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构建生物高效课堂

2016-11-15 10:10罗玲
中学生物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任务驱动高效课堂

摘 要 以具体的教学案例来阐释“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点,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单个的学习任务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每个具体任务展开,最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 问题引领 任务驱动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高效课堂”这一理念尤为突出。什么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带着这一问题,本校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昌乐二中的“二七一”课堂教学模式等课改先锋的高效课堂构建经验,在常规课堂教学过程中尝试着实践探索,经过反复的修改和提炼,归纳出“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现以“种子的结构”一节为例,谈谈“问题引领——任务驱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1 课堂设计思路

“种子的结构”是苏科版《生物学》教材第七单元第十九章第二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中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植物的生殖之后,为了解植物是如何生长发育而设计安排的。教材通过观察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形态和结构,使学生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有两大类型,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理解种子的胚是一个幼小的植物雏形,是一个没有完全分化的幼小植物体,而种皮和胚乳只是帮助胚完成生长发育的辅助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以问题为基点,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单个的学习任务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围绕每个具体任务展开。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种子的神奇,之后引入种子的结构,通过认识种子的结构以及比较两种不同种子的结构,最后学生构建出种子结构的核心概念。该过程层层递进,最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2 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用温水浸泡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1~2 d;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单和课件。

2.1 创设情景,引出任务——感受种子的神奇

播放“种子萌发并逐渐长成新植物体”的视频,教师设问:一粒小小的种子竟能长成参天大树,它有如此神奇本领的秘密在哪里呢?由此激发学生对种子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学习任务——认识种子的结构。

2.2 精心布置,细化任务——认识种子的结构

教师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来的种子,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种子虽然在形态、大小、颜色上有差别,但它们能萌发成幼苗并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体,这是为什么呢?它们是不是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构呢?

通过展示学生收集来的多种多样的种子,增加学生的成就感;通过观察外形,让学生试图从不同的外观寻找种子的共性,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1) 观察蚕豆种子。

大屏幕投影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 取一粒浸软的蚕豆种子,由外至内先观察它的外形,辨认蚕豆的种脐和种孔。

② 剥掉种皮,从种子隆起的一侧慢慢打开种子,放在培养皿里;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并思考:如何辨认蚕豆的种孔?种皮剥去后剩下的结构叫什么?由此可以推测种皮有什么作用?数数有几片子叶?你能用放大镜辨认胚芽、胚根和胚轴的位置吗?它们将来可以发育成什么?这几个结构总称为什么呢?在种子的剖面滴加碘液,可观察到其剖面颜色发生了变化,由此说明了什么?蚕豆的营养物质是储存在哪儿呢?

③ 强调剥种皮时要轻,打开种子时要慢,而且一定要从种子隆起的一侧打开,否则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会被破坏而无法观察,尽量不要损坏种子的结构。

④ 正确使用解剖刀,注意安全。

请小组代表上台讲解汇报实验结果:

① 大拇指和食指捏紧种子,用力挤压,种脐下方有水流出的部位就是种孔。

② 种皮剥去后剩下的结构叫胚(由此可以推测种皮有保护作用)。

③ 胚由胚根、胚芽、胚轴三部分组成,有两片子叶。

④ 滴加碘液,子叶部位变成蓝紫色,说明子叶富含淀粉,蚕豆种子的营养贮存在子叶里。

(2) 观察玉米种子。

教师投影观察步骤、切割要求及注意安全事项: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由外至内先观察玉米种子的外形,思考玉米种子和蚕豆种子的不同之处,种皮是否容易和果皮分开。将玉米种子放在培养皿里,用解剖刀自顶部短径中间向下沿子粒宽面中央做纵切,将玉米种子剖成两半。先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剖面,辨认胚芽、胚轴、胚根及子叶,然后在剖面上滴一滴稀碘液观察现象。滴加碘液后,辨别变成蓝紫色的部分是什么结构,玉米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哪个部位。

小组代表上台讲解汇报实验的观察结果:玉米的果皮和种皮是紧密结合、不易分开的,即玉米种子实际是玉米果实。玉米的胚由胚根、胚芽、胚轴三部分组成,有一片子叶。滴加碘液,胚乳部位变成蓝紫色,说明玉米种子的营养贮存在胚乳里。

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探究过程,动手能力得到培养。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边观察边发现问题,小组内探讨再结合课本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其对蚕豆种子的认识。学生也明确胚的结构组成及子叶中储存淀粉等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的学习打下基础。

2.3 独立尝试,解决任务——比较不同的种子结构

首先,教师让学生尝试画出所观察到的玉米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简图,并用水彩笔区分出种子的不同结构。教师巡回指导并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结构简图,讲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学生当小老师,做精彩的讲解。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种子结构的认识,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让学生比较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观察结果完成表1。

相同点是都有种皮和胚。不同点是蚕豆有两片子叶,玉米只有一片子叶;蚕豆没有胚乳,而玉米有胚乳;营养物质储存不同,蚕豆储存在子叶里,而玉米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胚乳里。

种子分类:教师拿出两个盒子,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种子进行分类,和蚕豆种子一样有两片子叶的植物叫双子叶植物,和玉米种子一样只有一片子叶的植物叫单子叶植物。将自己小组收集的种子分别放入到两个盒子里。

通过列表比较蚕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差异,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的两大类: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通过自己动手将带来的种子进行分类,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2.4 交流合作,评价任务——构建种子结构的核心概念

教师再次设问:一粒种子长成一株新植物体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今天老师和同学带来的蚕豆种子中有些被虫蛀过了,它们还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吗?在适宜的条件下,用精制大米播种能长出水稻的幼苗吗?为什么?怎么处理剩余的没有损坏的种子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种皮起保护作用。如果仅是种皮被破坏,是可以萌发成植物体的;但如果胚损坏、不完整了,则不能萌发成植物体,例如精制大米的胚被损坏是不能萌发的,它只是种子的胚乳部分。现在正好是蚕豆播种的季节,如果你还有没有用完的蚕豆可以带回家,然后把它播种。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析,认识到胚的重要性,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剩下的种子回去播种,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 “问题引领——任务驱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特点

“问题引领”是指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解决了问题之后又会有新的思考。“任务驱动”是在课堂教学中,以一个个的问题引领任务,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教师首先把教学内容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发现、思考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具体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景,引出任务;精心布置,细化任务;独立尝试,解决任务;交流合作,评价任务。

“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的基础在导,核心在问,关键在动。在课堂上要有值得让学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且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正好需要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这样新知识学习的动机明确,与原有知识的关系清楚,体系完整,融会贯通;新知识学习中的疑难点有有效的破解手段。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过多干预学生,而给他们更多的自主,让他们根据认知规律选择方法来学习,根据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来研究,就会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学习天性就会激发出来,这样的课堂必然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 段志军,易永春,朱云波.谈“感知-探索-说出-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学生物学,2013,(3):13-15.

[2] 罗玲.“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第1课时)”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J].中学生物学.2016,(5):22-24.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任务驱动高效课堂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