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游趋势

2016-11-17 01:49
纺织机械 2016年10期
关键词:纺机丝绸智能化

下游趋势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 叶戬春:深化产需对接 迈向智能化

叶戬春

今年,棉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大型优势企业保持了利润的增长,企业对于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的需求较大。

从企业自身发展条件来考虑,对于中小型棉纺企业来说,如何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是今后发展的重点方向。因此,棉纺企业与纺机企业的产需对接尤为重要。

随着市场发展趋缓,棉纺企业对更具针对性、更加多元化、差异化设备的需求增大,产需对接提升到了新高度。

从产品结构转型来看,企业不会再走以前的规模化发展道路,色纺纱线、花式纱线等差别化产品,是今后企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例如,青岛纺联、南通双弘等企业通过差别化纤维、结构纱线等小批量、多品种的产品,使利润一直保持在很好的水平。对于设备企业来说,主要通过技术改造、机理研究等帮助棉纺企业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呈现出耳目一新的风格,提升产品附加值。

如今,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重视度越来越高,这与设备改造有很大关系,也是企业今后改造中的“必改之处”。我们在《中国棉纺织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行业的科技发展方向,即向生产的自动化、连续化、信息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这“五化”是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与目标,我们要由信息化到自动化再到数字化,一步一步的走,最终完全实现智能化。

关于本次纺机展,我们的关注点在于新技术、新产品、新趋势。棉纺企业参观展会,一是寻求适合自身的设备,二是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信息、技术形势,对今后自身的产品发展及转型升级进行定位。

华孚色纺: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纺纱系统

华孚色纺是全球最大的色纺纱线企业之一,为保障产品品质,华孚以高档设备为主,主要由国内外一流的纺机厂生产制造。此外,还有适用自身产品、进行个性化定制的专利设备。

色纺生产有其特点:前道侧重对混合自动化的要求,各生产线自动连接,减少重复劳动;中间需求小型化、自动化、连续化的设备;后道侧重包装的自动化,减少包装的人为差错。

为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华孚一直致力于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纺纱系统:梳棉机、并条机、粗纱机、细纱机实现了数字化调节、免换齿轮,并条机实现自调匀整,粗纱机实现多电机驱动;各工序单机之间连续化水平逐年提高;通过E系统掌握车间四百多台设备的实际生产情况,通过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各工序的温湿度,通过质量监控系统掌握在线质量检测,通过智能照明系统实现车间中夜班黑灯无人操作等。各工厂间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了订单准时交付率、协同工作效率和成本核算准确率。

华孚色纺不断加大投入,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战略的落地,结合色纺的实际,从清花至自络、成包各工序进行全面规划,减少万锭用工,不断推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与布局。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 刘家强 :聚焦适应原料多元化装备

刘家强

目前,毛纺行业面临着企业用工难,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环保要求严格,市场疲软等多重压力。

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毛纺织行业首要任务是提升自主创新水平,要以产品创新为主题,深入两化融合、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加快绿色生产体系建设等,加快毛纺工业技术装备水平的进步。这样的行业发展状况,对作为毛纺技术提升的重要物质载体——毛纺设备提出了更好要求:技术水平更高,要能适应小批量,品种变化大的状况。

近几年,毛纺设备的技术进步水平与化纤设备、棉纺设备有较大的差距,先进的单机设备来自到意大利、法国、日本、德国等,但没有成套装备供应商,国产的毛纺设备品种越来越齐全,单机技术水平也在提升,也有一些企业在深入研究毛纺技术工艺装备的成套供应。在连续化、自动化方面,由于纤维的差异化大、产品批量小,那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设备不适应毛纺业的切实需求,亟待开发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工艺调整便捷的连续化、自动化成套装备。在信息化方面,国内毛纺企业的在用设备的使用时间都较长,这些设备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已经与目前的产品技术相差了几代,虽然不少进口设备的机械性能依然较好,但仍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这些则需要纺织机械制造商的帮助。此外,也需要加大研究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成套毛纺生产系统。

目前,毛纺织行业企业关注的焦点是能够积极适应原料多元化的设备,可以加快现有设备技术改造的两化融合技术,此外,还期待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生产的技术和设备,以及智能化的检测仪器等,为“十三五”毛纺工业的提升提供解决方案。

对于此次展会,希望参展企业能够带来更多的新技术,对未来的毛纺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推动作用。

南山纺织:节能环保受关注

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是南山集团所属骨干企业,是一家集纺织生产与服装制造为一体的大型公司,产业链涵盖了从羊毛供应、精梳毛条加工到纺、织、染、整的精纺体系;面料到高级成衣的完整产品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的服装体系。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友谊介绍,南山纺织今年市场销售情况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总体上来看,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出口形势有所好转。今年主推产品为,毛精纺呢绒产品其中高支毛丝花呢、高支纯毛哔叽、毛绒丝混纺花呢等。

据介绍,南山纺织目前在用的设备主要是进口装备,包括第斯、青泽、赐来福、苏拉、多尼尔等厂商的产品。在孙友谊看来,如今毛精纺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尤其织造和后整理设备,基本上没有自动化生产设备。大部分现有设备的自动升级改造工作迫切,尤其是生产设备与企业ERP等信息化系统的接口及联网,需要原设备厂家提供相应的升级改造方案和技术支持。

迫于节能、环保等压力,孙友谊表示,南山纺织目前希望寻找到既节能环保,自动化程度又比较高的毛精纺设备及后整理生产设备。

今年的纺机展,孙友谊也会到场参观,将重点关注自动化程度高的毛精纺纱线生产设备及适应精纺企业生产的物流运输存储设备。同时,他期待此行能够找到适应于毛精纺、可与企业ERP等系统连接的纺纱、织造及后整理设备。

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 董春兴:智能设备需求最大

2015年之前,麻纺行业整体经济效益攀升,尤其是亚麻行业发展较快。但进入2016年以来,受市场环境影响,企业订单减少,行业经济效益出现较大下滑,整体发展趋缓。

目前麻纺行业最大的设备制造商是金鹰集团,主要以生产亚麻设备为主,同时还生产苎麻及黄麻设备,设备水平基本代表了国际较高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在亚麻设备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整体上来看,麻纺设备基本上是在局部工序及传动方式上的改造,传统麻纺行业的纺纱方式并没有出现太大变化。

由于行业整体规模较小,一些设备制造企业对麻纺设备开发兴趣不高,研发力度不够。因此除亚麻设备外,苎麻行业设备依然较为陈旧。苎麻企业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基本上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设备改造,没有定型的成套设备供企业使用。

针对麻纺行业流程长、工序多、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特点,企业目前对麻纺设备的最大需求是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的设备,以达到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的目的。

《中国麻纺织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抓市场、调结构、促升级”的战略思想,把市场的开发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希望通过市场进一步开发,扩大市场规模以及影响力,使更多的人加入到“麻”的行列之中。只有把市场做大,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大这个行业之中。

目前化纤、棉纺、染整等行业的设备开发已经非常完善,市场已接近饱和,而麻纺行业还有很多待开发的领域,有更多的机会等待大家。我们希望联合国内有实力的纺机企业、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开发,为麻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先进的专用设备。

新申亚麻:麻纺设备需提高自动化水平

新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康说:“每次纺机展,我们都会到现场参观,寻找对企业发展有推动力的产品。本次纺机展,我们主要看看是否有针对高端家具家纺面料生产所用的宽幅及厚重织物设备。”

新申集团亚麻产品的科技化及时尚化转变,与麻纺设备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据李海康介绍,目前,企业的纺纱设备主要来自浙江金鹰和哈尔滨金德,自动络筒机是德国赐来福的设备。

近几年,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提升产品品质,新申亚麻与一些纺机企业合作进行了部分设备的自动化改造,目前在亚麻纺织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

为了持续保持并不断提升自身优势,新申亚麻对于麻纺设备有着新的要求,李海康强调:“我认为设备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自动化程度,以适应麻纺行业的发展需求。”

李海康表示,亚麻纺纱行业是近二十年才逐步在国内形成规模的,2000年前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后期部分设备通过引进、吸收进口设备技术逐步实现了国产化,但自动络筒机等关键设备在国内市场仍是空白。由于行业规模小、专业性强,国内没有大型纺机企业涉及此行业,所以设备研发进程缓慢,自动化程度较低。

如今,麻纺行业各工序连贯性较差,劳动用工较多,虽然近几年有部分设备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每万锭纺纱目前用工几乎是先进棉纺企业的十倍以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纺机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借鉴其他先进的纺织设备的经验,提升麻纺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推动麻纺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董春兴

中国丝绸协会会长 杨永元:丝绸业装备升级任重道远

杨永元

2016年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继续保持温和调整趋势,生产基本稳定,工业经济增速回升,丝绸新品不断涌现,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丝绸外贸出口依然不乐观,行业经济下行的压力和风险仍然存在。

在此同时,丝绸设备依然有待提升。目前国内桑蚕缫丝生产企业基本普及自动缫丝机,柞蚕缫丝企业仍采用传统立缫设备;80%以上的丝绸织造企业采用剑杆织机,20%左右的企业仍使用传统有梭织机。近年来,减少用工已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但由于全球仅有国内4家纺机企业生产自动缫丝机,且智能化、信息化程度不高,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数码印花相关技术装备在丝绸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有三大优势。一是数码印花无需制版,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高精度数码印花工艺能打印更多颜色,坯布、染化料消耗易控制,有利于节能减排;三是迎合了“小批量、多品种、短交期”的市场需要。但据企业反映,丝绸专用墨水成本高、部分染料色牢度不达标、设备转速需提高等薄弱环节仍需改进。我们认为,如何通过技术设备改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丝绸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缫丝装备及技术的联合攻关,以“机器换人”来化解行业用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根本性问题。

即将发布的《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特别指出:到2020年,数字化智能自动缫丝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新增真丝绸织造设备中无梭织机比重达到95%以上,数字化丝绸印染工艺、服装定制设计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优势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

此次纺机展,我们既关注国内外纺机技术的最新动态,更关注适用于丝绸行业相关产业链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特别是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设备。

万事利:智能生产控制是最大需求

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万事利丝绸被运用在了各个方面,丝绸元素进行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呈现,向世界来宾彰显了丝绸之府的魅力。

为实现丝绸产品的精致化、高端化生产,万事利在机械设备的选择上格外严谨。例如,其数码印花生产设备有宏华数码印花公司生产的数码印花机及其配套设备,意大利美加尼超高速数码印花设备,意大利MCS水洗设备,意大利白卡拉尼公司的AIRO整理机等。

其负责人介绍,2008年,万事利引进了宏华数码的第一代数码印花设备,如今,其已经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数码印花基地,数码印花年产能可达到500万米以上,也顺应了如今的时尚化趋势。

近年来,万事利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丝绸文化,于是将传统丝绸与文化创意、高科技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传统丝绸产业+文化创意+高科技=丝绸新兴产业”的特色转型升级之路。这也对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该负责人表示,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产设备首先要满足的是工厂物联网及集中控制生产的需求。智能化生产必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丝绸这种以小批量、多品种著称的高档面料,生产设备必须能快速实现个性化定制,才能满足精致化和时尚化的市场需求。

如今,企业最大的设备需求是智能化控制生产。据了解,同行业介绍、展会、客户及供应商推荐等方式,都是万事利采购设备的重要途径。因此,其也希望本次纺机展能展示出适合高档丝绸产品的机械设备,提升生产效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 端小平:绿色制造是未来趋势

端小平

目前,我国的化纤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达到70%,随着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化纤产品的差别化率已经达到了58%,且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常规产品质量得到提升,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实现规模化生产,壳聚糖、莱赛尔等生物基纤维初步实现产业化,一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在化纤厂家得到推广应用。

就当前化纤行业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来看,依靠常规化纤产品,盈利能力普遍很低,以往的常规标准型成套设备已不能满足化纤企业的发展需求及升级换代要求,从行业当前的装备技术需求情况来看,功能化、差异化、智能化、高品质化的化纤设备已经成为化纤企业的首选。

“十三五”期间,化纤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五项关键共性技术、关键设备国产化并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行业软实力;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纤维新材料、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及品牌与质量提升仍将是行业的关注点。

就化纤设备发展而言,除了要注重生产装备的大容量、柔性化、精细化、低能耗及绿色生产外,还要发展高性能纤维装备、生物基纤维装备等新型纤维材料生产装备、功能性纤维装备,向控制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发展。专业化、柔性化、工程化、服务化和培养优质客户将是新时期设备制造商的特点。

今年10月的纺机展,希望更多的设备制造厂家能够展示新理念、新设备、新技术,有更多自动化程度更高、性能更稳定、更节能减排的装备制造、服务化的国产设备出现在展台。

立峰纺织:选择节能环保设备

福建省长乐市立峰纺织有限公司的纺织业务涵盖了聚酯纤维生产、纺纱、织布、印染等多个环节,拥有两条聚酯纤维生产线、40万纱锭、1000余台织机、12条印染生产线。

目前,立峰纺织的2条聚酯纤维生产线正在满负荷生产,除了满足立峰本身的纺纱、织布、印染的后道生产外,对外销售业绩也相当不错。据立峰纺织总经理潘勇介绍,差异化的产品定位是他们赢得市场先机的诀窍。其中,“绿色环保”是立峰产品重要卖点。“这不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环保性,也在于生产过程的低碳。”潘勇介绍说,由于实现了短纤生产环节的熔体染色技术,纺织品进入了无染化时代,不仅有效降低了综合能耗,而且从源头彻底解决了纺织品后续印染过程的污染问题,产品的色牢度高于任何高温高压染色,为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做出了贡献。

尝到了“绿色”产品带来的甜头,立峰纺织在选择设备的过程中更加看重节能环保。据透露,立峰纺织新上4条聚酯短纤维生产线的项目已经启动,刚好借助此次纺机展,仔细对相关设备进行考察、选择。当然,上新设备,除了节能环保,立峰也会对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安全性、稳定性、个性化、售后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

潘勇认为,用户与纺机企业的合作很关键,双方多沟通、磨合才能使设备性能逐渐优化完善,效用发挥到最佳。他希望在今年的纺机展上,能够发现适用的设备及值得深入合作的设备供应商。

猜你喜欢
纺机丝绸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王台“智”造纺机供应链座谈会在沪召开
全球纺机前沿技术集结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丝绸情调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