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设计

2016-11-15 11:11冯凯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交换律分配律

冯凯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运用定律进行初步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尝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比赛——女生左面三题,男生右面三题。

(11+9) ×5 11 ×5 + 9 ×5

(42+58)×2 42×2 +58×2

(125+25) ×8 125×8 +25×8

女生很快地完成口算,教师宣布:女生——冠军!

男生出现异议后教师引入:等今天学完了“乘法分配律”,右面三题也可以像左面三题那样很快地口算出得数!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口算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时孕伏了乘法分配律,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主动建构创造了条件。

二、进行新课

出示教材第25页植树主题图。

(一)学生尝试提问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上节课我们提出了“挖坑、种树有多少人”“一共浇多少桶水”等问题并加以解决,除了这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问后课件出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明确本课的研究方向,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学生尝试解答

学生交流两种解题思路并列式解答。

板书: (4 +2)×25 4×25 + 2×25

= 6 ×25 = 100 + 50

= 150 (人) = 150 (人)

(三)学生尝试归纳

1.两道算式的结果都表示参加植树活动的总人数,说明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擦去解答过程,板书“=”即(4 +2)×25 = 4×25+2×25

2.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4×25+2×25”可以说成“4、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

3.小练习:用“分别相乘”来说一说上述口算题右边算式所表示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一题多用,既规范了学生的数学语言,又深化了学生的感知活动,为下面归纳运算定律扫清障碍。

4.课件出示:“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列式,教师板书:

(25+18)×8 = 25×8 + 18×8

学生讨论:两种算法的思路是什么?两道算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适时补充例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归纳运算定律奠定坚实的基础。

5.观察板书与屏幕上的口算题,思考:这些等式的左边有什么共同之处?那么右边呢?

教师板书: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把两个数与一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师:这就是第三个乘法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思维的触媒。学生围绕层层递进的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形成清晰、准确的概念,归纳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教师补充讲解

师:数学上一些公式、法则、定理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教师在板书中打出符号“”), 请大家把乘法分配律反过来说一遍。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把两个数与一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设计意图】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可逆性训练,分散难点,降低坡度,强化认知。

(五)学生尝试表示定律

1.为了使乘法分配律表达得更简明、更概括,怎样用字母来表示呢?

板书:( a + b ) × c = a × c + b × c

2.如果把(a + b)看作一个整体,运用乘法交换律等号左边怎么写?右边呢?

板书:c × ( a + b ) = c × a + c × b

3.这个等式同样符合“分别相乘再相加”,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得出:相乘的“一个数”既可以在括号的左边,也可以在括号的右边。

【设计意图】巧用乘法交换律,克服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更加清晰的内化。

(六)学生尝试寻找定律

师: 我们以前还在哪里用到过乘法分配律?

教师预设:

1.求几套服装的总价时,我们常常先求出上衣、裤子的钱数,然后再求出总和,但由于上衣与裤子的数量相同,我们还可以先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再乘以数量,其实等于用到了乘法分配律。

2.求几套桌椅的总价时,我们既可以分别求出桌子的钱数、椅子的钱数再求总价,也可以先求出一套桌椅的钱数再乘套数,这也是用到了乘法分配律。

3.笔算乘法时也用到了乘法分配律。

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1 2

× 1 4

4 8 (10+2) ×4 = 10 ×4 + 2 ×4

1 2 (10+2) ×10 = 10 ×10 + 2 ×10

1 6 8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在哪里用到过乘法分配律,缩短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距离,降低新知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思维的正迁移,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七)学生尝试区别定律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有什么最明显的区别吗?

学生思考、比较、讨论得出:“乘法分配律”表示加法、乘法两种运算之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表示乘法一种运算的规律。

【设计意图】把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完善学生乘法运算定律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新课

1.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适当的数。

(35+28)×2 =——×——+ ——×——

15×(18+42)=——×——+——×——

45×4 + 55×4 = (—— +——)×——

6×75 + 6×25 =——×(——+ ——)

反馈时教师指出前两题属于乘法分配律的正用,后两题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用。

2.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 56×19 + 28

32×(7×3)= 32×7+32×3

64×64+36×64 = (64+36)×64

反馈时教师对于学生从乘法的意义、乘法分配律的意义等方面作出的判断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判断题是教材中的“做一做”,属于变式题。在判断题之前补充了填空题——在横线上填适当的数,属于基本题,夯实基础,形成技能,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与层次性。

3.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5×32

(1)在这道算式后面添上哪部分就可以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了?

(2)在这道算式后面添上哪部分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了?

讲评时可以渗透乘法分配律的推广,即在减法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游戏的设计,紧扣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形成了课堂学习的高潮,体现了练习的思考性与趣味性。

四、总结新课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是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获得的?

2.课后思考:除法中有没有分配律?你能验证一下吗?

【设计意图】课堂结尾提出了新的问题,设置了新的悬念,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了更深的思考。这样就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化为无限的精神力量,使学生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

猜你喜欢
乘法分配律交换律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