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普九时代”下农村公办学校学生流失现象加剧的探究

2016-11-16 17:01何媛媛张文
大经贸 2016年9期

何媛媛+张文

【摘 要】 随着免费、补贴及强制义务教育政策的推行,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全面实现免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由此进入了新的时代——“后普九时代”。但许多农村公办学校出现学生大量流失的情况。本研究农村公办学校为研究观测点,通过实地调查,以参与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明确学生流失现状及流向。建立学生流失“推-拉模型”[1],分别从内部推力和外部拉力两个角度进行探究,把握农村公办学校学生流失加剧的原因,并提出科学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后普九时代 农村公办中小学 学生流失现象 二元体制

一、引言

我国自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以来,就不断加强和发展农村公办义务教育,主张教育预算成本倾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促进学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等。这些举措使得九年义务教育迅速走向普及,到2006年,我国“两基”全体人口覆盖率达到95%以上[2],义务教育在农村全面实行,个人可以不受家庭的经济状况与社会地位的影响接受教育。“后普九时代”的到来,为农村学生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义务教育全方位、全面化的实现,提高整体学校教学能力、实现学生素质整体提高等化成为首要任务。农村公立中小学校由于各种推拉力的影响也就此处于逆境,接受农村公立义务教育的学生流失加剧。本文将对“后普九时代”下农村公办学校学生流失现象加剧的原因和应对之策进行科学的探究。

二、“后普九时代”下农村公立中小学学生现状

(一)农村公办学校的发展状况

1.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缺乏。伴随着素质的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村硬件设施的建设远远慢于素质教育需求的总体水平,当前农村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仪器、各类书籍材料等,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平坦的操场,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各样的多媒体教室空置着。使老师的教学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农村学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慢、水平低, 生活质量较差, 农村学校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所以, 许多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去教书,农村学校的教职工年龄总体在40—60岁,教龄长,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很难改变;音体美等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通常是一个教师跨好几个专业代课,亦或者利用音体美课程时间上其他课程,这制约了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差距比较大。横向比较同一级单位的省市县学校发展状况,基本上呈现东强西弱;纵向比较同一省市,不同级别单位的学校,基本上呈现城强乡弱的趋势[3]。即东部地区的农村学校, 其在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上要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学校; 城镇学校优于乡村学校。

(二)农村公立中小学学生基本状况

1.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至2012年农村小学在校学生数量从7689.15万减少至3652.49万,减少了约52.5%[4],有些农村学校甚至出现“空巢”现象,例如河北的韩家楼一贯制学校只有14名初中生,17名教师跟着[5]。

2.学生男女比例不均衡。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零收费,农村地区的女学生逐渐多了起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学校基本呈现“男少女多”或者没有男生的趋势。

3.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伴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农村学生的素质横向比较有所提高,但同比与城镇地区的学生无论是文化素质或者身体素质则有明显差距。

三、建立“推-拉模型”探究农村公办学校学生流失现象

(一)农村公办学校学生流失学生流失的现状

从流向上看,农村公办中小学学生流失的主要方向是城市各类学校,尤其是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辍学、学龄儿童人数减少、城市就读和农村民办学校就读都是其中的表现形式[6]。

(二)农村公办中小学学生流失加剧的推-拉模型

(三)农村公立中小学学生流失加剧的原因分析

1.外部拉力

(1)劳务经济的发展。劳务经济是指农村劳动力利用体力和智力以及有限资金在家庭以外就业或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农村劳动力为进城打工和经商。伴随着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家庭收入的提高,农村家长们选择将孩子带到城镇学校就读,一方面培养亲情,一方面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2)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7]。即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二元结构使城乡教育的条件形成强烈反差。主要体现在教学投资的城乡差异、教师配备的城乡差异、学校硬件设施的城乡差异、学校分布的城乡差异等方面。这些差异导致教育公平杠杆倒向城市,农村公立教育下学生流失加剧;

(3)私立教育的兴起。截止至201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08万所,比上年增加1.26万所;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7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0.94万人。农村适龄学生大多同爷爷、奶奶生活,“爷孙制”的隔代教育中因为长辈的宠溺学生会疏于管教,在外务工的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放在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这就导致条件有限的公办中小学生源流失;

(4)“读书无用论”回潮。如今,高等教育成本不断增加,但大学生就业前景并不好,就业压力大。另外农村地区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读书无用论”有所回潮。许多适龄学生进入社会, 成为市场上的劳动力。农村公办学校出现了低入学率、高辍学率现象。

2.内部推力

(1)学校管理方式落后。农村中小学存在较为落后的教育管理方式,重服从轻交流,重形式轻内容。农村公办学校保持传统的“夫子”教育形式,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在乎内容的灌输,不重视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单纯强调对教学内容的灌输,淡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2)学校的决策体制的弊端。农村公办学校采取校长负责制,又称“一长制”[8],即学校的工作由校长一人全面负责。在教育积极性并不高的农村,校长负责制更多的导致决策的专断和不科学化,不利于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影响入学率。

(3)教师教学资源流失。因农村经济条件较差, 生存与生活环境都不好,工资待遇较低。大多数中青年教师会选择到城市或者民办学校就职,提高工资水平和自身教学质量。现阶段我区农村公办学校教师年龄在40-60岁左右,有部分教师为退休返聘教师。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以“传授—接受”为主,缺乏课堂互动,制约农村公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4)学校经费不足,软硬件设施不全。农村学校的经费主要靠从财政渠道获得,农村公办学校缺乏必备的教学设备和多样化的教学体验。许多农村落后地区教学点因为经费不足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许多学校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营。

四、缓解农村公办学校学生流失现象的应对之策

(一)推广和完善“县管校聘”模式[9]。

“县管校聘”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并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的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将不会再有一辈子都在某学校工作的情况。大范围的均衡了地区内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保证了学校上层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加大普法宣传, 强化执法地位。

农村地区定期开展义务教育普法宣传活动, 地方政府应和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查更新当地适龄学生入学状况,开学前 向当地所有的适龄学生家庭发放入学通知书, 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学生按时入学, 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切断农村适龄学生辍学这一流向导致学生流失的情况;

(三)建立学生对学校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

学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是学生,要想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要懂得聆听和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方式管理理念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创新性质的学生评价机制,保证学生意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学生为视角反观农村学校教育管理存在的不足,做学生满意的教学;

(四)逐步调整、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发放机制。

一是建立教师工资由中央、省、地、县多级政府分担的机制, 确保农村教师的工资按时足额定时发放,减轻地方负担,保证教师权益[10]。二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定对农村公办学校教师进行适当补贴,提高工资待遇;

(五)推行农村公办学校寄宿制管理。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学生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农村寄宿生群体规模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推行农村公办学校寄宿制管理办法,学习民办学校的教学生活优秀的管理办法,创新农村公办学校管理新模式,在解决外出打工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可以增加学校食宿收入用于优化校园环境和教学质量。

(六)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一方面, 改善办学硬件条件。完善校内建筑必备的设施,如教学楼、实验功能室、职工宿舍楼等;新增必备的教学器材、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另一方面, 改善办学软件条件。集中在提高教师老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专项教学,各项各科老师配备齐全,确保不出现一个老师教授多门课程的情况;加强教职工岗位培训,开展定期的公开课教学;开办校园少年宫,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许恒周.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乡城迁移与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推拉理论的实证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07(08): 103-104.

[2] 焦新. 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超过95%[N]. 中国教育报, 2006.03.16(001).

[3] 王译研. 实现城乡间义务教育公平的路径分析[J]. 实现城乡间义务教育公平的路径分析, 2014, 26(19): 56-57.

[4] 戚静. 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现象研究[D].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 2012. 173-178.

[5] 欧阳志. 为农村学校“空巢”把脉[N]. 中国教师报, 2014.09.24(016).

[6] 王志录.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素质教育, 2014, 6(155): 16-18.

[7] 吕雪. 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14. 108-113.

[8] 王帅. 农村义务教育普及中的学校布局调整研究[D].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 2016. 147-152.

[9] 郭少华.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出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3): 4009-4010.

[10] 丁冬,郑风田.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还是减少教育投入?——基于1996—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 经济学(季刊). 2015(02).

作者简介:张文(1995--),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2014级在读本科生,经济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