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扬帆乘风破浪——记宜昌市“十二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2016-11-16 02:25湖北省宜昌市国资委李作凯
国企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宜昌市宜昌国资

文/湖北省宜昌市国资委 李作凯

国企扬帆乘风破浪
——记宜昌市“十二五”国资国企改革发展

文/湖北省宜昌市国资委 李作凯

“十二五”期间,宜昌市250家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实现利润比“十一五”分别增长3倍和2.7倍。

宜昌市国企改革,一浪高过一浪,国企发展,一步一个台阶。

国企改革,浪助飞舟

五年前,不少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仿佛一叶小舟,在市场竞争中破浪前行,资产规模小,发展实力弱,平均资产负债率76%以上,80%的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短缺。

为实现小舢舨向大巨轮的跨越,宜昌全市国资系统把股份制改造、战略重组和推进做大做强作为重要方略,把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有效途径,有效推进国企改革与发展。宜化集团按照“两转、两立”要求,构筑了集团化管理新模式,不断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优转变,企业管理层级从过去的7级压缩到5级,形成化肥、化工、电力、金融、商贸、矿山开发等13个产业、100多种产品,在中国500强排名位居166位。安琪集团走出国门,继在埃及成功投资办厂之后,2015年又在俄罗斯投资的项目顺利开工,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紧形成,规模效益稳居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领先地位。交运集团于2011年11月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之后,面对高铁开通带来的客运市场冲击,积极转型、主动作为,依托雄厚实力对县(市、区)道路客运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开通了宜都、长阳、兴山等县市城际公交,助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进程。兴发集团抢抓机遇,快速扩张,资产总额达到248亿,2014年度实现销售收入262亿元,利税13.65亿元,2015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第497位。物资集团在加快旅游、物流和再生资源“三大板块”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运行机制,企业管理水平、外部形象大幅提升;峡州酒店管理集团探索国有资本重组民营企业,成功收购天龙湾旅游渡假区等3家旅游、饭店企业,促进企业规模扩张,且营运态势良好。宜港资产公司在完成中港合资对接后,成功转型,正逐步向资本营运方向转变,下属九九金融、九合小贷两家子公司运营情况良好。

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五个一批战略”实施,全市混合所有制企业覆盖面达98%以上。纯国有经济比重从42.7%下降到25%,非国有经济比重由57.3%提高到75%。

项目建设,高额回报

下大本钱,获高收益是“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形成的共识。面对银根紧缩,资金短缺,一批国企业把握有利时机,勒紧腰带上项目,在周期短、见效快的项目上做文章,在中省企业对接合作上下功夫,仅宜昌市属出资企业就完成在建项目300个,共完成项目投资800多亿元,其中,单项投资过亿元的项目有20多个,竣工投产的项目30个,年新增效益近1 亿元。

强化与中省企业对接合作。从2011年起,把强化与中央企业对接合作作为推进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构筑全市经济发展重要支撑的方略,按照把宜昌建成长江中上游和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特大城市、融入“三峡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国家创新试验区的要求,坚持不懈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园区。

在推进与央企对接合作中,重点瞄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等在宜央企和与宜昌电力、电子、化工、市政建设等相关联的华润电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大桥集团、中建三局等中央企业实施对接合作,既发挥了彼此了解、信任的基础优势,又充分发挥了地方企业的基础和存量资产优势。

近几年,坚持一年一度与央企对接联谊活动和一年一次项目洽谈和签约活动,为市属企业与央企合作联姻搭建平台。在合作方式上,由局部地区少数城市转向全国全方位;由单一重项目引进转向引进品牌、资金、技术和人才;由单纯合资转向独资、合资合作等多形式;由依靠区位、资源、政策优势转向创造环境优势;由政府推动转向企业主动寻求合资合作,促进中央企业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与宜昌项目、资源、市场、环境更加紧密地结合。

至目前,宜昌先后与中央企业签订合作协议28项,投资额1639.58亿元,其中,3个项目已竣工投产,14个项目正加紧兴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宜昌,有效推进工业发展提速,市政建设加快,服务业提档升级。

融资平台,流金溢彩

面对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情况,宜昌市委、市政府把搭建投融资平台、实施资本营运作为破解融资难重要途径,先后对宜昌投融资公司进行了二次大的整合调整。

为建立以市场为主体的举债融资机制,剥离融资公司政府融资功能,解决原投融资公司资产规模偏小、融资能力不强等问题作出了积极探索。2013年针对企业发展需求,组建了7家投融资公司,年实现投资融资150多亿元。2014年底又针对形势发展新变化,对原7家投融资公司进行整合,组建宜昌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宜昌国有资本投资控股集团、宜昌高新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宜昌交通旅游产业发展集团。构建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工明确、主业突出、运营规范的国有资本营运体系。并分别瞄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高新产业、交通旅游四个投资方向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实现了原单纯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向投资、融资和以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为主的实体产业转型。据统计,五年中实现投资融资600多亿元。有效推进了市政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

国资监管,探索创新

国务院国资委原副主任黄淑和曾在全国地方国资监管指导监督会上说:“湖北宜昌国资监管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经验值得推广。”的确“十二五”初期宜昌就率先实施“三管统一”,真正建立了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资监管运行机制。并探索建立了“把方向、定规矩、管程序、抓监督”十二字国资监管法。

近年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国资监管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在管方向、管股权、管投资者回报上狠下功夫,出资人与出资企业形成同兴衰、共荣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在监督制约方面,坚持狠抓重大事项监管,防范决策风险,构筑财务监督、审计监督和监事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出资人权益得到有效落实,经营业绩考核的方向标、指挥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未来五年,再上台阶

面对“十三五”,宜昌全市国资系统信心百倍,将紧紧围绕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城市,立足经济强市、产业兴城,大力发展化工、生物、交通运输、物流、旅游、服务等带动作用大、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坚持深化内部整合与扩大对外联合相结合,坚持服务本地发展与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相结合,坚持做强优势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加快企业发展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大力培育国有资本投资营运公司,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力争到2020年,宜昌全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量达到3000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项目建设实现新的突破。“十三五”期间,出资企业项目投资总额将达到500亿元,实施200个重点技改扩建和新建项目,新增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50亿元;企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到2020年,培育1至2家资产和营业收入超千亿、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3至4家资产超500亿元、营业收入超300亿元、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的支柱企业;5家资产和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同时,经营性资产的资本证券化率达到30%以上。

责任编辑/蓝玉才

猜你喜欢
宜昌市宜昌国资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超218万亿元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湖北宜昌卷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沈阳国资国企改革对策建议
务实创新 开拓奉献——湖北宜昌市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助西藏加查两周年扫描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