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问题和路径

2016-11-16 15:57王文乐
大经贸 2016年9期
关键词:养老产业问题

王文乐

【摘 要】 发展养老产业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是调整产业结构、刺激内需的重要战略手段。历经20多年的政策推动和发展,我国养老产业依然在较低的水平中呈现,产业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其中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发展策略的原因。发展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必须整合现有的养老资源,富集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实现整体提高。

【关键词】 养老产业 问题 路径

养老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种高级形式。相关数据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 年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3亿,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负担老人比例2020年将为3:1。老人抚养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趋势使我国整合资源发展养老产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也凸显我国养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一、发展养老产业的战略意义

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强大内需的拉动下,第三产业高度繁荣,进而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健康发展。在当前中国外贸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刺激消费,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手段。

(一)发展养老产业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

养老产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综合产业体系,既涵盖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的衣食住行、日常照料,又有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护理服务和医疗服务,还包括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娱乐等多个行业领域,可以在促进生产、拉动消费、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大,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预测,2014 到2050 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 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 万亿元左右,占GDP 的比例将从8%增长到33%。由此可见,养老产业是极具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

(二)发展养老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中国之前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从产业结构来说,工业革命后期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一、二产业的速度,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以美国的产业结构为例,近20 年来,美国的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超过80%。由此可见,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养老服务业作为养老产业的核心,其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且是高级形态的服务业。因此,把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突破点,是非常明智的战略选择。与此同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发展的“减震器”,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社会安定的“稳定器”。在现今特定的历史时期,解决大量的老龄人口的养老等福利问题,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中国社会的平稳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在当今中国,解决了养老问题,就解决了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二、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尽管我国培育并发展养老服务市场已经20 多年,但是养老服务产业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存在诸多问题。近十年来,在经历了由政策推动的规模化实践后,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依然在较低的水平中呈现,产业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

(一)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

目前在国内市场中,养老服务也只都当成普通性的企业额外业务或者是衍生业务来维持生产与经营,而且大部分还依然以小规模的形式来经营与投资,并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模式,也未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整体产业化发展的程度比较低,导致产业市场中占有率比较低,市场的竞争力薄弱。相比较于国外养老服务产业结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的经营与发展结构化相对单一。目前能堪称是养老服务产业的分为两部分,一是与居家养老为一体的家政服务,它们所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项目水平低、范围窄,服务的价格不合理,更加不能提供特殊性、个性化、专业性的服务。二是作为传统养老的养老院机构,它们对老年人只是停留在以衣食住行、医疗为固定模式为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服务照顾的,养老机构不能提供特殊性、个性化、专业性的为老年人服务的项目。

(二)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僵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政府的服务角色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1. 投资体制还不健全。目前看,国家投资多于民间投资,虽然民间资本投入在增加,但都是在利润的驱使下,以短期行为为主,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缺少长效机制调控资金投入。2. 政策体系还不太完善。表现在相关的组织、关系、布局和措施与国家出台的政策不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不透明。3. 管理体制还没理顺。一直以来的养老服务的国家行政管理的惯性,造成目前管理的僵硬与死板。政府的管理角色没完全转变,导致民间投资人的创新管理空间无法释放。4. 法律法规相对政策滞后。比如《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目前还是1996 年颁布的,显然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不同步。

(三)市场运作不佳,供需失衡

首先,缺乏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服务设施不足、服务水平较低。我国的养老服务产业总体来说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服务设施低端,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行业标准以及行业监管机构,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随意提高服务档次,抬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 阻碍了养老服务产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其次,供需不对称,矛盾无法及时解决。养老服务产业投入成本大、回收周期长,行业风险高,而随着物价水平、工人工资的不断上涨,企业短时间内收益不显著甚至入不敷出,导致很多企业望而却步,这直接影响养老服务产业的总体投资规模和投入力度,而社会养老需求却在日益增长,导致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四)行业服务水平不高,服务理念欠缺

一是养老服务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低、队伍老化严重。因为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普遍比较低,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所以人员流动大,从业的人员也没经过专业培训,少数人还有歧视老人、歧视养老服务的观念,给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服务态度差。一方面,产业服务人员多是下岗人员和外来人员,他们只能凭经验做一些简单的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对老年人身体护理、心理疏导、精神关爱无法到位。另一方面,作为服务人员的提供者,有的企业不仅没有对服务人员进行高质高效的专业培训,而且缺乏对员工的严格管理和监控,甚至还放任员工不符合服务规定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产业的服务质量。

(五)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老龄产业市场需求规模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现象,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领先于全国各地,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市场消费需求释放不足,导致难以支撑产业发展基础。首先是省际之间存在不平衡。经济欠发达省份建设任务重,投入相对不足,养老服务业发展跟不上形势。省与省之间,即便人口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进入老龄化时间相同,老年人人口所占比例相近,但是养老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其次是省内存在不平衡。以湖南省为例,养老服务业总体而言,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发展要好,西部区域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程度与当地老龄化程度不匹配的矛盾日益凸显。

(六)传统家庭观念和思想不利于产业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四世同堂、享天伦之乐思想根深蒂固,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孝悌,赡养父母是子女的责任。即使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忙,但在传统和家庭道德约束下,子女一般不愿把父母送到养老院,老人自己也相对抵触敬老院养老。传统观念和长期形成的“福利化养老”认识误区影响了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三、发展养老产业的对策

发展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一要借鉴成熟市场的老龄产业发展经验,二要整合我国尚不规范的养老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和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作用,发挥社会在针对性和专业化建设与服务方面的作用,发挥家庭在提供物质与精神资源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个人在孝文化与价值观履行方面的作用。

(一)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经验

瑞典、日本、美国、法国等几个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在发展养老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际上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这些国家人口老龄化对策的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

1. “开源节流”的人口政策、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制度。主要老龄化国家从人口和劳动力的出、入端来应对老龄化及由老龄化带来的少子化、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支付压力等问题。在养老金保障体系方面,主要老龄化国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的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金保障体系,拓宽了养老资金的来源、缓解了国家支付巨额养老金的压力,也使得现有的养老金保障制度更具生命力。

2. “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主要老龄化国家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时,坚持以“平等、共享,自助、互助”为原则,注重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尊重老年人的生存尊严、为每位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重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在养老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保障全民基本生活需要。由此建立起了“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

3.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企合力,多方应对。主要老龄化国家意识到单纯依靠政府养老的压力和不足,采取了“政企合力,多方参与”的策略来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不管在发展老龄产业,建立社会服务网络、推行居家服务的养老模式,还是在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政府在积极发挥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引入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力量,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投入模式,从而保证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各项制度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我国养老产业的路径

养老资源是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构建的一种公共和私人的混合资源。要加快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发展的进程,就必须整合现欠规范、碎片化的养老资源,齐聚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在养老产业链条的力量。

1、发挥政府在宏观引导与保障基本生活条件方面的作用。

一是创建新机制。在发展布局上完成从养老服务事业向养老产业方向转变;在保障对象上完成从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向为全社会老年人转变;在机构养老方面完成从非营利性向营利与非营利相结合的养老机构转变;在提供服务上完成从政府提供服务向政府购买服务的转变;在工作推动方面完成从培育发展向建设管理转变。二是完善新模式。在现行试点的基础上,由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基金平台,按市场化方式运作,探索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养老、“市、街道、社区”的“三级”居家养老、生态养老、医养结合、公建民营、房地产与技术作价入股等模式发展养老服务业。三是培育新队伍。引导和整合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培养老年服务管理、营养调配、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心理咨询等专业人才。四是开发新市场。建立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产业链市场。政府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项目委托、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形式,规划引导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化的养老产业集群。

2、发挥社会在针对性和专业化建设与服务方面的作用

一是整合社会资源进入养老产业。全面开放养老市场,整合市场资源配置,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产业,逐步让民间资本成为发展我国养老产业的主力。二是土地与金融等政策支持社会养老。完善投融资政策,设立养老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扶持养老服务企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老年人住房抵押养老保险。完善用房用地政策,在新建小区或改造旧小区新建养老服务设施,政府出资购买一部分交社区使用,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入养老设施建设予以费用减免优惠。

3、发挥家庭在提供物质与精神资源方面的作用

一是家庭与社会融合提升老人养老品质。中国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随着居家养老进入智能化居住区规划后,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满足老人的个性与心理需求,家庭养老与社会机构养老相结合,老人既感受家的温暖,又得到专业照护,在满足空巢、高龄、失能老人需求的同时,又使我国家庭养老资源得以强化,全面提升老人的养老质量。二是居家养老是中国特色的主流养老模式。我国目前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鼓励并支持服务机构、组织、个人为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借、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国家政策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以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兴办运营养老、日间照料、文化体育活动等老年服务设施,吸引更多的社会机构与个人投身养老服务事业。

【参考文献】

[1] 刘月《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科教文汇,2015.7.

[2] 毛娟娟《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大众科学,2016.2.

[3] 王岱等《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13.3.

[4] 张勋《新常态下的养老产业发展路径》江汉论坛,2015.6.

[5] 高宝华等《对整合资源发展我国养老产业的路径思考》金融经济,2015.7.

[6] 刘铮等《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分析比较》,社会学研究,2005.5.

[7] 查建华《中日两国老龄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养老产业问题
候鸟式养老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关于咸阳市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的思考与建议
“产教融合”视角下我国养老产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研究
中日两国养老产业政策的比较与对我国的启示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养老产业盈利模式探讨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