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2016-11-18 07:50乔琦张玥乔琦
世界环境 2016年5期
关键词:绿色环境生产

■文/乔琦 张玥 图/乔琦

清洁生产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

■文/乔琦 张玥 图/乔琦

清洁生产是一种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运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减少对人类及环境风险的创新理念。清洁生产在我国发展已经二十余年,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也是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生活方式绿色化的新要求。清洁生产通过生产绿色产品、加强清洁生产过程控制、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力度等方式,可有效促进和推动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是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一、我国清洁生产发展概述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类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传统“末端治理”的治污方法并未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控制。发达国家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的反思,意识到这种污染治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于是,一种新的,从根本上寻找污染根源进而避免污染的环境治理方式——“清洁生产”应运而生。

清洁生产是一种应用于全过程的预防性环境策略,它可以全面提高效率且减少产业发展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活动中心(UNEPIE/PAC)给出清洁生产的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新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运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及环境的风险。清洁生产被认为是人们对环境保护认知观念上的一种转变,从传统的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源头上消除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对人类环境和健康的危害。

目前清洁生产思想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关注和实施。许多欧洲发达国家都把清洁生产作为基本国策,通过多种形式推动清洁生产的开展和运行。我国政府也积极响应,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清洁生产”理念,1992年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清洁生产列入《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并发布《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是我国针对清洁生产的第一部指导性政策。2003年颁布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立法的形式推动了清洁生产的开展,标志着我国清洁生产工作进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此后,又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文件,包括《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及《关于深入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通知》等,基本建立了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清洁生产的实施与推广。此外,我国还先后出台了58个清洁生产行业标准、30余个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部分行业的准入管理政策等,这些技术规范和准则强有力地支撑了清洁生产在各行业领域的落实与发展。

二、清洁生产与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内在联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对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提出了一系列新决策和新部署。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中,进一步提出“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目标要求。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生活方式绿色化是指公众在日常生活的行为和习惯上,要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建立绿色的消费模式,形成绿色的生活习惯,实现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但要实现真正的绿色生活,单纯靠人们主观理念的宣传引导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最为核心的还是要具备实现绿色生活的产业基础和物质基础,即通过生产方式绿色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广泛使用。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途径。清洁生产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使用清洁的能源,包括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常规能源的清洁使用。二是实现清洁的生产过程,从原料、工艺、设备、管理、废物循环等方面尽可能地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减少资源消耗量,同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降低危害环境的风险。三是生产清洁的产品,指从产品的设计、使用、包装、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生产绿色产品,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浪费。清洁生产是通过具体手段措施达到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生产的全过程的污染预防控制。实施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也是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绿色生产方式生产绿色产品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基础和前提,而清洁生产是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清洁生产对于生活方式绿色化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三、清洁生产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主要措施

(一)绿色产品是形成绿色消费模式的物质基础

从产品的设计、销售、包装、回收等方面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生产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特征属性的绿色产品,为形成绿色消费习惯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效促进生活方式绿色化。

推行绿色设计。企业通过先进的设计理念,在产品生产及其生命周期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优化其生产的各项环节和因素,从生产设计源头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到最小,绿色设计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前提。

推广绿色认证。企业对生产的绿色产品进行相关认证,包括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节能产品认证以及实施环保“领跑者”制度等,大力提升产品的绿色环保标识度和公众认知度,从而引导公众优先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形成绿色消费习惯。

推进绿色包装。企业通过采用可降解、无污染、可再利用的材料进行印刷和包装,实现产品包装的减量化、无害化和循环化,降低包装材料的环境污染,避免奢侈浪费。绿色包装可有效引导消费者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绿色消费观。

开展绿色回收。对于具有可再生价值或含有一定环境污染风险的产品,生产企业应主动回收、拆解原产品并再利用,提升资源重复利用率,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危害。我国是电子产品第一大消费国,同时也是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第一大产生国,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两亿台,重量超过500万吨。应强制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进行回收拆解处理,避免重金属和聚氯乙烯塑料、溴化阻燃剂等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富含铁、铝、铜、玻璃、塑料以及各种稀有贵金属等资源,回收并重复利用,可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从典型行业开始试点示范绿色回收,逐渐推行到各行各业,形成全社会各类物质分类回收的绿色生活习惯。

(二)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是建立绿色生活方式的保障

通过资源的绿色开采、使用高效稳定的设备和工艺、对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强化清洁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废物和污染物最小化排放,保证从源头到末端的生产全过程各种有毒有害及危害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因素减少到最低,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绿色、低碳、循环,为实现社会生活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绿色生产保障。

强化绿色开采。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强化实施绿色开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推动共伴生、低品位和尾矿的综合利用,努力提升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平,降低其对地下水、土壤及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改进工艺和设备。工艺和设备是实现原料到产品物质转化的关键软件和硬件条件,开发并采用流程简单、原材料消耗少、低废或无废的生产工艺,选用耐用性强、稳定、节能高效的设备,优化操作参数和自动化控制,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原料利用率,消除或减少废物。

科学管理生产过程。将环境因素纳入到企业管理体系当中,建立一套科学、健全的环境管理制度,使环境管理落实到企业的各个岗位,分解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中,使人为因素造成的浪费和污染排放降到最低。

废物再循环和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本质上都是流失的原材料、中间产物和副产物,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实现资源材料的闭路循环。对于水资源,按照不同的水质需求分别供水,净化后的水进行重复利用,实现一水多用。对于废物资源,尽量在生产过程实现回用,本厂不能有效利用的,应建立企业间的横向联合,通过构建生态工业链条,使废物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化。

(三)清洁能源是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重要支撑

我国对煤炭资源依赖性强,一次能源消费中64.4%为煤炭,但其利用效率低且污染排放高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能够逐步改变传统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有效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实现蓝天计划、绿色生活的重要支撑。

提升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水平。通过技术创新,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加大煤炭洗选比重,鼓励低热值煤和劣质煤就地清洁转化利用,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进一步推行煤炭转化技术,以煤电解、气化为基础,合成各种替代燃料及化工产品,逐步实现煤基燃料的替代。

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力度。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通过示范基地建设,推进太阳能发电并网服务,实现太阳能发电“平价上网”。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根据不同地区风力条件,在南方和中东部地区,以发展分散式风电为主,在西部、东北及部分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优势逐步建立大型风电基地及配套输送工程。积极开发水电,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加快推进西南地区水电基地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创新研发利用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拓宽能源物质种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推广生物质能燃料应用,将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等,通过燃烧、发酵制取以及热解等方法实现直接或间接供能。开发地热资源,建设以利用土壤或干热岩为热源的地热示范工程项目,将有显著降低由燃油和燃煤供暖所产生的污染排放,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落实发展能源替代。积极发展交通燃油替代,以电代油加快发展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汽车等,扩大交通燃油替代规模。新能源汽车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将切实促进居民建立绿色的出行方式,是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支撑。

Cleaner production promotes the greening of lifestyle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绿色环境生产
绿色低碳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环境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