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2016-11-18 17:11赵云波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戏曲艺术传承人相继辞世,继承者青黄不接,致使剧目在渐渐失传,剧种逐日消亡,观众也在大量流失。传统戏曲如何保护传承,已成为文化艺术界的当务之急。京剧音配像、像音像工程的贡献在于奠定了传承的基础,提供了观之不尽的精美戏曲食粮。为戏曲生产的产业化闯出了新路。

关键词:戏曲传承;音配像;像音像;非物质文化遗产

0 绪言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个地域的自然地理风光及各个民族的文化、语音、风俗、习尚,各富特色,从而生发出色彩纷呈、绚丽多姿、美不胜收的各种戏曲艺术形态。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称,全国共有戏曲剧种317个,分属昆山腔系、弋阳腔系、梆子腔系、柳子腔系与皮黄腔系,以及藏戏、壮戏、傣戏、白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剧种,如果再加上流行各地的木偶、皮影等剧种,其总量将多达450余种,堪称世界之最。

这笔丰厚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占据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戏曲的各大剧种,经过历史积淀,都曾拥有数以千计的传统剧目。当今,随着在历史长河长久奔流中的自然淘汰,和日新月异、花样翻新的新科技、新文化的冲击,与半个世纪之前相比,独领风骚的戏曲艺术,已经风光不再。传承人相继辞世,继承者青黄不接,致使剧目在渐渐失传,剧种逐日消亡,观众也在大量流失。

传统戏曲如何保护传承,已成为文化艺术界的当务之急。

1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京剧音配像、像音像工程

素有“国剧” 之称的京剧,流布面广,从业者多,流派纷呈,家底丰厚,堪称“国粹”。

30年前,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为保护传承京剧艺术,倡议启动了京剧音配像工程,并长期关注、指导着这项中国戏曲史上的宏伟工程。

京剧音配像工程是为抢救、传留和振兴京剧艺术,组织有关部门通过音配像技术手段,复原、重现前辈京剧名家的舞台形象,抢救濒临失传的优秀剧目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工程。

这项工程历时20余载,先后曾有70多个单位的30000余人参加,共录制京剧355部,制作光盘582张,时间总长度达500多个小时。同期,还录制了中国评剧音配像22部,北方鼓曲名家曲目音配像124目。成果丰硕,举世瞩目。

京剧音配像的工作流程,科学有序。首先选择好京剧前辈老艺术家的最佳录音版本,先聘请录音师在老艺术家或其弟子、后人的参与下,对其原录音进行编辑、整理。然后精心挑选最为适当的配像演员,从表演风格、演唱技巧、形体特征、动作节奏乃至心理状态,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反复排练,按照录音对口型配像,力求最大限度地展示和接近各位老艺术家的流派特色,以体现原演唱者的唱腔美、形体美、语言美和诸方面的艺术魅力。最后,再经过导演的前期、后期精心制作,最终完成音配像剧目的生产。

京剧音配像的剧目,大部分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珍品,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期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品。这批剧目,皆为前辈大师经典之作,实乃传承典范、教学范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京剧音配像工程之后,京剧界又及时启动了像音像工程。这一项重要举措,是载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国家文化工程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对此项工程大力支持、予以指导,文化部也相应成立了像音像工程办公室,并由国家艺术基金予以资助。

像音像工程是选取当代京剧名家及其代表性剧目,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再在录音室录音,然后演员用自己给自己音配像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反复加工提高,最终达到几无缺憾的完美作品。

像音像所录制的剧目,皆为当代著名演员在继承发展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的代表之作。把这些好剧目录制下来、永久传存,无疑是对当今名家演艺成就的肯定与鼓励。对演出者个人来讲,可以看到几乎不留遗憾的亲身演出的拿手好戏;对国家而言,提前抢救录存了这批宝贵作品,珍存归档,未雨绸缪。

承担音配像的天津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是此项像音像工程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全国政协前主席李瑞环同志,依然如故,对此项工程继续倾注心血,关怀备至。经过短短几载努力,到2015年,已录制像音像剧目21部,相继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后,观众满意,广受好评。

2 京剧音配像、像音像工程的贡献

我认为,京剧音配像、像音像工程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戏曲艺术,重在传承。先行传承,后图革新发展。继承发展相统一,乃振兴戏曲根本。京剧音配像、像音像工程生产的大批前辈大师与当代名家的代表性剧目,奠定了传承的基础,是后人学习、研究、继承的经典范本。时间愈久,将会愈加珍贵。

第二,为亿万观众提供了观之不尽的精美戏曲食粮。经久播映的音配像作品,业已深入人心,巩固了老观众,又培养了大批中青年及少儿观众。据中央电视台统计,像音像作品播出之后,更受欢迎,收视率屡创新高。喜爱的人多,看戏的人多,这就是普及,是在提高之下的普及。

第三,现代科技为古老戏曲插上了金色翅膀,为戏曲生产的产业化闯出了新路。通过京剧界的率先实践及多年磨砺,已经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好经验。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无疑可使各地区、各剧种在开展此类工作中,学有榜样,少走弯路。

3 几点思考与建议

第一,学习京剧经验,注重保护传承。无有传承的创新发展,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学习京剧的成功经验,及时抓好本地区、本剧种的音配像与像音像制作,为本剧种传承打好基础。

第二,与京剧音配像、像音像工程开展的同时,各地区、各剧种中的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也都相继开展了此类工作。仅以山西为例,山西省文化厅原录音录像室及四大梆子各家剧院与民间团体、教学单位等,也曾制作过大批珍贵音像制品,及时抢救了许多年事已高、身怀绝艺的名家名戏。盒带、光盘、视频、音频,五光十色,已无绝唱之忧,大大满足了广大三晋视听受众的精神需求。

借助新媒体传播戏曲音像,举国上下,名家层出不穷,剧目各放异彩,网传戏曲红红火火,搜之不尽,观之不尽。但在具体音像制作实施中,尚缺乏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有点良莠不齐,顾此失彼。我们要认真学习京剧的成功经验,回头看,找差距,高质量地科学有序地开展好此项工作。

第三,对参与此类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相关演职人员,应当适时组织专业培训。首先深刻体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为戏献身、为戏奉献的信心与决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掌握过硬本领,满腔热情,全心投入,使此项流芳百世的戏曲保护传承工程,在全国各地各剧种中普遍开花,广结硕果。

4 结语

京剧音配像、像音像工程的成功,带给业内外人士启迪,更多的在于如何为戏曲产业化找到新的起点与亮点。乘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希望三晋大地上戏曲文化星火燎原。

参考文献:

[1] 阎德威.音配像京剧精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J].中国戏剧,1998(09).

[2] 李瑞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N].中国文化报,2007.

[3] 刘连群.新时期振兴京剧的指导思想与重要实践[N].中国文化报,2010.

作者简介:赵云波(1972—),男,山西太原人,本科,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视频应用。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