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爱·梦·希望”编织的春之声
——记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

2016-11-15 01:16孙嘉艺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歌唱家歌剧院音乐会

文/ 孙嘉艺

唱响“爱·梦·希望”编织的春之声
——记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

Sing the song of spring made by “Love·Dream·Hope”——the soprano Zhang Liping

文/ 孙嘉艺

2016年3月5日,张立萍独唱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如期举行,早在2月28日,主办方就以经典艺术讲堂的形式面向大众举办了“‘最美蝴蝶夫人’——听张立萍谈歌剧” 的专题讲座。这两项活动相互配合,从不同角度为业内外人士提供了丰富充实的艺术感受,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张立萍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在英国皇家歌剧院科文特花园、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德国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和柏林歌剧院、意大利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巴黎国家歌剧院、罗马巴塞罗那歌剧院和中国国家大剧院等地担当歌剧主演。她先后出演过歌剧,所演主要角色包括《茶花女》中的维奥莱塔、《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中的露琪亚、《波希米亚人》中的咪咪、《图兰多特》中的柳儿、《卡门》中的米卡埃拉、《弄臣》中的吉尔达、《托斯卡》中的托斯卡、《奥赛罗》中的黛斯德莫娜、《游吟诗人》中的利奥诺拉、《原野》中的金子、《西施》中的西施等。由她演绎的《蝴蝶夫人》被视为世界歌剧舞台经典版本,其中2012年英国皇家歌剧院一版还被制成3D电影在欧美上映,并以DVD形式全球发行。

此次独唱音乐会以“爱·梦·希望”为题,上半场是张立萍与温馨巴洛克乐团合作完成的5部作品,包括巴赫两套康塔塔(BWV82a 和BWV202 )中的3首咏叹调《我满足了》、《睡着了,她疲倦的眼睛》、《你退让吧,犹豫的背影》和1首加伏特舞曲《满足的目光》,以及莫扎特专为女高音创作的三乐章经文歌《喜悦欢腾》(K165);下半场由张立萍与钢琴伴奏共同完成舒伯特的《幸福》(D433)、《夜与梦》(D827)、《艺神之子》(D764)等7首艺术歌曲以及莫扎特的2首音乐会咏叹调《你有一颗善良忠诚的心》(K217)、《假如因为你我被遗忘》(K505),并加演中国歌曲《那就是我》和《我爱你,中国》。整场音乐会演唱时长1小时50分,所选曲目在世界声乐史上举足轻重,除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莫扎特的咏叹调外,与巴洛克古乐团配合呈现出的康塔塔和经文歌,作为中国首演,不仅以现场音响向观众展示出它们在演出形式、体裁风格、结构规模、艺术难度方面的特点,并且第一次以近距离的感官体验向观众掀开早期德奥声乐作品神秘深邃的面纱。音乐会先以巴赫著名的宗教康塔塔BWV82a开场,该作品首演于1727年,突出独唱技巧,大量使用返始咏叹调,常用于洗礼活动。紧接着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婚礼康塔塔BWV202,它首演于1718年,这种世俗康塔塔(也有的被称为“音乐戏剧”)一般采用华丽风格,声乐线条始终处于音乐首要地位,配以歌剧表现手法。虽然巴赫一生从未创作歌剧,但所传200多首声乐康塔塔中独具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深度使后代歌剧作曲家只能望其项背。本场音乐会所选的两部室内独唱康塔塔都属于作曲家早期作品,张立萍的演唱基于这样一种主旨,即将歌词传递的诗意转化为具有强烈戏剧表情的音乐样式,她的歌声传达着作品蕴含的音乐原型和虔诚信仰。将莫扎特早期宗教作品中知名的经文歌《喜悦欢腾》(K165)作为上半场的压轴曲目,犹如对古典声乐风格和技巧的总结,张立萍将第三乐章《阿利路亚》中器乐化的连续快速花腔走句完成得游刃有余,作品中的强弱对比和高低音转换技巧以及精巧别致、高亢振奋的风格也被表现得淋漓尽至,现场气氛直达高潮。本场音乐会以最醒目的学术性和最实在的饱和度吸引了业内外各界人士,再次见证了歌唱家所具备的高规格歌唱功底和表演能力,同时体现出海归艺术家对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强大助力。

张立萍出生于一个热爱艺术的家庭,父母曾是部队文艺工作者,她自幼受到专业熏陶,先后就读于武汉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加拿大温哥华音乐学院,1992年毕业后就开始以职业歌唱家身份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她的音乐人生打破常规,充满传奇色彩。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歌唱家都以多次夺得国际声乐比赛大奖而步入专业领域,张立萍与众不同,她从未参加过任何大型国际声乐比赛,而是通过“歌剧试唱”脱颖而出,以直接扮演角色开始自己的舞台生涯,相比一些“获奖专业户”式的歌者,她属于“实战派”。留学加拿大期间,她虽然与老师学习的是20世纪现代作品阐释方法,但第一个职业角色却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当时的 “Opera News ”这样写道:“在整歌剧里有一道特别佳肴,就是今晚由张立萍扮演的芭芭丽娜。”这一评论使学生时代的她被欧美歌剧界高度关注,从此歌剧合同纷拥而至,她开始逐步包揽“咪咪、苏珊娜、伯爵夫人、吉尔达、露琪亚、玛格丽特”等经典歌剧中作为抒情花腔女高音的第一女主角。中国观众对她的瞩目和熟知源于1999年的首届上海国际戏剧节。当时她为救场而在未经排练的情况下与上海歌剧院和英国皇家歌剧院联合出演《茶花女》主角维奥莱塔,并以柔和流畅的音色和自然轻松的表演赢得重彩,而她对剧情的驾轻就熟和角色的深刻诠释以及对音乐的严谨处理更令指挥、导演等幕后知情人大为震惊、 由衷赞叹。张立萍的名字从此开始由海外向国内响起。2001年,正当她的歌剧事业蒸蒸日上,国际签约不断时,她接受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聘请,回母校任教,并在声乐歌剧系主持工作。然而,她并不向大多数歌者那样随着职业特点和社会身份的转变逐渐淡出表演圈,反而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凭借个人的聪慧才智,逾越中西文化的樊篱,打破人脉障碍的世俗阻力,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演出记录。她一边在国内从事教学和管理,一边继续以饱满的精神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与长期在欧美文化背景下生活工作的歌唱家相比,张立萍是真正的“实力派”。从2000年起,她先后多次在英国皇家歌剧院出演柳儿、茶花女、咪咪、蝴蝶夫人、露琪亚等角色。 2002年,她应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普拉西多·多明戈力邀参加《多明戈携中外歌后独唱音乐会》;2003年,她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演《蝴蝶夫人》,并成为史上第一位进入该剧院的华人女高音,同时也在柏林歌剧院出演该角色; 2004年继续在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图兰朵》;2005年她在意大利帕尔玛与世界第一男中音歌唱家雷奥·努奇合作主演《弄臣》; 2006年在法国国家歌剧院出演《图兰朵》……2010年她应邀在伦敦参加安德鲁·劳埃德·韦伯音乐剧《歌剧魅影》续集《真爱不死》的首演。

除去在歌剧舞台上的骄人成绩,张立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硕果累累。她先看到国内声乐和歌剧教学中现存的一些问题,比如:只重视资料丰富的古典浪漫经典名作名曲,忽视文献匮乏的巴洛克音乐精华;只重视个人独唱能力,忽视多人合作能力;只重视咏叹调式旋律性的演唱,忽视宣叙调式念诵性的对白;只重视意大利、法文、德文作品,忽视英文作品;重视作品知名度和演唱难度、忽视作品音乐性和基本功训练;重视演唱数量和技能技巧、忽视演唱质量和审美体验;重视乐谱表面传达出来的音响,忽视作品内部蕴藏的文化精神内涵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对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的教学制度进行大胆改革,首先以培养一流的歌剧和声乐表演人才为出发点,秉承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确立课堂与舞台紧密衔接的授课模式。在她的带领下,系里先后排练了多部西方巴洛克至古典浪漫时期以及中国代表性歌剧,其中《狄朵和埃涅阿斯》、《塞魅丽》、《女人心》、《伤逝》、《茶花女》、《奥涅金》、《阿依达》等作品的圆满公演,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特别是《狄朵与埃涅阿斯》和《赛魅力》这两部歌剧,虽以意大利风格为主,却各自融英国、法国、德国元素于一身,是真正国际化综合性作品,不仅兼具教学、艺术、审美、文化四方面的价值,还突破了巴洛克歌剧和清唱剧在中国大陆上演率为零的历史,填补了英文古典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长期空白。她奉行机会平等原则,通过在全系海选歌剧角色的方法,尽量给更多学生创造学习和登台的机会,并以演歌剧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乐队、指挥、导演之间的合作,突破传统教学中学生仅与一台钢琴、一位声乐老师的简单交流模式,借助剧中重唱、合唱、舞蹈动作的训练,培养学生在音乐舞台中对体能体态的平衡控制和与他人协调配合等综合表演能力。重视歌剧排演的同时,不忘艺术歌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始终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语言能力、音乐修养,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定性为教学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为在她的倡议下,声歌系于2012年和2014年先后举办了两届全国高等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歌曲比赛(意大利语、德语),这对规范声乐教学、加强学术研讨、推动各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演唱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十几年来,张立萍与声歌系全体教师协同努力,为使学生成为职业演员或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毕业生们也不负众望,先后在俄罗斯柴科夫斯基、美国多明戈、德国新声音、中国音乐金钟奖等中外重量级声乐大赛中获奖;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外歌剧舞台的新生力量;有的则步入教师行业,教书育人。张立萍任职以来,声歌系较好地实现了“为全世界职业院团输送英才,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贡献力量”这一教育目标。

张立萍并不像大多数技艺高超的艺术家那样“独善其身”,除了作为优秀的歌唱家和成功的教育家以外,她还力挑全国政协委员的重任,同时是一位出色的母亲。她的天赋和悟性促使她勤于思考,她能从儿子在中外两种文化环境下所展现出的不同学习效果反思中国的音乐教育,并结合实际工作现状,将自己的心得作为合理建议提交给政协大会。在专业上精益求精,当她利用业余时间练习舞蹈时,又能从舞蹈老师的教态和方法中感悟到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并随即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张立萍是生活和事业的强者与智者,她在艺术和做人上都是纯粹而包容的。回国15年来,她为声乐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做了大量具体而实在的工作,同时保有自己在世界歌剧舞台的重要位置 ;作为一位古典歌剧演员,在尊崇古典音乐的同时,自己率先出演现代音乐剧,并建议普及推广在投入、操作、理解上比歌剧更为简捷的音乐剧形式;大力主张学生登台实践的同时,亲自挂帅并鼓动同事合作出演多部歌剧,希望以此带动整体师资水平,2015年首演于北京音乐厅的罗西尼名剧《拉美莫尔的露其亚》在业内产生的轰动效应,就是观众对她工作给出的最佳回馈。仔细梳理张立萍近年来在国内的演出记录,可以看到与歌剧平分秋色的是她的独唱音乐会。她于2011年在北京举办“张立萍独唱音乐会”;2012年在北京和西安举办“舒伯特之夜”独唱音乐会;2014年在北京举办 “乐语 弦歌 心声—张立萍中国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2015在武汉和天津举办“张立萍中国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其中2011年的音乐会中,有13首中国经典名曲。2015年的音乐会曲目有《杏花天影》、《我住长江头》、《送别》、《绒花》、《橄榄树》等一些古词以及经改编的影视歌曲和流行歌曲。事实上,这些作品出现在音乐会中,着实为声乐学习者和欣赏者提供了良好范本,一方面缓解了中国早期艺术歌曲有谱少声的窘态,另一方面使流行歌曲更具艺术性,同时考虑到听众的需求和歌曲的二度创作,意义深远。为此,当张立萍于2014年以“舒伯特艺术歌曲专辑《夜与梦》”成为首位签约英国DECCA宝丽金·环球唱片公司的华人歌唱家之后,就紧接着推出了《张立萍·思乡·中国艺术歌曲集》。这些都可以看作是2016年3月5日这场关于“爱·梦·希望”的独唱音乐会的序奏,闭上眼睛,那种气贯如虹的声线、精致的高音区泛音弱唱、清晰的吐字和拿捏有度的起伏、声泪俱下的震撼和欢欣鼓舞的跃动之音,就会浮响于耳畔。

张立萍的艺术人生和她的人生艺术仿佛一直被她在音乐会返场作品中所唱的歌词紧紧牵引:“我爱你淙淙的小河,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如果有一叶风帆向你驶来,那就是我,那就是我,那就是我”!她的精神世界里始终充满着对祖国的挚爱、对美好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

孙嘉艺(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歌唱家歌剧院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小歌唱家
失败的音乐会
歌唱家与报晓员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草丛里的歌唱家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