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的传统金融变革与创新

2016-11-11 05:43张锐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比特币数字货币去中心化

张锐

[摘 要] 建立在密码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区块链技术将对传统金融产生颠覆性影响,其中不仅银行业的经营成本会因此大幅降低,转账交易等各项银行主营业务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同时银行的合规程度也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除此之外,区块链也将从成本控制、遏制与杜绝违规交易等多方面对非银金融产生重大的革命性影响。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支持下的国家数字货币即将取代传统法定纸币,未来监管机构的宏观调控将变得更为灵敏、及时与精准。

[关键词] 比特币;去中心化;金融影响;数字货币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10-0049-11

作为一个全新的技术力量,区块链(block chain)不仅会对银行的商业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而且会导致银行的管控机制以及业务创新渠道发生重大的变革,同时这种影响与变革也会渗透与传导到非银金融领域。更为重要的是,恪守了数千年的国家纸币发行方式也将因区块链技术而被完全改变,在此基础上,整个社会的支付结算、买卖交易以及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控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比特币与区块链

7年前,中本聪在MIT计算机系统安全组的网站上发表了一篇篇幅为8页的学术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现金支付系统》,文中描述了一种完全基于P2P(Point to Point)的电子现金系统,该系统使得全部支付都可以由交易双方直接进行,完全摆脱了通过第三方中介的传统支付模式,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货币体系。之后,中本聪结合开源软件和密码学中块密码的工作模式,在P2P对等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平台上开发出了一个名为“比特币”的发行、交易和账户管理操作系统,这个系统让遍布整个对等网络用户端的各节点,按照其中子文件达成网络协议,从而确保在货币的发行、管理和流通环节中的公平、安全与可靠。不仅如此,中本聪还发行了第一枚比特币,并将这枚比特币产生的区块命名为“创世区块”。几天后,与创世区块相连的序号为1的区块出现,于是,比特币区块链正式产生。

任何一个参与到P2P网络环境中的互联网用户都有资格发现和生产比特币。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先下载一个客户端,运行专用的比特币运算软件,继而注册各种合作网站,再把所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填入计算机程序中,然后点击“运算”,比特币的生产程序就正式开始,而这一计算过程也被称为“挖矿”,参与其中的用户就成为了“矿工”,只要最终得出了一个符合要求的随机散列值(也称为哈希值),新的一枚比特币就产生了,同时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区块[1]。 据悉,比特币的总量为2100万个,由“矿工”在2140年前全部“挖出”。在这里,决定“挖矿”成功率的因素已经不是“矿工”本人的数学天赋和能力,而是是否拥有CPU和显卡功能都十分强大的电脑。按照开源软件协议即所谓的“智能合约”,用户每“挖出”一个比特币,系统就会自动地进行记录;同样,那些已经“挖出”的比特币也可以在P2P进行交易,各个时点上的交易状况也会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因此,区块链实际就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一种分布式记账技术。通俗地讲,区块链就是一本账本,而各个区块就是账本的每一页,区块上的每一个节点就是记账之人。一般而言,每个区块均包含以下三种要素:一是本区块的ID;二是若干交易单;三是前一个区块的ID。也就是说,通过区块,不仅可以看到每一笔(节点)最新的记账,而且可以查阅到任何一笔历史记录。同样,人们也可以由最新的区块记录追溯前一个区块的记录,直至“创世区块”,从而生成了一条完整的交易链条,即区块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链还会不断增长,区块也会不断增加,比特币则是区块链技术第一次应用的完美结晶[2]。而从比特币的产生与交易过程来看,区块链具有如下四大主要特征:

一是去中心化。目前几乎所有的数据库管理模式都是中心化记录、中心化储存,即便是异地灾备、云存储,也只是将存储地从一处变为多处,从本地变为云端,而区块链数据库则是分布式记录、分布式储存,即每个节点都负责数据的记录、储存,没有中心化或第三方机构负责管理,同时不同于传统的数据采取特定机构单独维护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项处理,区块链上的参与人都会自动集体维护数据记录。可以说,区块链就是一个所有用户共同维护的“数据大家庭”。

二是去信任化。传统的互联网模式,是通过可信任的中央节点或第三方通道进行信息的匹配验证和信任积累,而区块链则依靠非对称加密和可靠数据库完成了信用背书,所有的规则事先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述出来,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度,更不需要借助第三方机构来进行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而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和达成共识。这样,尽管区块链参与方彼此之间的身份并不知晓,但也不影响双方或多方的信任。

三是去特权化。传统数据查询模式下只是管理人员才能看到全盘或全程数据信息,以及只有当事人才能看到个人交易信息,而区块链对P2P网络上的参与者平等开放,而且由于每笔交易单都记录了该笔资金的前一个拥有者、当前拥有者以及后一个拥有者,所以任何一个人不仅对每一笔的交易明细看得一清二楚,同时可以监督者的身份查询或追溯每一区块,从而保证了数据的高度透明与公开[3]。

四是去风险化。与当今互联网条件下某一数据中心一旦被袭就会导致全网瘫痪的现象相比,区块链则完全不同。区块链由于采取分布式记账,每一个节点都有交易信息的备份,而且任何一个节点都不能单独篡改数据,因此,对于网络黑客而言,根本无法进行伪装和进行欺诈活动,即使某个节点被攻破了,也不能控制整个网络。退一步而言,如果黑客试图破坏整个区块,它必须控制51%的节点,或者说黑客若想控制整个区块链,它就必须篡改超过51%的区块数据才能被系统所认可,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发起51%的节点攻击是无意义的,因为为掌握全网51%所需投入的成本,远远大于成功实施攻击后获得的收益。正因如此,区块链才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而且参与者越多,区块链的安全度将越高。

作为以上四大特征的有力支撑,区块链建立起了三大技术保障机制:一是共识机制,就是所有记账节点之间怎么达成共识,去认定一个记录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比特币采用了工作量证明,即只有那个最长的链才被全网所认可,因为它包含了最大的工作量。另外,如果想要修改某个区块内的交易信息,就必须完成该区块及其后续连接区块的所有工作量。显然,共识机制既是认定的手段,又是避免虚假交易和防止篡改的手段。二是智能合约,主要基于系统中可信但不可篡改的数据,进行自动化的执行一些预先制定好的规则和条款,如新区块的自动记录。三是非对称加密,即在加密和解密的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的特点,即在信息发送过程中,发送方通过一把密钥将信息加密,接收方在收到信息后,只有通过配对的另一把密钥才能对信息进行解密。非对称加密使得任何参与者都更容易达成共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还能实现透明数据后的匿名性,以有效保护个人隐私。

二、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性影响

最近几年,从移动支付到支付宝,从P2P到众筹,金融业在互联网技术的作用下不断裂变与分化出许多全新的业态,而且金融业也始终是最新科技的拥抱者与先行者。虽然从目前来看,区块链技术并未完全成熟,而且主要应用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领域,但是,越来越多的权威金融机构研究发现,伴随着对区块链的重新认识,其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性影响不可低估,甚至可以说区块链将为传统金融开启一扇通往金融2.0模式的大门,尤其是对银行业的再造与重构将显著超过互联网技术的作用。

(一)区块链将大幅削减与降低银行业成本

在当代金融体系中,银行是“中心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其除了要代表客户进行财富管理外,重要的是须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立起客户数据库,并且要经常性地维护和更新数据系统。“中心化”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不对称,但是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维护成本势必与日俱增。特别是在中国,目前网民数量已达7亿之众,每一个网民即便只增加几万元的增信额度,那么,全国范围增加的额度将是几十万亿,这种信用扩张给银行造成的数据处理与管理压力可想而知。但是,借助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通过分布式记账与集体性数据维护,银行业的成本将会得到大幅度削减[4]。根据西班牙最大银行桑坦德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得知,如果2020年左右全世界的银行内部都使用区块链技术,那么,每年大概能省下200亿美元。

(二)区块链将有效提升银行的业务处理效率

在现代货币交易模式中,银行承担着电子转账、资产托管等第三方服务职能,尤其是针对一个全球化的贸易环境,银行作为跨境交易第三方服务者的角色似乎必不可少。但谁都知道,当前的跨境支付结算不仅耗时长,而且费用高。尤其是当遇到每个国家的不同清算程序时,一笔汇款可能需要2-3天才能到帐,不仅效率低,而且在途资金占用量极大。但是,区块链将省去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中间环节,让双方跨境支付结算交易通过点到点的方式快速自由地完成,同时还能全天候支付、实时到账、提现简便且没有隐性成本。不仅如此,因为区块链具有安全、透明、低风险等特性,所以可提高跨境汇款的安全,以及加快结算与清算速度,大大提高资金利用率。根据麦肯锡的测算,从全球范围看,区块链技术在B2B跨境支付与结算业务中的应用将可使每笔交易成本从约26美元下降到15美元。

(三)区块链有利于银行强化供应链金融的管理,消除与屏蔽自身的道德风险

票据交易历来是银行的一项常规业务,但一直以来却是依靠第三方实现着有价凭证的传递,即使是现有电子票据交易,也需要通过央行ECDS系统的信息进行交互认证。然而,借助区块链技术,则可直接实现点对点之间的价值传递,不需要特定的实物票据或是中心系统进行控制和验证,如此不仅加快了票据的传输速度,而且还消除了许多人为操作因素所导致的失误。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现行的汇票业务有约70%为纸质交易,操作环节时时处处为人工,因而必然涉及较多中介参与和人为介入,导致各环节容易失误,且票据市场也经常滋生出大量违规操作或客户欺诈行为。正因为如此,国内多家商业银行从2015年年中开始便不断出现汇票业务集中爆发的信用风险[5]。不过,供应链金融能通过区块链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安全度及实现端到端透明化。未来通过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将能大幅减少人工的介入,并将目前通过纸质作业的程序进行数字化。所有参与方(包括供货商、进货商、银行)都能使用一个去中心化的账本分享文件,并在达到预定的时间和结果时自动进行支付,极大提高交易效率并减少人工交易可能造成的失误。就此,麦肯锡测算,在全球范围内,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应用能帮助银行一年缩减风险成本11-16亿美元。

(四)区块链有利于稀释与降低银行的监管难度,进而提高业务的合规程度

最近几年,各国商业银行为了满足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不断投入金钱与人力,加强信用审核及客户征信,以防止反欺诈、反洗钱以及复杂金融衍生品过度交易所引致的系统性风险,如汇丰集团在2013-2015年间,合规部门的员工人数从2000多名增至7000多名,瑞银集团为应对新的监管要求,年度发放的专项支出曾高达10亿美元。然而,银行一旦建立起自己的区块链,其客户信息与交易纪录真实且不能更改,这便有助于银行识别异常交易,并能有效防止欺诈。此外,如果能实现客户信息和交易纪录的自动化加密关联共享,银行之间就能省去许多KYC(认识你的客户)的重复工作,还可以通过分析和监测共享的分布式帐本及客户交易行为的异常状态,及时发现并消除欺诈、违规转移资金、洗钱等非法犯罪行为。

当然,区块链技术下银行第三方角色的消失,势必使其传统业务收入口径受到压缩,尤其在目前银行的业务链中,最具盈利性的是支付服务,区块链所引起的银行非中心化,必然令银行总体盈利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作为区块链的发起人或参与者,银行完全可以借此进行诸多业务的创新。据悉,美国高盛集团已开发出自己的虚拟货币“SETLCOIN”,日本三菱东京UFJ银行也在日前对旗下的一种数字货币展开测试,同时瑞银集团即将在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发行虚拟货币。通过私有数字货币,既可以吸引到增量资金,还能拓展市场业务半径。如高盛的“SETLCOIN”不仅可以提供近乎瞬时的交易执行和结算,还能应用于包括股票和债券在内的资产交易。显然,区块链不仅不会让银行变得多余,反而会使银行做得更好。

(五)区块链将驱动非银金融的优良化再造与重构

除了银行之外,具有延展功能的区块链还可以应用到证券交易、P2P网贷、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在证券行业,证券发行与交易流程的手续繁杂且效率低下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一般公司的证券发行,必须先找到一家券商,公司与证券发行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募集合同,完成繁琐的申请流程后,才能寻求投资者认购。以美国的交易模式为例,证券一旦上市后,交易操作极为低效,且证券交易日和交割日之间非3天间隔时间不可。但区块链技术则可使证券交易流程变得更加便捷并富有效率。譬如通过共享的网络系统参与证券交易,可使得原本高度依赖中介的传统交易模式变为分散的平面网络交易模式。这种革命性交易模式不仅能大幅度减少证券交易成本和提高市场运转的效率,而且还能减少暗箱操作与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有利于证券发行者和监管部门维护市场安全[6]。按照高盛的最新报告,区块链技术在美国证券交易中每年将能节省20亿美元成本,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假设成本和股市市值成正比,那么每年节省的成本可能超过60亿美元。同样,在保险行业,由于每一笔交易都可以被追踪,区块链技术可以协助保险公司解决保险欺诈的问题,而且能激活互助保险等许多传统保险模式。至于在P2P网贷市场,有了区块链,交易双方完全可以不需要平台方的撮合,而是点对点地完成资金的供求交配,从而完全可以让资金供给方规避平台倒闭与跑路风险。

三、全球金融区块链的应用状况

受制于技术层面的约束,虽然区块链的商业化还未正式落地,但未来区块链将深刻改变全球金融业面貌,并将作为金融机构未来最为重要的竞争工具已不容置疑。为此,国际金融巨头以及专业公司已经提前快速地在区块链上展开布局和实行抢道,除了像高盛、瑞银等公司那样推出自己的区块链应用外,不少知名金融与非金融,企业或对区块链不惜下重金,以获取专业优势,或积极参与相关技术和规则的制定,以谋取区块链中的最终话语权。

(一)国际著名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在区块链上的投资与合作

一方面,基于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全球各大金融机构都积极参与区块链项目的投资,包括高盛集团、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在内的超过20家全球顶级的金融机构,过去两年中投入到区块链上的资金超过了10亿美元,而且今年第一季度的投资就达1.6亿美元,估计2017年该类投资一年就可超过10亿美元。观察发现,金融机构投向区块链的资金主要流入两个方向:一是商业银行成立的内部区块链实验室。比如花旗银行、瑞银集团、纽约梅隆银行等均已相继成立研发实验室,重点围绕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式等方面测试区块链的应用,有的还扩大到员工内部系统中进行测试。二是投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即许多跨国大型金融集团纷纷以创投形式进入区块链领域,比如高盛投资科技公司ARBA,日本瑞穗银行与虚拟货币公司联合开发跨境证券结算区块链试验等等。

另一方面,2015年9月,全球具有影响力的42家金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了R3 CEV联盟。据悉,R3 CEV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源、通用共享账簿的区块链联盟,而且由金融行业资深人士、技术人员和区块链及密码学专家组成的R3团队正与该联盟成员共同进行研究、实验、设计和建构,以使区块链技术满足银行业在身份、隐私、安全、可扩展性、互操作性及遗留系统整合方面的需要。

不过,虽然这项技术所具备的变革能力被广泛认同,但仍有83%的受访者对区块链技术并不十分熟悉,57%的受访者不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做。据普华永道针对金融科技发布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表明,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对区块链技术抱犹豫态度。显然,区块链在未来金融领域的应用空间将十分巨大。

(二)围绕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区块链专业公司迅速成长

由于金融机构、VC、PE等各路资本非常看好区块链的应用空间,以及未来十分可观的投资回报,多路力量的共同联合注资加速了许多具有核心技术专长的区块链企业的成长与壮大,而且这些科技公司已经在各自领域初步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商业模式,其中具代表性的有:

1.Ripple。Ripple是一家利用类区块链概念发展跨境结算的美国金融科技公司,它构建了一个没有中央节点的分布式支付网络,希望提供一个能取代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网络的跨境转账平台,打造全球统一网络金融传输协议。Ripple的跨账本协议可以让参与协议的各方都能看到同样的一本账本,通过该公司的网络,银行客户能够实现实时的点对点跨国转账,不需中心组织管理,且支持各国不同货币。目前全球已有17个国家的银行加入合作,共同参与Ripple为金融机构打造的解决方案。

2.Circle。美国金融创新公司Circle是一家开发比特币钱包的数字货币初创公司,正致力于通过比特币后台网络的区块链技术,使国家货币之间的资金转移更加简单和便宜。Circle在2016年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首张电子货币牌照,允许Circle客户在美元与英镑之间进行即时转账。此外,Circle还是全球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纽约州金融服务局颁发比特币运营牌照的公司。不仅如此,Circle前不久在中国完成了由IDG中国领投的6000万美元D轮融资,并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3.Wave。科技公司Wave主要与巴克莱银行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区块链技术推动贸易金融与供应链业务的数字化应用,将信用证与提货单及国际贸易流程的文件放到公链上,通过公链进行认证及不可篡改的验证;同时,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达到完全取代现今的纸笔人工流程,实现端到端完全的透明化,提高处理的效率并减少风险。

除了以上3家金融科技公司外,还有Chain、Ethereum、IBM及Microsoft等公司也都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发展跨境支付与结算的技术。另外,Chain与Nasdaq的合作,正式搭建了Linq——首个通过区块链进行数字化证券产品管理的系统平台,并且在去年的最后一天,纳斯达克完成了基于区块链平台的首个证券交易,之后向世界各地超过100家市场运营商客户开放了区块链服务。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表示,将设计一套新系统来取代所有的核心技术系统,以提升结算速度,而且美国区块链公司DAH在400家投标者中拿到了这项计划合同,并将为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设计清算和结算系统。此外,在会计审计领域,继德勤与安永宣布进军区块链之后,普华永道也正式宣布加入区块链行业。

(三)中国金融业积极参与区块链的构建

作为国内区块链最高层次的商业化组织,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China?Ledger)去年在北京成立,目前已吸引了15家,包括金融服务公司在内的成员。另外,南方地区联合了银行、基金、证券、保险、科技企业在内的7大类31个成员的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前不久也在深圳成立。而作为对全球区块链最有响应力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日前也决定成立区块链研究工作组,该工作组将由原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任组长。权威机构加入对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研究,有望在后期带来强大的示范效应,并在未来建立行业统一标准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平安保险不久前宣布正式加入R3 CEV联盟,成为首家加入R3 CEV的中国金融企业。不过,通过分析看来,我国金融业还应努力达成建立“中国金融区块链联盟”的共识,尽快地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进程,以保持与全球比肩同进的水平。

四、区块链与国家数字货币

数据显示,2016年6月,比特币疯长135%,国内交易量环比猛增5倍,如此火热的市场状况足以说明,比特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追捧,同时公众也会发出联想:既然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比特币被广泛认可,那么国家货币管理机构是否也能借助区块链技术推出法定通用数字货币呢?对此,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上明确表态,央行正在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可见,国家数字货币的脚步已经越走越近。

(一)全球数字货币的市场状况

从数量状况来看,自比特币问世以来,类比特币的数字货币可谓层出不穷,如约克币、莱特币、UNC联和币以及百罗币等等。初步统计,目前全球市场上共有650多种数字货币,总市值约为81.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63.5亿美元的总市值相比,扩升近30%。另据统计,在81.4亿美元的数字货币中目前有58种市值超过100万美元,13种数字货币市值超过1000万美元,5种数字货币市值超过1亿美元。它们分别是比特币、约克币、瑞波币、莱特币和UNC联和币,其市值之和占整个数字货币总市值的95%。

从使用状况看,目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已在欧美国家获得相当程度的市场接受,不但能在商户用比特币支付购买商品,而且还衍生出比特币的借记卡与ATM机等应用产品。据Coin Desk估算,目前全球大约有60000个商家接受比特币,在线下世界,大概有4000个经营场所允许使用比特币[7]。而在过去的一年里,将数字货币用于网上购物人数占数字货币使用者总数的81%,而用于网游和匿名购买的人数均占17%,用于信用卡还款的人数占14%。

从交易状况看,数字货币与法定货币之间交换的交易平台在主要国家已经出现,如美国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Coinbase,目前支持美金、欧元、英镑及加拿大币与比特币之间的兑换,中国的交易平台OKCoin及火币也支持人民币与比特币的交易。同时,随着比特币被接受性的提高,一些针对主要货币的比特币交易所得以产生,根据Blockchain.info组织的统计,目前有近14 万个网络地址参与比特币交易,交易量为每天6万次,其中中国成为比特币交易增长最迅速的国家。

(二)国家数字货币的酝酿

数字货币的多样化固然可以看做是金融创新与市场活跃的标志,但与传统货币相比,数字货币带有许多自身还无法克服的缺陷。首先是种类过多,存在消费上不便利。如进行小额现金交易时,从与Cyber Cash合作的商场买东西就得用Cyber Cash,而到与Digicash合作的商场买东西又得先换Digicash的钱。消费者的钱包里放着多种不能通用的货币,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其次是安全性未能保证。数字货币的使用者一般将其储存在移动设备、计算机或在线钱包中,如果设备丢失或损坏,用户就会丢失其拥有的数字货币。此外,存放在在线钱包中的货币也有可能被黑客攻击而窃取,如日本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就曾受到黑客攻击,损失了超过75万枚比特币,当时市值约3.65亿美元。还有如德国的初创公司Slock.it创建的The DAO项目中的以太币,前不久也遭遇到黑客攻击,360万以太币,即6000万美元不翼而飞。第三,在目前的区块链技术方案下,现有的数字货币,并不拥有能够满足目前金融系统每天上万亿美元数量级交易的能力。正因如此,时下还没有任何一种数字货币上升为一国的本位币,其本身最多也就是一种资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而私人数字货币自身存在的缺憾也对国家数字货币的推出形成了强烈的呼唤。

我们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打破了国家间的地域边界,网络世界成为了新的规则和治理竞争的重要地带,其中活跃的数字货币完全可能突破现有各国货币的束缚,最终形成网络世界广泛流通的统一货币。因此,对于网络世界数字货币控制权的争夺已经上升为主要国家竞争的焦点[8]。于是,公众看到,许多国家央行及金融机构不仅异口同声地肯定数字货币的一系列正面作用,而且正在展开实质性的行动,国家发行数字货币渐成趋势。

尼日尼亚是自去年开始推出国家数字货币的首个国家。该国央行认为,数字货币不仅能减少发行成本及增加便利性,还能让偏远地区无法拥有银行资源的民众也能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得金融服务。继尼日尼亚之后,突尼斯也根据区块链的技术发行了国家数字货币,国民不仅能够通过数字货币买卖商品,还能缴付水电费账单等。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国家正在研讨发展数字货币的计划。其中英国央行委托伦敦大学负责研发的数字货币RSCoin目前已进入初步测试阶段;加拿大央行日前表示正在进行一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货币实验。据悉,这项名为“Jasper”的实验项目,最终将推出加拿大电子版加元——CAD-Coin,包括加拿大皇家银行、TD银行及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等均参与了该项目。还有,继俄罗斯央行宣布成立,旨在研究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账簿对本国金融系统影响的金融科技和研发部门之后,俄罗斯国家结算存管局不久前也宣布把NXT区块链技术引入电子票据系统。

中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钟爱与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国外货币管理机构。早在两年前,央行就成立了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团队,目前已在数字货币的关键技术、数字货币相关的法律问题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在数字货币研讨会上明确表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9]。而在前不久的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还专门就数字货币的性质、发行主体以及支付结算方式做了专题报告。按照周小川行长的说法,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机制设计和法律法规,来确保数字货币运行体系的安全。

(三)未来国家数字货币的基本判断

相对于现在的法定信用货币——纸币而言,数字货币不仅没有前者因技术含量低而产生仿造等监管难题,而且能有效消除纸币发行、流通成本高且不易保管的软肋,并且数字货币可为货币政策和宏观政策提供巨大的数据基础,使监管当局能够获取及时而真实的信息,从而帮助央行更准确、更灵活地运用政策工具。另外,数字货币技术可以追踪资金流向,能够帮助监管当局全面监测和评估金融风险,同时数字货币技术支持“点对点”支付结算,这可提高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流动性,从而利于利率期限结构的更平滑和利率传导机制的更顺畅。由此可见,通过区块链技术,整个数字货币体系中所有规则都是透明的,所有数据内容都是公开的,没有人有能力去篡改和操纵,从而能够有效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数字货币也因而得到了各国央行的一致性首肯。

不过,虽然未来各国央行推出的国家数字货币也是类比特币的货币,但其除了借鉴数字货币的流动管理,以及采取区块链技术如分散式记账、“点对点”交易和“去中心化”外,国家数字货币肯定有着区别于私人数字货币的许多特征。首先,出于对货币政策服务于实体经济方向的掌控,以及防止金融市场的波动风险,国家数字货币的发行依然会采取“中心化”的方式,即由各国央行统一发行与控制,这就意味着数字货币会像现在的纸币一样具有国家信用背书的性质。其次,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受到“挖矿”难以及政策变化扰动等因素的影响,其市场波幅剧烈,但央行在推出数字货币时为了维持其价格的稳定,不可能根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来定价。第三,央行数字货币应当能满足最大范围的支付需求,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演进,全球支付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央行的数字货币需要满足全球支付需求。而不是如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那样设定终极限额。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纸币使用的传统路径的依赖,以及市场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数字货币出现后,法定纸币将同时并存。然而随着政策的引导以及公众新的使用习惯逐渐养成,纸币终将被数字货币所取代。但是,国家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并不等于私人数字货币的消亡,只不过是后者依然以资产性质而存在,而在价值评估上,私人数字货币将以国家数字货币单位进行计价,就像今天的股票、房产等资产计价一样,国家甚至也可以开设专业的数字货币市场供各种数字货币进行交易,以让市场来发现和评价其真实价值。

[参考文献]

[1]张 锐.比特币:梦幻与狂赌[J].对外经贸实务,2014,(1).

[2]张 锐.比特币:泡沫中堆积风险[N].中国经济时报,2014-04-25.

[3]林晓轩.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J].中国金融,2016,(8).

[4]何广锋.区块链技术本质以及对金融业的影响[J].清华金融评论,2016,(3).

[5]任安军.运用区块链改造我国票据市场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6,(3).

[6]刘一方.区块链技术拓展信用安全的无限可能性[N].上海证券报,2016-03-31.

[7]米晓文.数字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分析[J].金融会计,2016,(3).

[8]孙杰贤.从比特币到区块链[J].中国信息化,2016,(3).

[9]张 锐.国家数字货币渐行渐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08.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比特币数字货币去中心化
数字货币的国际监管经验与启示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与前景研究
英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框架及其启示
“区块链”发展现状评述及展望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与传统货币辨析
“去中心化”电子商务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创业前景分析
浅析新媒体视阈下的新闻失实报道
智能合约与金融合约
“去中心化”时代的中心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