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的地域性特色

2016-11-11 17:07杨小芳
人间 2016年27期
关键词:徽商天井祠堂

摘要: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休宁、祁门、绩溪、婺源、歙县、黟县六个村落出现的独特的最具典型的民居文化。这些地区具有很强的宗教文化,儒商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宗教制度严密而权威,而徽商更是遍布全国各地,因为徽商的兴起,带动了徽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徽州经济逐渐发展壮大,自称体系。

关键词:地域性;民居;建筑;徽州

中图分类号:TU-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35-01

一、地理环境及村落选址布局分析

徽州地处皖南的山区,群山环绕的徽州山多地少,可耕种的土地十分稀少,而且质量不佳,肥力较低,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产量不足。然而,在明代弘治年间,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徽州薄弱的土地上,人口剧增,超过了土地所能够承受的负荷。因为四面环山,徽州地区的河流较多,弯道多且水流湍急,但这就是徽州人的交通动脉。并且水路交通发达,直抵沿海地带,包括苏州、杭州、扬州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为徽州人外出经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在古徽州,人们的思想还十分封建。他们对于“风水学说”几乎是崇拜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风水学说里面最佳的风水宝地。由于徽州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他们因地制宜地建造家园。

二、徽州民居形成的经济基础

徽州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很深。他们的文化素质很高,因此,他们改变了在传统社会看来,商人都是轻贱的思想观念。而且随着东南沿海地带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急需为自己找到一个谋生的出路。

徽州虽然土地很少,不宜耕种,可是特产却十分丰富,在当时社会,物质都是可以用于等价交换的。徽州地处群山之中,竹林茂密,遍布山野,木材也是极其丰富。木材可以用于建造房屋,家具,器皿等。用途十分广泛,深受人们的喜爱。茶叶也是当地的一大特产。徽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降雨量充沛,土壤的酸碱度正适合茶叶的生长。而且国人素来有饮茶的喜好。从唐代便开始普及,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需求量很大。因此为徽商们提供了很好的经商资源。盐、典、木、茶,是当时徽商的主要经营产品,并获得很大成功。

三、徽州民居建筑形态

徽州的民居、祠堂、牌坊、统称为古徽三绝。他们是徽州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

(一)民居。徽州多商人,他们信奉“商家们不宜向南,商就是金,而南方则为火。”他们认为房屋朝南不吉利,有散财之意。尽管这一说法是无稽之谈,且被批判过,但是他们记忆信奉风水之说,因此这种说法还是被传承了下来。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徽州许多房屋并不朝南。

房屋的布局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分布。宅居很深,进门的前庭是一个大天井,主要用于采光。中间则为厅堂,厅堂又分为前后厅,两侧则为卧房。攀往二楼的楼梯一般建在厅堂的前后或左右两侧。在这样一个基本格局的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

(二)祠堂。古徽州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遵从孝道。祠堂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的,后扩展成为各种宗族进行活动的场所。它是一个家族的中心,通过各种祭祀活动,将全族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血缘组织。一个祠堂多为一个姓氏,在祠堂中除了祭祖之外,还进行各种家法、族规、惩治活动、以显示宗族的权威。

徽商们带着财富回来,除了建筑自己的住宅,也花费大量的资金对祠堂进行修建和改造。如果族人对祠堂三年不进行修饰则视为不孝。因此,才有了规模庞大的各氏宗祠。祠堂的建造规模宏大,它象征着宗族的权威,是徽州建筑群中的大型建筑。一般为三进七开间或五开间。

四、徽州建筑中的特色元素

(一)马头墙。马头墙是体现了徽州民居的韵律美、和谐美。在直线的墙角两端,用檐角青砖起翅,形成“马头”。外墙立面色彩淡雅,只有黑与白。在外墙的高处开一个小窗,用以采光。形成一个封闭空间。这充分体现了徽州人的内敛、封闭意识。从功能上来说,马头墙具有很好的防火防盗作用。徽州的建筑凝结了徽商们一生的艰苦,他们必须要好好的保护他们的财产。由于徽州地处山区,地窄山多,可用于建筑房屋的用地有限,所以人们都不得不聚集在一起建筑房舍。并且建筑材质多为木质结构,极易被烧毁,如若没有高墙庇佑,一家失火,殃及池鱼。那他们积攒一生的财富只怕也要付之一炬了。高墙深院,也断了盗贼的念想。也给那些在外奔波劳累,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商人带来了安稳踏实的心理需求。

(二)天井。徽州的天井,俗称四水归堂。雨天雨水顺着瓦片流入天井当中。水,是财富的根源。而天井具有很好的聚水功能,聚水即是聚财,寓意着财源滚滚。而且自家的雨水也不会流到别人家里去,亦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在功能上,天井起到了很好的采光作用,是整个建筑内部的主要光源。通过天井将室外的光线引入室内,很好的将建筑内部与建筑外部的天空自然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徽州有名的三雕。在明清时期,徽州的三雕数量极多,形式优美,在徽州的各类祠堂、牌坊、民居的石柱上,斗拱上,门楼周围,随处可见。三雕的兴起和发展是受各种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首先,是徽商经济的快速发展,它是“三雕”形成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社会对封建营造的限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森严,建筑也不例外。在雕刻的内容上,徽州人崇尚“福绿寿喜”风俗。蝙蝠,鹿,仙鹤,喜鹊,则代表着这些象征物。在三雕当中,数量最多,最精彩的当属“木雕”。木雕材质轻便,不似石雕砖雕那般坚硬,易于雕刻。它是建筑物内部的重要装饰手段,在斗拱,窗格,栏杆等建筑构件上都是精雕细刻。在木材的表面上,注重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质感,一般不做任何修饰。它的题材主要以儒家礼教,吉祥如意为主。体现了徽州人重视儒学的观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徽州建筑文化。

五、总结

徽州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论是三雕艺术,还是古徽三绝等都蕴含了徽州人独特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民间艺术在建筑方面的最高水平。然而,任何具有地域性特色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外来人的迁入以及他们在与外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汲取了各方精华,特别是徽商们在外出经商后,眼界开阔,把各地的文化特色带回徽州,与当地的特色建筑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具有特色的徽州民居建筑。受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思想,经济特色的诸多元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今天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的徽州民居建筑。

参考文献:

[1]陆林.徽州村落.安徽人民出版社[M].安徽:2005

[2]王廷元.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M].安徽:2005

[3]汴利.徽州民俗.安徽人民出版社[M].安徽:2005

[4]金颖平.徽州建筑文化特征的应用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2013

作者简介:杨小芳(1990-),女,在读硕士,安徽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徽商天井祠堂
学校的天井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我们的祠堂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一定要留个天井
一定要留个天井
雨天
徽商回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