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地区一次雾霾过程的成因分析

2016-11-15 01:10刘玉娇张玉成
黑龙江气象 2016年3期
关键词:逆温层牡丹江能见度

刘玉娇,张玉成

(牡丹江市气象局,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牡丹江地区一次雾霾过程的成因分析

刘玉娇,张玉成

(牡丹江市气象局,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利用观测数据和相关气象资料对2015年11月1-3日牡丹江地区出现的一次中度雾霾天气过程进行简单分析,探讨此次雾霾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相关气象因素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风力的大小及逆温层的影响。

雾霾;气象影响因素

1 引言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的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的天气现象。研究表明,霾中的物质成分除了细尘以外,还包括硫酸与硫酸盐、硝酸与硝酸盐、碳氢化合物、黑碳等粒子,因此其发生的频数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溶胶污染密切相关[1-2]。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悬浮物的大量增加,空气质量、大气污染和城市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霾的出现对人类的影响很大,不仅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增加交通事故的次数,而且还能诱发鼻炎、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因此,研究和掌握雾霾的变化特征及其生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做好相关气象服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天气实况

2015年11月1-3日牡丹江地区出现了一次雾霾天气过程。本文选用牡丹江地区的相关资料进行个例分析。图1为1日20时-3日23时的PM2.5浓度变化,其平均值在295 ug/m3左右,浓度偏高。PM2.5的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峰值变化规律,夜间明显偏高于白天。从2日凌晨开始能见度明显降低,一直持续到3日夜间,平均能见度小于5 km,在3日早晨能见度达到最小值,只有0.7 km。

图1 2015年11月1日20时-3日23时PM2.5的浓度变化曲线

3 环流背景

高空500 hPa中高纬地区由前期的经向环流逐渐转为纬向平直气流,无明显的冷暖平流活动。同时,地面受大陆弱高压控制,无明显降水过程,大气层结相对稳定,较易于低层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富集,为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

4 气象要素分析

4.1风向风速

能见度的高低与风速大小呈正相关,当地面风速较大时,能见度也有所提高;风速很小时,能见度有所降低。这是因为弱的地面风不利于污染物的平流输送,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很小,导致污染物在同一地区长时间堆积,能见度降低。当3日午后地面风速变大时,有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能见度开始变好,雾霾的影响开始减弱。可见,地面风速的大小对污染物的扩散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2相对湿度

气象学上定义当相对湿度小于80%时出现的视程阻碍现象为霾,80-90%之间时为雾霾共存。3日凌晨相对湿度大于80%,此时是雾霾的混合物造成的低能见度,其他时段是霾。当相对湿度小时,能见度略有提升;当相对湿度变大时,能见度有所降低。

4.3大气层结稳定性

逆温的存在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阻挡作用,对雾霾的形成有利。由于本站无探空资料,因此利用上游哈尔滨站的高空探测资料进行分析。

在2日08时,逆温层还没有形成,整层以偏北风为主,风力不大。当到2日20时在近地面层开始有逆温层的存在,高度较低,厚度较薄,下干上湿。此时逆温层的存在,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近地面的风力很弱,几乎为静风,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输送,导致污染物的堆积,能见度大幅度降低。到了3日08时逆温层厚度增加,更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能见度应该降低,但是由于近地面风的风速有所增大,污染物水平输送方面相对较好,因此能见度有所改善。至3日20时逆温层高度抬升至850 hPa,厚度变薄。近地层的风速明显增大,水平输送作用开始增强,不利于污染物的堆积,能见度开始变好。

5 小结

通过对这次过程的简单分析,发现雾霾天气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风力条件的变化对霾天气的增减趋势的影响很显著,说明风力条件是大气污染物稀释扩散的主要动力源。

其次,近地面层形成的逆温层,阻挡了大气垂直方向的运动,进而令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或近地面,不利于雾霾的消散。另外,逆温层的高低、深厚与否对雾霾天气过程的形成与消散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然,雾霾天气的形成除了与以上相关气象要素有关外,还与本地的地理特征、气候环境有关。牡丹江地处盆地,四面环山,当水平方向风速较小时,山脉的阻挡使污染物堆积,不易于扩散稀释。其次,北方正直冬季取暖期,排放大量的CO2等污染物,不能及时消散,也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1-27.

[2]吴兑.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J].气象,2005,31(4):3-7.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a haze process in Mudanjiang area

LIU Yu-jiao,ZHANG Yu-che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Mudanjiang,Heilongjiang Mudanjiang 157000)

Analyzed a moderate haze and haze process occurred in Mudanjiang area from November 2-3rd,2015 with the observed data and the relevant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haze form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relevant meteorological factors have a crucial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haze,especially the speed of wind and the influence of inversion layer.

Haze;meteorological factors

P458

A

1002-252X(2016)03-0009-02

2016-6-1

刘玉娇(1990-),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生,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逆温层牡丹江能见度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阿克苏机场2010年—2021年低能见度沙尘天气统计分析
能见度仪在海陀山的应用
黄河源地区近地面逆温层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雾霾产生的根源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2017年春季温州沿海一次大雾天气的成因分析
鸡西一次罕见持续雾霾天气的成因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