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二染的涅槃与重生

2016-11-16 02:25综合整理张莎莎
国企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总公司重整印染

综合整理/本刊记者 张莎莎

青岛二染的涅槃与重生

综合整理/本刊记者 张莎莎

青岛第二印染厂,1989年起全面亏损,1997年被列为特困企业,1998年分离改制,1999年停产整顿,2003年二次改制,2012年面临破产危机……体制僵化、负债累累、拖欠工资的企业如何起死回生?——改革!

青岛印染业光彩绚烂的辉煌岁月横亘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大部分印染企业体制僵化导致对市场的疏离,使整个印染行业日趋黯淡,那些曾给青岛增姿添彩的大染坊,再也染不出令人振奋的颜色了。

随后的几十年间,有一家企业值得一写,这就是青岛第二印染厂,相继出现几次危机,经过多次改制变革,最终重获新生。

分离改制 凤凰诞生

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1902年,德国人在青岛建立缫丝厂,1908年周学熙从德国人手中收买德华缫丝厂,改建成青岛华新纱厂染场。新中国成立后,华新纱厂为公私合营企业,1966年正式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78年,印染车间从企业分离出来,单独成立青岛第二印染厂。自1989年起该厂全面亏损,1997年被列为市级“特困企业”,1998年青岛第二印染厂实施分离改制,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青岛第二印染厂实行停产整顿,2003年凤凰印染有限公司实行二次改制,2012年青岛第二印染厂再次面临生存危机,进行破产改制。

20世纪90年代末,青岛第二印染厂负债率高达300%,职工工资发不出来,医药费、劳动保险长期拖欠,企业走到破产边缘。为了让青岛第二印染厂重新“活”起来,作为青岛第二印染厂的主管公司,青岛纺织总公司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对其进行分离改制。

1998年12月,青岛第二印染厂的一部分有效资产被拿了出来,分离出的356万元有效资产,加上青岛纺织总公司注入的170万元,组建成青岛凤凰印染有限公司。其中,青岛第二印染厂占总股本的68%,青岛纺织总公司占32%。组建的凤凰印染公司,吸纳青岛第二印染厂、青岛印染厂和青岛第四印染厂的职工,租赁青岛第二印染厂厂房及部分设备,并负担青岛第二印染厂相当一部分债务以及退休、退养、下岗等不在岗职工的各类费用。

分离改制,使凤凰印染公司的负担骤然减轻,负债率从300%降到了100%多一点。尽管仍然资不抵债,但大量卸掉的债务负担,让凤凰印染公司的职工深受鼓舞,准备借这次改制的机遇,迅速摆脱低迷的困境。然而,印染市场日新月异的印染工艺,日益高超的印染技术让凤凰印染公司感到茫然失措。公司先前开发的蜡印产品,虽然有着不错的市场前景,但因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而缺乏竞争能力。

为此,凤凰印染公司极力揣摩市场规律,调整经营思路,提升技术水平,寻找凿透市场坚冰的利器。2000年凤凰印染公司通过参加各种交流活动,不断拓宽自营出口渠道,扩大自营出口份额,同时注重细分和量化市场,使公司蜡印产品的订货量稳步上升。市场坚冰的融化,离不开公司技术水平的提升。公司技术人员经过艰难探索和反复实践,终于打破了阻碍公司发展的瓶颈,使公司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生产规模得以迅速扩张。

2001年,凤凰印染公司完成印染布总量1602万米,实现销售收入7233万元,销售利润同比增长87%。在困境中诞生的“凤凰”,蹒跚着站稳了脚跟。

二次改制 凤凰腾飞

改制后的凤凰印染公司,虽然实行了公司制,但在体制上没有什么变化,经营层脱胎于“任命制”,经营机制仍带有相当的滞后色彩,这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不尽快清除,前进的步伐将被迫停滞。

管理机制处处掣肘。凤凰印染公司虽然只有1000人左右,却有十几个部门,上百个管理人员,管理机制极其落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互相扯皮,工作效率极低。用人机制苍白无力。激励机制的匮乏,使公司人才大量流失,历年引进的大学毕业生,高峰时曾流失了90%。

无论是落后的管理机制还是用人机制,都源于公司僵化的旧体制。因此,实施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大手术”势在必行。否则,刚刚成长起来的“凤凰”因为体制上的痼疾,不等展翅高飞就可能夭折。而要对旧有体制实施“大手术”,最为关键的切入点,就是触动公司的产权。

其实,青岛纺织总公司早就意识到了“凤凰”成长的障碍所在,并主动找到凤凰印染厂,提出要以自己的大“退”,促成凤凰印染公司的大“进”。在青岛纺织总公司和凤凰印染公司的合力推动下,凤凰印染公司二次改制最终在2003年年初启动。改制后的“凤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成为一个由凤凰印染公司控股、另外一家社会法人股性质的股份公司参股的股份制企业,凤凰印染公司经营层所持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提升到了51%。

二次改制中在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的改革,使凤凰印染公司告别了人才流失的窘态,并且使越来越多的人才自己找上门来。同时,公司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一线员工也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此次改制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公司决策效率的提升,一项重大决策,有了可行性报告以后,马上由董事会进行研究,经论证可行后立即予以实施。

在困境中诞生的“凤凰”,经过多次改制,蹒跚着站稳脚跟。

凤凰印染公司将改制前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各种欠费基本还清,将改制前后的各种潜亏全部填平,在国企改革的澎湃大潮中脱颖而出。

2012年,青岛第二印染厂因欠银行的债务过多,计划申请破产,在青岛市中院的指导下,经过3年多的努力,顺利完成破产重整,再次轻装上阵。

通过二次改制,凤凰印染公司发展势头强劲,销售收入倍增,虽然公司的负债率仍达到80%,然而,在这个80%的背后,是凤凰印染公司将改制前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各种欠费基本还清,将改制前后的各种潜亏全部填平,从这个意义上说,80%是一个有着相当高的“含金量”的负债率,凤凰印染公司是在国企改革的澎湃大潮中脱颖而出。

破产重整“凤凰”新生

2012年,青岛第二印染厂企业又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企业计划申请破产,然而在青岛市中院的指导下,经过3年多的努力,顺利完成破产重整,在职工利益得到完全保障的情况下,处理了2.58亿的不良资产和近5亿元的债务,终于迎来新生。

固定资产面临拍卖

2012年,企业因欠银行的债务过多,银行方面将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各类债务打包拍卖,一家济南的公司以低价购得后,向济南的一家法院申请执行,该法院对青岛第二印染厂的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了评估,准备进行拍卖。

如果企业资产被拍卖,400余名在职职工和1000余名退休职工的权益将无法保障,企业负责人经过协商,决定申请“破产清算”。这样,就可以拖住即将开始的拍卖会,保障职工的基本利益。公司的有关负责人赶到青岛市中院,提出为青岛第二印染厂申请破产清算。看着曾经辉煌的青岛印染行业就这样陨落西山,作为老青岛的中院民二庭法官们感到非常惋惜。青岛市中院对第二印染厂进行研究后发现,青岛第二印染厂投资的凤凰印染如今已经壮大成国内印染行业龙头企业之一,如果投入资金清偿债务,利用凤凰的技术,或许第二印染厂还能盘活。

法院把这个想法跟企业进行了交流,根据青岛第二印染厂的情况,在破产的三种模式——破产清算、破产重整、破产和解中,最终选择了申请破产重整。

“娘家”投资 再救企业

新实施的《破产法》中规定,重整后,债务人获得投资人大量资金的注入,通过债务减免、延期清偿以及债转股等方式解决债务负担,企业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甚至营业的转变、资产的置换均予改善,让企业摆脱困境获得重生。而在这之前,公司负责人并不了解破产重整,之前考虑的破产清算,只是将资产进行清算还清债务,企业彻底死亡。

破产重整计划制定出来后,交至青岛市中院。几天后,青岛中院做出裁定:青岛第二印染厂因严重资不抵债,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一般民事执行程序、破产程序或和解程序,全部中止。这是青岛市首例国有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企业、法院以及负责清算、评估的事务所,在法院的指导下摸索前进。

作为老国有企业,青岛第二印染厂虽然问题众多,但其对自身情况熟悉,具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有能力管好财产和营业事务,在清理财产的同时,还能维系企业的经营,主管部门与战略投资人、债权人也能沟通协调,且它的目标是重整成功,更好地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但选择谁作为战略投资人,是首要问题。

凤凰印染公司极力揣摩市场规律,调整经营思路,提升技术水平,寻找凿透市场坚冰的利器。

作为战略投资人,首先要有一定的资金注入解决当前的债务问题,其次要能够保障二印日后的正常运营,带动企业的发展。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凤凰印染有限公司有足够的实力成为战略投资人,但是考虑到凤凰印染属于混合所有制,在如何接纳国企的土地、房产等资产问题上,受当时的政策制约存在一些问题,而如果这些资产不过户,势必会对今后的凤凰印染产生影响。综合考虑后,凤凰印染拒绝了成为战略投资人这一提议。

随后,又有几家公司先后被提上日程,都因种种原因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人提出,不如让青岛纺织总公司这个“娘家”再加把柴,推动青岛第二印染厂继续发展。青岛纺织总公司,一方面也属国有企业,资产过户时不致于让国有资产流失;另一方面,纺织总公司拥有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为二印给予支持。几经磨合之后,这一方案确定。青岛纺织总公司也由原来替政府管理二印,转换成企业的出资人,成为二印的实际所有者。

战略投资人确定后,破产重整进入实质环节。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企业破产重整中,要优先、100%保障职工债权。成立凤凰印染时,有工作能力的员工都去了凤凰印染;还有400余名在职职工因身体原因,或其他问题,没能进入,留在了青岛第二印染厂;另外还有1000余名退休职工,他们的工资、保险等待遇必须保障。根据重整计划,职工债权为3678万元,而对全部财产进行估价,仅有3519万元,再加上扣减诉讼费用、管理人费用、审计费用、律师费用等,截至重整计划提报之时的共益债务后,青岛第二印染厂仅有3225万元,不足以清偿职工债权。后来经过多次沟通协商,不足部分由重整人补齐,使得职工债权清偿率达到100%。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凤凰印染成立时,青岛第二印染厂有劳动能力的职工都分流到凤凰印染,因病、因伤等原因不能上岗的职工留了下来,现在这400余人仍在职,但都不在岗,工资待遇一点都没有变。

职工问题解决后,排在第二位的问题是其他债权的清偿问题。作为普通债权,此时,济南那家公司的债务包被摆上了清偿的台面,经过多次沟通、磨合,双方债务归还问题一直没谈拢。在重整期限即将到来时,为了避免工作半途而废,青岛市中院于2015年1月决定,为青岛第二印染厂的破产重整程序再延期半年。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与青岛纺织总公司下属的另一家公司债务包一起,两个债务包按30%进行清偿。

青岛第二印染厂经历了重重的艰难嬗变,终于可以轻装上阵,在印染行业里再创辉煌。

重整过后 轻装上阵

30%,对于巨额债务来说,能谈到这个比例,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成绩,也为企业减轻了很大负担。

然而,此时的青岛第二印染厂早已拿不出资金。青岛纺织总公司注入6000多万元的资金,归还了欠缴的税款以及各项债务,让破产重整计划得以顺利完结。至此,青岛第二印染厂彻底甩掉了2.58亿元的不良资产、近5亿元的外部债务,还保住了98亩土地,以及厂房、设备等国有资产。

青岛第二印染厂的破产重整是全市首例,在全省也是首家国企破产重整,具有很典型的意义,在以后此类案件中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分流一名职工,更没有将职工的收入标准降低,也没有引起一起上访事件,圆满地完成了一个企业的历史性转折。

青岛第二印染厂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按照全市的计划,青岛第二印染厂将与相邻的青岛啤酒四厂一起,搬迁至莱西市。经历了重生的艰难嬗变,甩掉了大包袱,青岛第二印染厂现在终于可以轻装上阵,在印染行业里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蓝玉才

猜你喜欢
总公司重整印染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信托公司在破产重整实务中的机会
我国预重整模式的选择
欢迎订阅2022年《印染》
邢台路桥建设总公司
印染书香
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评审信息
共青团中国盐业总公司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重庆工商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
指甲油X水DIY大理石纹印染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