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谚语意象的积极心理治疗功用论析

2016-11-12 21:25宋彩凤
教师·中 2016年9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谚语意象

摘要: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在塑造民族性格,指导人们面对人生、不断成长方面表现出积极的治疗功用。谚语利用了民族心理中对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以典型意象作为载体,增加了谚语的积极治疗作用,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

关键词:哈萨克族;谚语;意象;积极心理治疗功用

中图分类号:I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22-02 收稿日期:2016-07-26

课题项目: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哈萨克语、汉语谚语意象比较研究”(XYZY2014KYB008);“《诗经》参照视野下的哈萨克族婚恋歌文化个性研究”(XYZY2016KYB003)成果。

作者简介:宋彩凤(1975—),女,山东青岛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谚语是民族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同民族运用谚语这一语言精华塑造民族性格。谚语的治疗作用往往是在谚语的运用中完成的,运用者利用民族心理中对文化和传统的继承,以典型意象作为载体,增加了谚语的积极治疗作用,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传统道德观念的熏陶。

一、马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的运用

谚语的积极心理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它们通常指向一种被人们认为积极有效的价值标准,人们认为它们能够纠正个体对这一指导原则的偏离。这在教育和劝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规诫谚语中体现得最明显。为了使谚语达到更好的教育、警戒目的,哈萨克族谚语经常用马作为意象。马是哈萨克民族的“翅膀”,是哈萨克族最熟悉和喜欢的动物,它对故乡、对主人忠诚、勇敢,在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是包含着能激励人生的丰富内容的精神形象,是一种美好人格的象征。与汉民族文学上更多地将“骐骥——士不遇”联系在一起完全不同,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马形象正是和英雄、勇士联系在一起,和忠贞联系在一起。马意象在谚语中所传达出来的传统,也很好地继承了哈萨克民族自身文化的精髓。

哈萨克谚语说:“一句格言抵得上一只单峰驼的价值,一项忠告抵得上一匹好马的价值。”谚语很多时候像是给人们的忠告、提醒、劝诫、安慰、教育,发挥着自身的积极治疗功能。其中,马意象有时候充当着劝慰人们正确面对人生困境的角色:

高头大马有时肥,有时瘦;大丈夫在世有时穷,有时富有。

面对人生困境时,谚语成为治疗工具,将高头大马与大丈夫对举,马形象中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内涵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怒气像野马难以驯服,理智却尾后缓缓移步。

手是头的奴隶,脚是头的马匹。

马意象又成为一位哲学家,抚慰怒气冲天的人,引导善于思考的人。有时候又充当着某方面例子来表达对某类人的嘲讽,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

不嗅到料袋底子,马不知饱。

这句谚语刻画了马吃料的习性,还用来揶揄贪嘴的人不吃光盘碗里的食物不知饱之相。哈萨克族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骑马是牧区人民从小养成的习惯,正因为日日相处,天天使用,哈萨克族对马的观察非常仔细,也善于在谚语中表达各式各样的态度和思想感情。

舍不得给马喂料的,迟早得步行;舍不得大方待客的,迟早会挨饿。

以马与人对举,教育人应热情待客。

再说那马日行千里,身上没膘,没人骑它;再说那人学问多,不知羞耻,人民不爱他。

说假话的人,骑的是四蹄不沾地的飞马,说真话的人,骑的是半天挪不动一步的灰马。

都以马意象强调好客、正直。谚语具有高度的知识性、思想性和哲理性,马意象正是三者的结合,它来自哈萨克族对马的习性的了解、对马的品格的喜爱,谚语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达成了更加深刻的积极心理治疗目的。

二、英雄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的运用

在哈萨克族谚语中,英雄意象也是非常典型的载体,它承载着哈萨克民族文化中的勇敢、勤奋、忠诚、可靠等现实常模。萧兵先生在《中国文化精英》中认为:“英雄的一生必然是苦难的一生。他时刻生活在紧张奋斗和种种严酷的考验中……英雄的命运必然是:痛苦、折磨、危险、烧炼、战斗、奉献和牺牲。但是他不但安之若素,而且甘之如饴,流汗流血,而不流眼泪,带着伤口和欢笑去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直到奉献出生命。”这些对史诗中英雄的描述显示了民族对英雄的认识。谚语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运用英雄意象的时候着重刻画主要特征,利用这些特征达到积极心理治疗的目的。英雄最大的特征就是勇敢:

英雄看到的是生,懦夫看到的是死。

学者为人民打开眼界,英雄为人民献出生命。

对死亡毫不畏惧,这是游牧民族必须培养的积极心理,生存环境严峻,布满了死亡的可能性,只有不怕死亡,猛打猛拼,才能减少死亡,扩大生存空间。

谚语还以精练的语言展示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勤奋、忠诚、可靠:

劳动使人成为英雄,不劳动使人成为可怜虫。

英雄的荣誉就是人民的荣誉,鱼的名气就是湖的名气。

英雄的财富是群众,英雄的荣誉在群众中间。

英雄之所以得到人们的敬爱,主要是因为他们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都是为人民争取利益,保护人民的幸福,英雄来自人民,也忠于人民。

与英雄意象相似的是好汉意象。在哈萨克族谚语中,英雄与好汉是有区别的,英雄更强调的是超众的勇敢、忠诚和奉献,好汉则更强调勤劳、荣誉、诚实的品格。如:

大地有了庄稼,才显得可爱;好汉辛勤劳动,才显得健美。

这则谚语强调的是勤劳能干的才能称之为好汉。

好汉肚里,存得住比金子重的秘密;淑女肚里,孕育着金头的儿子。

这块地比那块地差在哪儿,既然它长庄稼又育花朵?这位好汉比那位好汉差在哪儿,既然他言必行,行必果?

这两则强调的是诚实、守信的可以称之为好汉。还有正直、爱人民被看作好汉的特征:

好汉不侵吞你的报酬,土地有人不会使你徒劳。

同样,也强调好汉来自人民,顾惜自己的荣誉:

巴依夸他的牲畜,好汉顾他的名誉。

英雄和好汉意象承载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游牧民族对抗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它们继承了人类积极进取的心理禀赋,激励着哈萨克族不断正视困难。

谚语中塑造的意象来自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塑造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从根本上来说,哈萨克民族用意象这种符号象征体系,成功地传递着哈萨克族文化的信息。哈萨克族对谚语的利用率也非常高,即使在一些调研论文中,都不断引用谚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表明谚语在平常社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德)佩塞施基安.积极心理治疗:正向的理论与实践.李培忠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美拉提汗,金炳喆.哈汉谚语词典.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鄂嫩吉雅泰,陈铁红.智慧的花朵——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谚语意象
说说谚语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谚语趣画(一)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