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占中”和旺角骚乱 件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导致学生体性事件的处理对策

2016-11-18 11:56林高涵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29期
关键词:群体性香港大学生

◎林高涵

从香港“占中”和旺角骚乱 件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导致学生体性事件的处理对策

◎林高涵

日前,香港地区发生的“占中”活动和旺角骚乱事件,其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造成社会动荡和经济损失,引发各类冲突,给香港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类事件参与者当中有部分是香港当地青年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此类事件复杂性,其发生的背景主要是西方国家在全球以“街头政治”和“颜色革命”手段进行的民主输入和和平演变。此类意识形态的渗透已然成为诱发当前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占中”是指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过的“占领中环”活动,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和平占中”或“占中”。“占中”于2013 年3 月27 日发起至2014 年9 月28 日正式启动。“占中”发起者的口号和纲领政治色彩非常鲜明,其矛头直指中央政府在2014 年6 月发表的《“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和8 月31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2017 年香港普选的决定。然而,一群充满政治狂热的学生却声明要通过街头政治为香港争取更大的民主空间。

在2016年2月8日晚,位于香港九龙区旺角山东街和砵兰街交界地带,一些小贩涉嫌非法经营,与到场执法的特区政府食环署职员发生冲突。大批所谓“本土派”人士到现场滋事,并冲击在现场调停的警员,进而爆发严重冲突,有人暴力袭击警员进而演变为暴乱。事后有部分香港高校大学生组织发表公开声明,强调他们永远站在反抗者一方。

香港“占中“活动和旺角骚乱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的紧密和深入,同时思想渗透也变得更加难以防范。上述两起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其参与者当中有部分是来自香港高校的青年学生。近年来,“占领”运动以及打着“民主”旗号进行的各种暴力活动在各国均有出现,并且已经成为一种街头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尤其是社会部分公众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手段,也逐渐有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的趋势。通过观察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香港发生的这两起事件背后都有着严密的组织和部署,其真正目的是西方国家通过“街头政治“和“颜色革命”的手段进行的民主输入和和平演变,最终达到分裂香港社会、分裂国家的图谋。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西方国家思想渗透导致高校群体性事件带来的挑战。

西方国家思想对我学生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特点

意识形态的渗透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民主输入和和平演变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之后,渗透的手段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目标确定性。青年学生是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在当前青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三观尚未成熟,认不清事物的本质,缺乏辨识是非的能力等弱势现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便是趁机利用青年学生这些思维漏洞进行意识渗透。一方面鼓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的优越性,宣扬个人主义,传播腐朽文化;另一方面,抓住我国因当前正处在社会重要转型升级时期而暴露出的社会矛盾问题,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进行大肆抨击,进而导致还处在三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产生错误的思想,把目前国内呈现出的种种矛盾归咎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这种有针对性的鼓吹有着强大的破坏力,动摇了我国青年学生原本良好的意识本质和道德根基。从香港“占中”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背后原因是外部势力的煽动和支持,部分香港激进学生授人以柄,被人利用;也有少数香港青年热衷于搞街头对抗,其目的只是想塑造反政府所谓的“民主斗士”形象;更甚者,在旺角骚乱中,港大学生会居然强调“永远站在反抗者一方”。

方式复杂性。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加快经济建设的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再用直接直白的方式动摇我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的道德价值观念,而是另寻偏途改用双管齐下的方式。一方面,他们潜移默化地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渗透,这种渗透方式对还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学生来说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通常是利用正常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交往,特别是利用研讨会、设立奖学金、开展合作研究研究,进行人员培训交流等各种机会,夹进西方意识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些对“自由、民主、人权”向往的我们的干部、青年学生的思想,让人们对过去形成的意识形态产生质疑、困惑,从而达到渗透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采取里外勾结、里应外合的手段,即西方国家扶持资助境内敌对分子进行非法组党结社活动,以各种名义和方式制造具有政治影响力的事件、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策划非法游行集会示威活动,利用我国当前重要转型期阶段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制造事端等。所以,通过媒体的深挖报道,我们不难看出在香港出现的这两起群体性事件背后均有西方国家的支持,培训以及资金注入。

手段现代化。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必须借助报刊、书籍、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传播载体。由于现代化传播手段广泛运用,使意识形态的渗透呈现加速和尖锐的趋势。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资源丰富、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给青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我国拥有庞大的网民数量,据统计,当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7亿,通过移动终端上网的网民人数已达3亿。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迅速、辐射面以及不易管控使互联网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战场,对我国网民大搞所谓“网络民主“,进行反动宣传煽动,并非法收集境内电子邮箱地址,强行进行反动信息投递。香港的两次群体事件的爆发均由网络线上发起,通过线上线下两个途径来组织反动分子集会,从而引发事件。

新时期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特点

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喜好在热点问题上引发群体性事件。鉴于青年学生三观还未完成成熟,更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因此在群体性事件中不乏有在校青年学生。纵观发展历程,群体性事件在当今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大学生群体性事件不可能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但是诱发的因素往往无法预知。这类群体性事件具有多元性,无论是国内或国际,还是校内和校外,只要是大学生广泛关注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热点事件或者问题,一旦引导和处理不当,都有可能成为高校大学生群体事件爆发的诱因;而且群体中的个体心态和行为等特征各不相同,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便极易促使群体事件迅速聚众,来势凶猛,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让人猝不及防。

事件造成的破坏性。高校是大学生集中的场所,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爆发后,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控制和解决,在当前网络媒体飞速发展时代,事件可能就会迅速地恶性发展和扩散。正如上文所说,当前绝大部分学生还处在三观正在慢慢定型的过程中,缺乏冷静的头脑和明辨是非的理智,看事情想问题主观性偏强,并且在盲目认知的催化和从众的心理支配下,就会有越来越多学生参与其中;如果事件得到继续蔓延,可能会出现跨校甚至是跨省等更大范围的事件联动。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和运行,更会间接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万一不慎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和利用,激化矛盾后还有可能出现打、砸、抢、烧等严重违法恶性威胁事件。

事件处理的复杂性。学生群体事件的参与主体主要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群体事件发生后,尽管绝大多数事件的性质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由于涉及学生人数众多,但许多事件发生后涉及到违纪违法行为并且学生有的要求是合情不合理。例如在香港“占中”事件中,部分学生初衷是表达和平普选的诉求,但是事件最终发展成为占领中环导致其瘫痪……这些种种情况和特殊性交织在一起,使得复杂性升级,事件更加难以得到解决。

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干预对策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青年师生是敌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分化的重点人群。由于高校学生群体事件存在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更要重视和做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干预,这不仅关系到校园正常教学和运行秩序,更是关乎到社会治安的安定稳定。

加强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高校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充分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学生班级体、学生社团等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报告、热点专题讲座、研讨会、书画展、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宣传栏、校园广播、网络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发展多元化的校园风气,自觉抵制有害文化和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从而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的爱国情怀,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氛围。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有效提升防范能力。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到了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部分社会矛盾也随之日益凸显。高校大学生由于容易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思想矛盾,一旦矛盾被激化,就有可能形成群体性事件。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具有忧患意识,要本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工作态度,认真研判各种大学生群体事件的特点、处置原则和手段,认真分析研究典型案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做出应急预案,预案要有针对性和严密性,使得各职能部门能通力合作,反复演练和磨合。与此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强化信息收集,建立健全预警机制,为预防突发事件夯实基础。

处理过程快速反应,提高舆情驾驭能力。群体性事件发生后,现场处理必须旗帜鲜明、当机立断,要阻止事态扩散。在群体性事件发生初期,应做到快速反应,快速了解现场情况,组织力量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决策果断,处理过程应本着教育、疏导、瓦解等原则,尽量将事态控制并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善于利用互联网为主的舆论媒介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队伍的建设,必须坚持管建结合、综合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管理,建立和完善网络预警机制。一方面重点关注“打砸抢烧、暴力、骚乱、渗透”等一些敏感词汇,监督跟踪信息动态,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和校园安定稳定的舆情,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并配合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进一步处理。另一方面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充分使用网络媒体平台,利用网络优势,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针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要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宣传,及时消除各种疑虑。同时要依法严肃教育处理在网络等舆论平台散布虚假消息的违法行为,利用校园各类宣传平台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培养学生知法、守法,不听谣、信谣、传谣的品格,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闽江学院)

猜你喜欢
群体性香港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香港之旅
大学生之歌
展与拍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香港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2012年上半年群体性事件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