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企抱团“走出去”培育青岛开放新优势

2016-11-12 13:50刘晨张炳君滕安正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走出去民营企业一带一路

刘晨 张炳君 滕安正

摘要: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开放门户,青岛如何推进企业沿着“一带一路”更好的“走出去”将成为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培育开放新优势的关键。本文在综合研判国家对外投资发展趋势及青岛企业“走出去”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标先进城市做法,提出应该从创新融资方式、完善服务体系、突破体制机制和凝聚各方力量等方面推动青岛企业“走出去”。

关键词:一带一路 走出去 民营企业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在全面开放进程中提出的国家战略。青岛市作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实现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的转型,打造一批全球企业,对于其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建设国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持续加强

2015年,我国境内非金融类投资者共对全球155个国家(地区)的653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对外投资11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万亿美元大关。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差距由2006年的534亿美元缩小到2015年的83亿美元,即将迈入“资本净流出国”行列。园区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截至2015年底,我国企业正在推进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共计75个,累计投资70.5亿美元,入区企业1209家,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行业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民营企业成为海外直接投资主力军,在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中非国有企业占比已由2006年的19%提升到2014年的46.4%[1]。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国在开放初期一般是接受资本输入,从国际市场采购原材料、技术、设备和管理,并通过商品的输出积累资本。当资本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后,开始通过资本输出购买资源开采权,掌控人才、渠道、技术、管理等高端要素,逐步实现生产的全球布局,并输入商品,变原来的资本和商品的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对世界资源的配置能力。英国在资本输出的高峰期,每年输出的资本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美国和日本作为资本输出的大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输出仍然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2%强。我国的对外投资虽然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当年的流量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左右,存量仅占全球的不足4%,因此,仍处于对外投资的初始发展阶段。到2020年以国内生产总值2%的比重测算,对外投资规模可达到3000亿美元,“走出去”的发展空间巨大。

二、国内城市纷纷选取“走出去”作为开放的发力点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向消费切换,“中国制造”加速向“为中国制造”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从“全球制造者”向“全球投资者”转换。上海、天津、深圳、苏州、宁波等城市纷纷抓住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制订出台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力求提升在全球范围内掌控和配置资源的能力,实现优进优出,加快开放发展。

上海市加速优势产业海外布局,形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相融合的新格局。鼓励企业加大对境外研发中心、营销网络、资源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并购,支持电力、纺织、汽车、化工等领域全产业链企业抱团“走出去”,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73亿美元,同比增长3.7倍,规模居全国之首。加快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国际投资+工程、公私合营(PPP)、建设经营转让(BOT)等投资模式,2015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95亿美元、贸易额870亿美元。

天津市依托市级境外投资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境外投资动态统计共享机制。通过举办重点国家投资推介专场会及编写对外投资指引系列丛书,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市场指引力度,大力破解困扰企业的信息了解不畅、政策法律不清、语言文化不通等难题。2015年对外投资中方投资额74.6亿美元,增长1.6倍。

苏州市建设首个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功能涵盖公共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和国际化服务领域,针对企业海外实业投资、资本市场投资、风险投资及海外并购,提供金融、培训、中介、风险防范等一站式服务。2015年对外投资中方投资额20.5亿美元,增长20.4%。

宁波市积极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综合运用贸易融资、涉外担保、全球授信、国际银团、买方信贷、并购贷款和境外发债等信贷产品,满足企业境内外融资需求。2015年中行宁波市分行通过“内保外贷”为企业提供融资超200亿元,成功实现跨境并购业务2笔。对外投资中方投资额25.1亿元,增长36.6%。

总的看,国内先进城市推进企业“走出去”有三条共性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强化政府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指引和推动作用,二是加强境外投资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三是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创新和资金支持力度。

三、青岛企业“走出去”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青岛市紧紧把握国家新一轮开放的战略导向和发展机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期间境外投资累计完成74.6亿美元,对外投资合作已拓展至世界95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亚太、中东、非洲、欧美四大主体市场。一批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海尔、海信、青建入选中国跨国公司百强。海尔集团已在全球布局5大研发中心、21个工业园和66个贸易公司,用户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是建成、在建和筹建各类境外经贸合作区16个。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已通过国家确认,瑞昌棉业赞比亚农产品加工合作园区获得省确认。海信南非工业园、瑞昌棉业赞比亚农业合作园、恒顺众昇印尼镍铁工业园等7个境外合作园区项目已列入商务部“一带一路”园区项目库。

二是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主力军。“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项目509个,投资总额63.1亿美元,占全市85.9%。民营企业抓住“走出去”机遇发展壮大,形成较好示范带动作用。恒顺众昇通过在境外投资矿产、园区等实现由传统电力设备制造和施工企业向综合性跨国民营企业集团的转变,业务拓展至绿色电网、电能开发、矿产运营、园区开发、特许经营权、金融投资控股六大板块,成为“走出去”拓展升级的典型范例。即发集团通过在越南和柬埔寨投资、森麒麟轮胎通过在泰国设厂将加工制造环节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成为全球化生产的成功典型。

三是“一带一路”沿线成为热点。抢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先机,建立了100多个投资总额600亿美元“一带一路”经贸合作项目库,其中43个项目列入山东省首批“一带一路”建设重大项目库,位列全省榜首。2015年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备案投资项目8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8.2亿美元,同比增长141.4%,占比55.2%。

四、青岛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标先进和到企业走访调研,青岛市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不足和问题是:示范引领作用不够,企业资金不足、信息不畅、服务不到位等。

一是示范引领作用不够。从全省来看,青岛市2015年中方投资额仅占全省的21.2%,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全省的约1/4和1/5,与深圳、成都等城市对外投资规模占各自省份近半数相比,“走出去”示范引领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与同类城市相比较,青岛市2015年中方投资额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六位,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排第二位,但仅为深圳市的1/5,存量则只达到深圳的15%。

二是境外境内融资困难。企业境外投资设立的实体经营年限短、缺少信用记录,很难获得国外信贷支持。国内银行尚不能提供成熟的离岸金融业务,在城市优势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海外分支机构较少,境外投资的土地、房产、股权、设备等资产评估和处置难,国内商业银行基于风险考虑,一般不接受国外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难以为企业海外投资和再融资提供支持。

三是境外投资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由于缺乏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专业信息的综合性平台,企业对投资目的地的了解主要通过媒体和网站,信息内容宽泛,时效性、可信性和针对性较差,导致企业对投资目的地的法律法规、投资环境、风土民俗等信息了解不透彻,项目可研调查不充分,风险防控和规避能力较差。

四是中小企业境外投资意愿不强。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境外投资经验,对省、市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不了解或是认识不深,缺乏既会外语、懂工程又擅长资本运作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同时,目前对企业“走出去”宣传报道多集中于海尔、海信等大型央企国企,缺少对民营企业“走出去”成功经验和项目的宣讲交流。

五、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建议

(一)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方式

一是推进设立市境外投资产业基金和“一带一路”建设经贸合作专项基金,帮助企业用好国家丝路基金,中非、中国—东盟等投资基金。二是借鉴日本综合商社模式,支持“走出去”企业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共同发起成立市民营企业投资公司,打造具有战略平台性质的金融控股集团,组织民营企业形成联合体共同出海。三是由市商务局、金融办等部门牵头,加强与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争取就支持企业“走出去”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增加对“走出去”企业和项目的授信。四是用好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开展“内保外贷”“外保外贷”、保险融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业务[2]。

(二)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

一是由市商务局牵头,整合发改、海关、财政、金融办等部门公共服务信息和优惠政策,成立市企业“走出去”公众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市场、项目和商务信息,在项目核准、口岸通关、外汇管理、融资支持等方面开展“多对一”“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二是加快“一带一路”研究院等新型智库建设,为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加强对外投资合作的国别环境指导[3],发布《对外合作国别指引手册》《国别投资经营便利化状况报告》,汇编《“走出去”典型案例》等。三是学习德国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探索青岛工商中心市场化运营,在“一带一路”沿线我市企业投资较集中的区域加强布局,提供商务和生活服务,集聚翻译、法律、税务、人力资源等中介机构,为青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解决实际问题。

(三)争取关键环节体制突破

一是在税收方面争取实施企业海外投资亏损风险准备金制度,即准许“走出去”企业在一定年限内每年从应税收入中提取相当于对外投资额一定比例的资金计入准备金,积累年限内专门设会计科目,专项用于弥补风险损失,期满后按一定年限均匀计入应税收入中进行纳税。二是在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出境加工”政策,选择部分企业开展试点,支持企业将加工制造环节向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探索实施“一次担保、分批核扣”的成套设备分批出境备案管理模式,解决企业境外项目建设大型设备“成套散出”认定问题。探索建立企业对外投资设备出口备案清单,对清单项下设备出口及返回国内维修实行更加便利的通关措施。

(四)凝聚各方力量推动“走出去”

一是加大对成功“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宣传报道,定期组织企业交流座谈,选拔推荐优秀民营企业家和国际化人才当选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提高“走出去”企业的话语权和决策参与权。二是发挥好市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等的作用,支持不同行业企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走出去”战略联盟,推动企业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三是开展重点企业政策宣讲员培训,由企业确定专职的政策宣讲员,相关部门定期组织学习国家和省、市支持“走出去”的最新政策,搭建政府与企业更好沟通的桥梁[4]。四是加强青岛城市形象宣传和品牌塑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签署地方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备忘录,缔结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密切联系当地华人、华侨和社会团体,为企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政务和商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商务部新闻办公室.商务部合作司负责人谈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ae/ai/201601/201601

01235603.shtml.2016—01—15

[2][3]徐钧健.为民企“走出去”提供更好服务[N].联合时报,2015—08—07

[4]康振华.推动珠海民企加速“走出去”[N].珠海特区报,2015—08—27

〔本课题是2016年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青岛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刘晨,1988年,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区域规划部初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张炳君,1974年,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滕安正,1978年,青岛市委办公厅信息调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学)

猜你喜欢
走出去民营企业一带一路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6上海民营企业100强排行榜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