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16-11-14 02:09张浩吴耀持沈丽华张峻峰张圣宏胡甜甜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根型体征颈椎病

张浩,吴耀持,沈丽华,张峻峰,张圣宏,胡甜甜



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张浩1,吴耀持2,沈丽华2,张峻峰2,张圣宏2,胡甜甜2

(1.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700;2.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0233)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2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结合针刺治疗)和对照组(口服西药,如非甾体类药物双氯芬酸钠为主,同时服用甲钴胺片),观察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和疼痛、麻木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症状、体征上优于对照组。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都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疼痛情况,但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结合针刺疗法治疗该病效果优于口服西药治疗。

颈椎病;针刺;水针;穴,颈百劳;SF-36健康量表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以与神经根支配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反射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目前,本病治疗有手术和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创伤大,复发率高,疗效不确定,故临床上多用非手术疗法,而针灸和穴位注射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1-3]。笔者采用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结合针刺疗法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并与西药治疗相比较,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上海市青浦区中医医院针灸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50±12)岁;病程最长36 d,最短1 d,平均病程(12.68±6.68)d。对照组中,男42例,女58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0岁,平均年龄(49±11)岁;病程最长48 d,最短1 d,平均病程(11.81±7.21)d。治疗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说明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以单侧症状为主,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4](2010年)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②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25~60岁,性别不限;③在接受本研究方法期间停用其他疗法;④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同时伴有颈部脊髓压迫的患者;②有结缔组织病和其他急、慢性感染且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可能影响结果判定者;③不愿加入本试验,中途主动退出或失访者;④试验中,病情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者。(排除标准中③、④两种情况均需做详细记录并做相关分析)。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刺

取颈夹脊穴(常用C5-7,双侧)、颈百劳(双侧)、大杼、大椎、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除大杼穴外,各穴施以大幅度的捻转补泻手法,每次每穴2 min,颈夹脊、手三里、外关行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抽动1~2次,留针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5 d,共治疗2个疗程。

2.1.2 穴位注射

用2 mL注射器(6号针头)抽取甲钴胺注射液(国药准字J20070063日本卫材)0.5 mg(1 mL)备用。按照辨证取穴原则,每次取患侧颈百劳,以75°内斜夹角刺入法,直至找到有胀、酸针感处,抽吸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每次选2~3穴,每穴0.2~0.3 mL,分注于穴内,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共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双氯芬酸钠50 mg(餐后),每日2次;服用甲钴胺片(国药准字J20070063日本卫材) 0.5 mg(餐后),每日3次。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 d,共治疗2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参照日本田中靖久等的20分评价方法[5]和SF-36健康量表[6],SF-36健康量表是在1988年Stewartse研制的医疗结局研究量表的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健康研究所研究发展而来的,涵盖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8个方面,即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另外还有健康变化,用于评价过去1年内健康改变。每个维度根据公式换算为最终得分(症状体征评分0~26分,生存质量评分0~8分),症状体征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差,生存质量评分分数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依据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评定表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一次积分,观察其改善率。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随访,记录症状、体征等,并进行疗效评定。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4](2010年)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有关项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判断标准,结合症状、体征、X线、CT/MRI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基本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为71%~90%。

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改善,疗效指数为31%~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比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近期疗效判定,30 d内完成。

远期疗效判定,3个月随访1次,记录症状、体征,共3次。

对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晕针、病情加重等情况进行如实详细的记录,对其可能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一定期限的随访。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疑和不可能5类对不良反应与诊疗措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3.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本次研究表明,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结合针刺和口服双氯芬酸钠均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总有效率为86.0%)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说明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结合针刺治疗在远期总有效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3.4.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不良事件主要是局部出血和血肿,共计发生8例,发生率为8%,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而对照组有12例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发生率为12%,一般停药后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则予以对症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0.05)。

穴位注射颈百劳穴为主结合针刺疗法有着更为显著的近期和远期疗效,且安全可靠。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间关节退变累及神经或血管引起的相应临床表现。颈椎间盘突出、椎管及椎间孔内骨质增生可致病,但颈椎失稳、错位而发病的占多数,颈椎错位的原因又与颈椎周围软组织损伤、松弛有关,与椎间盘变性后椎间韧带相对松弛有关,先天性椎管、椎间孔狭窄患者更易患本病。其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其次为交感型和椎动脉型,脊髓型最低。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内经》中有“项筋急”和“颈筋急”的记载,其病因病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外邪侵袭[8-10],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为太阳病及其变证或兼证,是外邪侵犯人体的初期阶段,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二是肾精亏虚[11-12],如《证治准绳》所言颈椎病“有风、有寒、有湿、有闪挫、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张沙[13]认为颈椎病疼痛机理主要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筋急而痛”“失神而痛”。元唯安等[14]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颈椎病等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的关键病机,但是对“骨错缝、筋出槽”概念还存在不少争议。本病的发病是由工作姿势、生活习惯、劳损或肝肾不足,精血不能濡养筋骨致局部脉络空虚,复感风寒湿邪,使营卫气血不和,经脉闭塞不通,从而产生项背部不适或疼痛不已等一系列临床症状[15-16]。中、老年人及伏案工作者发病较多,但近年来该病发病渐呈年轻化的趋势。

通过针刺颈夹脊穴、颈百劳、大杼、大椎、曲池、手三里、外关、后溪,穴位注射取颈百劳,可以疏通督脉及太阳经脉经气,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改善局部微循环,具有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作用,还可解除痉挛,消除炎症,减轻或解除神经根刺激症状。华佗夹脊穴最早出自《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中国针灸学》将此穴位置确定为自T1之下至L5之下为止,每椎从脊中旁开5分,左右共计34点,并命名为“华佗夹脊穴”[17]。然在临床运用中,夹脊穴被不断扩充,据夹脊穴的位置特点及现代解剖知识,夹脊穴当包括C1至S4脊旁0.3~1寸范围内的所有穴位,于脊中线旁开0.3~0.5寸较为安全。夹脊穴的针灸效应是通过“督脉之别”“督脉”和膀胱经得以发挥,故有夹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调理脏腑,疏通经脉的作用和功能。针刺颈夹脊穴可助督脉之阳气,调膀胱经之血,C5-7夹脊穴主要治疗头、颈、肩及上肢疾病。颈百劳穴为治疗颈肩部劳损常用的经外奇穴[18-19],针刺可缓解颈部一切劳损[20]。《针灸资生经》:“妇人产后浑身疼,针百劳穴,遇痛处即针,避筋骨及禁穴。明下云,产后未满百日,不宜灸。”大杼穴为骨之会、督脉别络于手足太阳经的交会穴,该穴为膀胱经穴,联络肾脏,肾主骨,是骨精气聚会的地方,治疗骨病有特效[21],尤其对于上半身颈项、脊椎骨病更为适宜,有壮骨补虚之效[22]。大椎穴为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除能调节本经经气外,还可以调节六阳经经气[23],泻之可清泻诸阳经之邪热盛实、通督解痉;补之可壮全身之阳、固卫安营[24]。曲池、手三里穴同为手阳明经腧穴,曲池为合穴,手阳明经支脉沿颈部上行,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曲池、手三里均具有疏通颈项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25-26]。外关穴属手少阳经的络穴,与阳维脉相通。主治病症除本经体表循行分布通路上的病变外,还具有清泻风寒暑湿邪之功[27-28]。取外关穴治颈椎病,是根据经络学理论选取的最佳穴位,故有良效。后溪穴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且颈项为太阳经、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经络系统理论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后溪穴可治疗颈项部疾患[29-31]。

穴位注射疗法是在经络、腧穴或压痛点、皮下阳性反应物上适当注射液体药物,以防治各类疾病[32-34]。

甲钴胺[35]注射液为维生素B12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系一种糖酶型维生素,与维生素B12相比,它可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合成、轴浆的转运、轴突的再生,且能提高蛋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促进髓鞘的主要结构脂质卵磷脂合成,促进髓鞘的形成,从而更好地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穴位注射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调整机体功能,改善病理状态[36-38]。双氯芬酸钠胶囊是一种非甾体类镇痛抗炎药,具有抑制环氧化酶(cox)和5-脂氧化酶双重药理作用[39-40],既减少前列腺素(PGE2和PGF2)合成,又使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受阻,发挥强力抗炎、镇痛作用。

参考文献:

[1] 鲍洁,刘德春.针灸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9):1337-1340.

[2] 蒋志伟.穴位注射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20):32-33.

[3] 张浩,沈丽华.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现状及疗效评价[J].山东中医杂志,2015,(8):634-63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87-90.

[5] 姜宏,施祀.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6):381.

[6] Ware JE Jr, Sherbourne CD. 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SF-36). I.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item selection[J]., 1992,30(6):473-483.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2.

[8] 张雪,罗汉华.颈椎病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J].吉林中医药, 2011,31(12):1177-1179.

[9] 潘万雄.颈椎病的中医辨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 21(22):83.

[10] 马驰.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27(6):890-892.

[11] 李朝.医疗体操在防治颈椎病中的应用[J].国医论坛,2015,30(1): 64.

[12] 史岩,阙庆辉.针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0,(9):1482-1484.

[13] 张沙.中医角度初探疼痛性颈椎病[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 2011,2(1):43-44.

[14] 元唯安,张明才,詹红生.对“骨错缝、筋出槽”的认识及临床诊断[J].中国骨伤,2013,26(6):502-504.

[15] 杨学双.颈椎病的诊断与针灸治疗[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1):1880-1881.

[16] 常秀生.针灸治疗颈椎病的研究近况[J].河北中医,2009, 31(12):1903-1906.

[17] 谢云.华佗夹脊穴与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0,16(5):52- 53.

[18] 刘志顺,邹继春.针刺颈百劳为主治疗上肢麻木30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3(4):314.

[19] 刘道龙,褚雪菲.温针颈百劳为主配合拔罐疗法治疗颈性眩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5):1016-1017.

[20]高维滨.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50- 251.

[21] 邓陈英,刘建武,魏鹏辉.“骨会”大杼之辨析[J].江西中医药,2015,(6):12-13.

[22] 何桥景,黄维媚,李万瑶.大杼穴的功用[J].蜜蜂杂志,2006,26 (12):21.

[23] 翟景慧,李晓泓,李辉.近年大椎穴临床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2004,23(3):186-189.

[24] 毕巧莲,王新义,田苗利.大椎穴为诸阳之会之理及其临床运用[J].中医研究,2006,19(12):50-52.

[25] 王道全,周建国.指揉天宗手三里穴治疗急性落枕10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5,11(2):19.

[26] 何二代.推拿针刺治疗颈椎病合并肩周炎45例报告[J].现代医药卫生,1995,(Z1):70-71.

[27] 植兰英,杜秋艳.针刺新设、外关穴为主治颈椎病50例[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9(4):41.

[28] 杨焕苗,张克镇,海洁净.针刺手三里、外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8):71-72.

[29] 赵学田,方云添,林民辉,等.针刺后溪穴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通报,2015,14(1):58-60.

[30] 陈倚天,许秉诚.后溪穴配申脉穴治疗颈型颈椎病[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3):62-63.

[31] 李千里.针刺后溪穴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5,15(34):108-109.

[32] 李镤.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3):68.

[33] 鲁登述.穴位注射颈性眩晕120例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25-26.

[34] 彭志华,张胜.灯盏细辛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5,(7):87-88.

[35] 王娅娟,逢书明,辛仁东,等.甲钴胺的药理及临床应用评价[J].山东医药工业,2002,21(2):21-24.

[36] 韦麟,潘炳堂,甘荣军.穴位注射疗法的临床应用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4):39-42.

[37] 李尚民,石效龙,姜开福.穴位注射疗法临床应用近况[J].中医外治杂志,1993,2(2):25-26.

[38] 董彩敏.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38例[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51-52.

[39] Scholer DW, Ku EC, Boettcher I,. Pharmacology of diclofenac sodium[J]., 1986,80(4B):34-38.

[40] Ku EC, Lee W, Kothari HV,. Effect of diclofenac sodium on the arachidonic acid cascade[J]., 1986,80(4B):18-23.

Clinical Study of Neck Point Bailao(Ex-HN15) Injection as Main Therapy plus Acupuncture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ZHANG Hao1, WU Yao-chi2, SHEN Li-hua2, ZHANG Jun-feng2, ZHANG Sheng-hong2, HU Tian-tian2.

1.Shanghai Qingpu District Hospital of TCM, Shanghai 201700,China; 2. 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233,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eck point Bailao injection as main therapy plus acupuncture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Method Two hundred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neck point Bailao injection as main therapy plus acupuncture) and control (oral administr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s, e.g. nonsteroid diclofenac sodium as a main drug and meanwhile, mecobalamin tablets) group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e-/post-treatment changes in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TCM syndrome, pains and numbness were observ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86.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75.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 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high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e-/post-treatment clinical symptom and sign score difference values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0.01), indicating that the symptoms and signs improved m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Both treatments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and relieve pains in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but neck point Bailao injection as main therapy plus acupuncture is more effective than oral administration of Western medicines.

Cervical spondylosis;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 Neck point Bailao(Ex-HN15); SF-36Health Survey

1005-0957(2016)10-1238-04

R246.2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0.1238

2016-02-20

上海市青浦区科委科研基金项目(2013-15)

张浩(1981 - ),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颈肩腰腿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根型体征颈椎病
颈椎病与老年痴呆
游泳 赶走颈椎病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