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寻常缯与绫,一寸缂丝一寸金

2016-11-18 06:31吴婧茸
现代苏州 2016年31期
关键词:缂丝技艺工艺

记者|吴婧茸

莫比寻常缯与绫,一寸缂丝一寸金

记者|吴婧茸

它曾经“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也曾经“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它曾经经历过家家户户自给自足的辉煌时代,也曾经作为皇家的御用织物之一,为帝后织造精美绝伦、细致典雅的服饰。

没错,今天我们要来说的,便是织中圣品——“缂丝”。

清隽秀雅,空谷幽兰

宋代庄绰的《鸡肋篇》中记载:“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

缂丝,又称“刻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因织造的作品在织造的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有文人赞誉是“雕刻了的丝绸”。

缂丝,就是利用蚕丝的光泽和织物结构的特性,以通经断纬的精细操作,达到了既显贵又有文人意趣的精致与典雅,其技艺使我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和实用的装饰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是我国丝织技艺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缂丝是我国丝织技艺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红楼梦》里,最讲究排场的王熙凤第一次闪亮出场,便是“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第七十一回写贾母庆寿,江南甄家送来了“一架大围屏十二扇,是大红缎子刻丝满床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是头等的。”缂丝之矜贵,宋元以来多是皇家贵族见客送礼撑场面的奢侈品。

缂丝有一种安静的美丽。或者是因为花纹的缘故,也有可能是因为缂丝的画面织造非常自由,因此适合一些单独的花卉或者动物表达,而不像织锦必须不断的重复图案花样,因此看上去就有一种繁花似锦的热闹。而缂丝,更有一种清隽的秀雅,仿佛是空谷幽兰。确实来说,也有很多这样题材的缂丝,周边用薄薄的布白,稀稀素素,隐隐泛着一些金丝的光泽,中间一株百合盛开,如在迷雾中忽见,分外的鲜活灵动。即便是再繁复的题材,或者因为纬线始终是断开的缘故,视觉中另有一种热闹下的静谧。

缂丝有一种安静的美丽

通经断纬,双面通透

在缂丝中有一句行话——“通经断纬”,这就是缂丝的丝织技艺。意思是,经线是不会被截断的,要多么长的长度都可以,而纬线则是人为地将其截断。

织制时先布好整面经线,然后以小梭织纬线,不同于通经通纬法,而是数十种工具和织法交替运用,随时变换不同颜色的丝线,最终让纬线在经线上织就各种花纹。我们看到的花纹,就是通过不同颜色的丝线梭子往返交织而成。因此,缂丝形成的画面有一种雕刻的立体感,这也是缂丝名称的由来。缂丝的作品完成以后,只看到纬线的图案,而看不到经线,因此,画面感非常强。

与不少平面的艺术形式相同,缂丝的艺术性源于它本身的质地——平纹结构。因为经纬交织,所以织物弹性较小而硬挺,密度不会过密,因而较为轻薄,透气性较好。而这种材质上的轻薄、透气的特点,使缂丝有了难以取代的艺术价值。轻薄通透的缂丝在色彩表现时会有一定的柔和、淡雅的视觉效果;平整、硬挺的表面及不会过度的反光的表面,使得缂丝工艺无论在表现工笔的色泽或书法的写意时都能尽善尽美,加之丝绸的光泽,无论在敷彩或表达笔触时都能多一分柔和的光晕。于是缂丝工艺这一在织造上不见效率的技法,由于其精工细做的特点成为了权贵、文人们无争的好尚。

而缂丝工艺的平纹效果实际还成就了另一番审美需求,即类似于双面绣的工艺效果。对于缂丝来说,因为其经纬线的交错是一上一下规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同一交织点上,如果一面显示的是红色,那么将其翻转过来,同样也是红色,于是实际形成了缂丝工艺正背面同花同色的工艺效果。

当然,缂丝是一项很繁琐耗时的工艺,一般需要先按照图形画稿,织造的工人将画稿衬在生丝的经线下,根据图形,按照原稿的色彩,进行搭配,每一个过渡色,都需要不停的变换小色梭。绘画的色泽是通过笔尖,将颜料融合而得到的,非常自然,绘画中一笔可以得到的变化,在缂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的色块,一点点的织就。因此,到现在为止,缂丝也没有办法通过自动化机械加工,这种色彩和细腻度,完全不是机器可以做到的。缂丝因为织造的方法的独特,因此,天然就是双面的织品,正反面在剪去多余的线头以后,画面完全是一致的。

一般一个熟练的工人,一天也只能织出几寸缂丝,遇到花色细腻,纹理复杂的时候,可能一天也就几个厘米而已。难怪以前的古人用“妇人一衣,终岁可就”来形容缂织的不易和贵重,常负“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可以说正是缂丝工艺的通透性与精细性成就了其独特的装饰效果,而其上乘的作品,要运用绘画或书法来进行工艺表现,不拘设色和用墨,才是真正花费心思与笔墨之处。

历史源流,悠久流长

缂丝的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汉墓的陪葬品、唐人的日用品到明代的皇帝龙袍,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的包首,至宋代,在中国织造史上已占有突出的地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缂丝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南宋时,苏州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缂丝,还有著名缂丝高手沈子蕃的《梅鹊》、《青碧山水》,这些作品具有工丽巧绝、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靖康以后,因宋代统治阶级怯弱无能北方被异族侵扰,便迁都临安(今杭州),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城南移也使工艺美术由北南迁,很多名工巧匠也来到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后基本集中于苏州陆墓、蠡口、光福一带。沈子蕃、吴煦都是苏州(吴郡)这一时期的名工巧匠。

元代,缂丝艺术品已转向生活日用品,其特点是缂丝率先使用金彩,大量用于寺庙用品和官员的官服上。元代的金彩,对后来的明清二代影响深远。

到了明代缂丝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除宫中有御用缂丝艺人外,苏州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在苏州齐门外陆墓镇已有一批艺人,专事缂丝织造。名工朱良栋缂制的《瑶池献寿图》(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轮廓清晰,尤为冠绝。因此明代缂丝以苏州最有名。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作为宫廷艺术制作皇帝龙袍。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副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是在织造人物方面,可称的上一大创举。名家吴圻缂制的沈周《蟠桃仙》和《戏婴图》,人物开相全系缂织,形态生动,栩栩如生。

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具有精巧工细的缂丝作品也很多。如缂丝艺术品《三星图》、《八仙庆寿图》等。特别一提的在清缂丝中,采用诗文通篇缂于幅面的比比皆是,如《御制三星图》。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在解放后,缂丝渐渐枯木逢春。20世纪60年代,以复制南宋缂丝名作为起点,艺人们逐渐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告濒危的缂丝织造技艺。至20世纪70至80年代,苏州先后成立了五家缂丝厂,缂丝织造技艺得到空前发展。

技法演变,代臻精妙

缂丝工艺自汉发展到唐朝时期,日趋成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和完善。隋唐以后,已经用缂丝制品作书画的包首,北宋、南宋时期,缂丝最负盛名。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缂丝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

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缂丝工艺也在这个时期随着遗唐使和各国的留学人士传播到世界各地。

缂丝工艺的通透性与精细性成就了其独特的装饰效果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宋代,无论包首、装裱,还是缂丝艺术品山水、花鸟、人物等,已达到相当水平。那时“以河北定州所制最佳”,“以宣和时制作最盛。”

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南宋缂丝名家朱克柔缂织的《莲塘乳鸭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画面上,碧波荡洋,芦苇青青,红果白鹭,绿萍翠鸟,子母鸭双在塘中嬉水漫游,水中白莲吐艳,浮萍点点,间以蜻蜒、草虫。整副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生动活泼。缂丝高手沈子蕃缂织的《梅鹊》、《清碧山水》等作品,构图严谨,色泽和谐,人物、花鸟生动活泼,工丽巧绝,具有自成风韵的独特艺术风格。

元代,缂丝艺术大量用于寺庙用品和官服上,开始采用金彩,缂丝简练豪放,一反南宋细腻柔美之风,又加之当时是信奉佛教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对金色的喜崇使织物内加金的作法成为风尚,且金彩又多盛行于与佛教有关的挂轴制作。如《纂组英华》记载元代缂丝作品释迦牟尼佛唐卡,其中释迦佛用十色金彩织出,异常精美。

明代,缂丝艺术风格深受江南文人绘画的影响,多摹缂当时名家的画稿如缂丝艺人吴圻、朱良栋、王统等缂织沈周、唐寅、文征明等人的画稿即名噪一时,其中缂丝《瑶池献寿图》、缂丝《沈周蟠桃仙图》等佳作终为宫廷所收藏。

从明万历年间到了清朝的康乾时期,缂丝成为了皇权的象征。缂丝在大清朝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双面缂、毛缂丝和缂绣混合法。清代,缂丝艺术品均采用缂、绘相结合,别具一格,创作出一批精巧工细的作品。如缂丝艺术品《御制三星图》上截缂乾隆皇帝的“三星颂”和《岁朝图》,下截蓝色隶书乾隆御制岁朝诗,文字书法缂织精细,显示了名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

缂丝的制作工艺分为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

精湛技艺,易学难精

缂丝织造工具十分简单,主要使用古老的木机及若干竹制的梭子和拨子,织造时艺人坐在木机前,按预先编绘在经丝上的图案,不停变换梭子织纬,然后用拔子将纬线排紧,纬线的长度需依画稿颜色的变化轮番调换梭子。经过“通经断纬”,将五彩的蚕丝线缂织成一幅色彩丰富、色阶齐备的织物。这种织物具有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织物表面像用小刀划刻过一样,呈现出小空或断痕。

缂丝工艺本身的原理并不复杂,但织造一幅缂丝作品往往需要运用不同的技法,变换数千次梭子,手脑并用,异常的耗神费力、费时,故使作品显得特别贵重。

缂丝的制作工艺分为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基本技法,主要有勾、抢、绕、结、掼和长短梭等,另有盘梭、笃门闩、子母经、合花线等多种特种技法,都依不同的画面要求灵活运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其中,“结”是单色或二色以上在纹样竖的地方或较徒的纹样上采取有一定规律的面积穿经和色方法;“掼”是在一定坡度的纹样中(除单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浅有规律有层次排列,如同叠上去似的和色方法;“勾”是纹样外缘一般均用较本色深的线、清晰地勾出外轮廓,如同工笔勾勒作用;“抢”又叫枪色或镶色。是用二种或两种以上(甚至更多)深浅色之调和运用枪头相互伸展起到工笔渲染效果表现纹样质感。

缂丝的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说来,可概括为四步:第一步是把经丝上到木机上,包括落经线、牵经线、套扣、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拦经面十一道工序;第二步,用墨笔把纹样勾画在经面上;第三步是织纬;第四步,修剪反面的毛头。业界有此一说,好学难精、入门易,出彩难。

解放后,缂丝技艺不断发展提高,缂丝作品更加精美,无论是博古花鸟还是山水人物,都以独特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情趣,赢得了高度的赞誉。1982年缂丝艺术冲破一千多年来的旧法,一幅异色、异样、异针的三异缂丝珍品《蝴蝶·牡丹·山茶》大放异彩,如今已被收藏在中国工艺美术馆。

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传统缂丝可细分为:“本缂丝”“明缂丝”“絽缂丝”和“引箔缂丝” 四大类。

而当今研发开创出的“紫峰缂丝”“雕镂缂丝”和“丝绒缂丝”的手法更是各有千秋,质地厚实的“本缂丝”,作品高雅尊贵,适合于装饰点缀。质地柔软,轻盈的“明缂丝”雍容华贵,质地柔软,间断图案的“絽缂丝”,透气透光。“引箔缂丝”掺有特殊纸箔。“紫峰缂丝” 材质轻薄,薄如蝉翼,图案若隐若现。“雕镂缂丝”窗棱效果,且极具观赏性。“丝绒缂丝”则是丝毯工艺和缂丝工艺的结合品。

盛世出才俊,缂丝这一古老而又濒危的丝织技艺,生逢其时,在能工巧匠的指尖上,在当今科技的支撑下,枯木逢春,重新焕发青春,在一带一路上将再创传奇。

缂丝这一古老而又濒危的丝织技艺,生逢其时

猜你喜欢
缂丝技艺工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南通缂丝将经纬织入生活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