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麦的地方就有我的“双割刀”

2016-11-17 07:30
农业知识 2016年37期
关键词:折弯机塞车麦茬

有小麦的地方就有我的“双割刀”

山东省高青县青城镇香姚村姚承峰的家,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院墙挂着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只有姚承峰才看得懂的公式、数字、符号。四四方方的院落被各种机器、铁具占得满满当当。

今年46岁的姚承峰身着一身灰色工作服,跟工人在一起操作忙碌,全然看不出他是这家“小院工厂”的厂长。

2004年麦收,姚承峰买了一台收割机参加小麦跨区作业。一天下午,夫妻俩在附近的田家村割麦,雇主要求把麦茬割得低一点。姚承峰把割刀放低后,一垄麦子没割完,车就被麦瓤塞住了。麦收时节对机手来说,分分秒秒都是钱,这一塞车就耽搁了3天时间。

麦收很快结束了,但塞车的经历却让姚承峰陷入深思,从小喜欢捣鼓机械的他计划着制作一种收割机器,让收割机自带的割刀收割麦头,再安装一套割刀收割麦秆,这样一来,既方便播种玉米,又能使割下的麦秆均匀地铺在地上,实现秸秆还田。他给这种机械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双割刀”。本以为就是个简单机械,一年半载能搞定,但他没想到,研制一把“双割刀”用了他8年时间。

一开始,姚承峰热情极高,买件儿、改装、焊接,忙活了半年,“双割刀”终于成型了。2005年5月20日,姚承峰带着他研制出来的第一把“双割刀”,来到村北的一片芦苇地里试刀,可收割机没走几步就罢工了。姚承峰回到家继续改进,一次一次地试验,直到把村北十几亩的芦苇地割没了也没能成功。姚承峰索性将那块芦苇地承包下来,当成自己的“实验田”。

2006年麦收,姚承峰的“双割刀”正式下地了。刚开始,机器运转顺利,但没过几个小时又不转了。这昙花一现般的成功让姚承峰有些失落,但他看到了“双割刀”的潜力和市场,咬一咬牙,试验继续做。2006年的麦收就这样又错过了。

活动槽、滑轨、轴承……各种零部件在姚承峰手中不知换了多少次。2009年之前,剪板、折弯这样的工序姚承峰都要去桓台县加工,一切一折5元钱,一把“双割刀”需要折50个弯,仅这一套工序就得花200元钱。价格贵不说,代加工的尺寸也达不到使用标准。于是,姚承峰决定仿做一台。他买铁买件儿,经过半年研究,一台自制折弯机制成了。那时候买一台新的折弯机需要10万元左右,而自己研制却只花了1.5万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姚承峰的“双割刀”终于可以完整作业,虽然还不是那么完美,但割一季麦子不成问题。一般来讲,用普通割刀,割6670平方米麦子需要1.5小时,配置上“双割刀”后,能使效率提高1/3,只需1个小时。这一年,他的“双割刀”卖出了100多台。

2008年,姚承峰为自己的劳动成果申请了专利,2011年成功注册了商标。随着“双割刀”被越来越多人熟知运用,市场上的山寨货也越来越多。但老姚说,再多的模仿他也不怕,样子能模仿,倾注他心血的核心技术,却是别人模仿不来的。

如今,姚承峰已完全解决了“双割刀”上的所有技术难题,既减轻了机车各部位的负荷,又提高了行驶速度,增加了收割效益。同时,由于安装了可调式滑行器,麦茬高低可自由调节,收割后的麦秆均匀撒于地面,有益于播种。

“凡有小麦的地方,就有我的‘双割刀’。”姚承峰自信地说。

(李锋 贾擎擎)

猜你喜欢
折弯机塞车麦茬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麦茬地
国内外折弯机技术的发展进程
麦地
为塞车道歉
折弯机四点复合滚动导轨系统设计与研究
大地苍茫
三极管引脚折弯机双凸轮机构的分析与仿真
折弯机油缸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系统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