵,用以现当下儿童的心理与成长,两者相结合才能“寻求到世界性和本土性的平衡”①。在现代性的追求呼声愈加高涨之时,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已经积极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的样式,而少年武侠小说在这些作品中逐渐地崭露头角,进而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范锡林的少年武侠小说无疑成为了典型的代表。

武侠小说是中国小说的一个流派,历史较为悠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诸子百家到唐宋明清的中国古代武侠小说,从辛亥革命至一九五零年的中国旧派武侠小说,以及五十年代至今的中国新派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以侠义精神为核心,以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英雄人物的塑造和不可思议的各式武功描写而著称,素有“成人童话”的美誉。武侠小说是现实世界的特定反映,童话尽管幻想较为奇异但依然离不开现实的土壤,此外武侠小说中游戏因素和幻想的手法为它进入儿童文学的创作打开了通道,因而少年武侠小说的创作除了具备武侠小说的一些特点之外,还要符合儿童文学的创作标准,内容方面要适应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要求,而创作者对于传统武侠文化的理解和现代性的追求则决定了作品的思想特质,范锡林的少年武侠少说中很好的融入了这些内涵,因而他的作品以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核观照了当下儿童的生活,演绎出一出现代性寓言。

中国武侠小说的产生是几千年来阶级压迫下激烈矛盾的产物,因此武侠小说的内核在于侠义精神,少年武侠小说也不例外,而范锡林对于中国传统武侠小说的传承也正在于此。在众多的侠客故事之中,惩强扶弱、打抱不平成为了侠客们行动的准则,大到国家民族的兴亡,小到平民百姓的生活,侠客们身上被赋予的是超乎常人的能力和品质,同时也是超乎常人承受的传统伦理道德枷锁,因此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之时,范锡林对其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符合少年的审美心理。首先在少年英雄人物和故事情节的设置上,作者曾在书中说:“少年,简单二字,寥寥几笔,说出来却是气象万千;少年,是一段岁月,更是一个门派,一种精神,不朽②”,为了实现这种英雄人物的设置理念,作者不惜将其完美化,作品中的主人公以男性为主,大多是十二岁至十六岁,拥有的是绝世的武功、过人的智慧和侠义的胸怀,均是智勇义的化身,这符合了最为传统的侠客精神的设置。而在故事情节上,范锡林的少年武侠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少年成长寓言,叙事的模式可技巧也是最为传统的成长模式:小小少年身怀绝技,心怀侠义,因家族、门派等原因卷入江湖的血雨腥风,运用自己的智慧、勇敢等精神化解种种困难,从懵懂的小少年成长为一代侠客。

《鱼肠剑之谜》的故事情节较为惊心动魄,半夜墓室格斗,盗贼却惨死墓室,鱼肠剑失踪下落不明,如何追踪以不负师傅所托,小少年端阳开始了追踪之路,以自己的机智和过人的勇气识破了一个个阴谋,化解了一个个困难,最终寻得鱼肠剑,又得到天石护心这件武林至宝,而他却将这两件宝物一起抛入海底——这世间有比所谓的宝物更为有威力的东西,那就是正义和智慧;而《小巷三杰》则是讲述平凡无常的福田巷中所隐藏的三位高人:一位是治病救人的高儒飞,一位是有一手绝活的木匠刘发根,还有一位是卖肉的尤大伯,这部作品虽然主要描写的是三位高人非凡的技艺,而在一个个事件中也凸显出了少年阿泉和少女小雪的机智和聪慧,而目的则在于孩子们从长辈身上学到的民族大义,木匠发根师傅为了不让外国人取走国家的宝物,不惜用斧头弄残了自己的手,这种精神和气魄至今读来都令人心生敬仰。范锡林的少年武侠小说中的少年们,在面对邪恶的力量时从不会妥协,虽然也具有厉害的武功,但作者往往不让让他们以简单的武功取胜,绝世的武功和至尊的宝物成为了一些陪衬,而是更加凸显出善良、智慧、侠义精神的力量,具备了这些力量,人人都可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侠客,这也是范锡林对于传统武侠进行解构的地方。这些美好的品质在现代性与后现代交织的今天多已被人遗忘,作者用作品再次把它们点亮,观照当代少年们的生活,为这些少年读者的成长提供了一种寓言通道。

作家戴达曾评论说中国儿童文学界,少年武侠小说写得最好的,北有葛冰南有范锡林。如果说葛冰的少年武侠小说写得诡异、奇崛,而范锡林的少年武侠小说则贵在潇洒、秀美。这里所说的是范锡林少年武侠小说中的另一个特色——阴柔之美。范锡林作品中的意象和语言常常呈现出一种诗意,最惊心动魄的情节中也会出现杏花春雨,亭台楼阁的意象,字里行里充满的是江南烟雨楼台的迷离之感,秀美而阴柔,对此范锡林也有清醒的认识:“一篇作品仅仅好看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内涵、意境、情感、语言文字等等,所以,我还得继续努力”。范锡林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为少年读者们设置了一个江湖,在血雨腥风中教会他们智慧、勇气和仁义,同时又用优美诗意的语言对残酷的江湖进行浸染,使其更符合现代少年的审美和追求,因此作品读来故事性引人入性,艺术性又给人以美的熏陶。

范锡林先生骨子里应该是个极具有传统情怀的人,在电子设备异常发达的今日,老先生依然坚持纸质写作,这样的情怀反映到作品之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承以及精神的淋漓体现,当然先生作品的优秀还在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审视,融入进自己具有现代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对人性的剖析和文化批判。这一点在先生的作品之中有所体现,但还远远不够,强调智慧、善良、仁义等品质的力量对少年读者甚至是成人读者有所启发,但还未达到文化批判的层面,“我们的民族往往喜欢将个人的、家族的、甚至是国家的希望寄托于孩子,因而孩子们过早地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复杂社会中,过早的承当了本不该他们承担的责任,社会及家庭有意无意地要将他们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③,这意味着在传统文化的范畴里,孩子们极少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范锡林先生在《毒客小子》这部作品中写过这样一个情节:出生于制毒世家的孩子一出生便被爷爷扔进充满各种毒液的浴桶中进行浸泡,若是死了便说明没有出生在他们家族的资格,命该如此,孩子在经历过种种浸泡之后所幸没有死去,练就了一身百毒不侵的功夫,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被其绝世的功夫所吸引,却忽略了这背后的反人道和反人性,一个孩子只能按照父辈的理想来进行生活,这是对人性的摧残,是成人世界强加给孩子的枷锁,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批判。

诚然,范锡林先生的少年武侠小说,丰富了少年小说的题材和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承,并融入进自己的现代性思考,关照了当下少年的生活内涵,使其作品完成了寓言的表达,但先生对于现代性的思考还有待加强,人性人道主义的准则和文化批判的精神应成为每一个作家和批评家的坚守。

注释:

①李东华.回到本源:2010年的儿童文学.文艺报,2011-01-21(03)。

②范锡林.鱼肠剑之谜.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

③余 雷.少年武侠小说与成长语寓言——兼论葛冰少年武侠小说.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24卷第2期。

参考文献:

[1]范锡林.鱼肠剑之谜.广州出版社,2013年版。

[2]余 雷.少年武侠小说与成长语寓言——兼论葛冰少年武侠小说.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24卷第2期。

[3]陈 晖.通向儿童文学之路.新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军辉.中国武侠小说的梳理及文化思想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李颖颖,女,汉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