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通识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探讨

2016-11-18 19:57伏晓姝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审美

伏晓姝

摘 要:艺术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对于大学生的智力的完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养成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在理工科院校中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结合目前教学实际,对艺术教育课程地位和教学要求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艺术通识教育;审美

现代社会中,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被定位成了服务社会。通过大学教育,也确实培养出了大批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各类专业化人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大学教育并不只是职业技能教育,它应该立足于人,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在向学生传授专业技能时,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情操。只有培养出了人格健全的“良好的人”,才能“集成良好的大团体”,最终带来良好的社会发展。

1 国内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背景下艺术类课程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正是在“以人为本”这样的培养目标之下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通识教育理念是一种培养具备通融见识、远大眼光、优美情感和博雅精神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是非专业性的、非职业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目前在世界各大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主要涵盖了历史与社会、艺术与人文、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艺术教育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艺术教育具有审美育人的特征,“注重人体感官与自我情感,不断走向身心协调,并能将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使人脑能协调发展,能自觉地将道德品质内化为一种自觉的内美升华,促进道德境界的健康发展”,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人的审美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欣赏,人可以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能按照美的样式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可见,在大学里开展艺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综合修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 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

根据我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在艺术课程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艺术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1 艺术类通识教育可以促进理工院校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含智力、体力、道德、信念、思想、意志、情感等多个方面,而艺术教育对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感、审美、修养等的完善提高有重要作用,这也反映了艺术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李泽厚曾谈到过艺术教育的独特意义:“看齐白石的画,感到的不仅是草木鱼虫,而能唤起那种清新放浪的春一般的生活的快慰和喜悦。听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感到的不只是交响乐,而是能听到动人心魄的生命的哀伤”。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交响乐,通过有限的形象而感知到更深远的东西,领悟到无限的内容,从而提高人的心意境界。这正是艺术教育的意义。

理工科院校学子长期以来处于理工背景的大学校园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文陶冶较弱,专业教育较窄的倾向,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略。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涵盖了音乐、绘画、书法、影视、艺术评论等多个艺术门类和课程,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艺术类通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疏导情绪,促进心理平衡,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众所周知,艺术可以让人产生高质量的精神享受,使情感得到抒发,从而促进人格发展和完善。艺术类通识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学生成长成熟过程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艺术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作用。一方面,艺术的熏陶可以帮助脑力负担极重的学生消除疲劳,丰富他们的生活,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长期参加艺术活动能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国内外有众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对艺术有着特别的热爱。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对小提琴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能够和人合奏多首古典音乐。他还曾经说过:“死亡对于我而言,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了”。音乐成为了爱因斯坦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退休后编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畅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除了音乐,他还擅长书法、篆刻,并举办过个人篆刻作品展。他曾经谈到艺术可以“温润心灵,培养审美,使人生更加丰厚”。

3 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策略

3.1 摒弃对艺术通识教育的狭隘理解;加强艺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目前,在很多院校中,对艺术类的通识教育课程还有一定的理解偏差,把它等同于一般的艺术技能教育,认为只要是艺术类课程就都是要学唱歌,学弹琴,会画画,这种对艺术教育概念的狭隘理解导致艺术教育实践的盲目,也更加剧了艺术类课程在理工科院校开展的难度系数。高等院校里的艺术通识教育不应该局限于技能培训,而应当从大众艺术普及的角度出发,综合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知识普及,学会欣赏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精妙和美丽,在此基础上,动手实践一些简单的艺术手法,如尝试去写毛笔字,画一幅静物素描等。

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不是指望通过一个或两个学期的课程就可以培养出几个莫扎特式的音乐家、梵高式的画家,而是通过艺术特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去造就一批又一批有较高艺术及文化素养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因此,在理工科院校中开展艺术通识教育,首先需要学校调整对此类课程的态度,认识到此类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对本院校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首先要坚持“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目标,在课程体系中设立不同艺术门类的模块课程,并且保证每个模块分多个层次,保持有多名授课教师形成固定课程组,让学生在个性化选课的同时,享受到高质量的通识课程教育。如果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可以借助于相应高校、社会团体等资源,共同丰富艺术通识教育课程。

3.2 科学化完善课程设置体系

目前,理工科院校大众开展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由于课时少,缺少理想教材,学生学习热情低,学生的选课依据不是自身感兴趣与否,而是这门课好过不好过,老师爱不爱点名等与课程内容没有任何关联的外部因素,这就造成了教学难出好效果的实际情况。因此,针对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艺术普及类的课程依然可以采用大班集体授课的形式,但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更强的小班教学的课程,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组织专题讲座、互动讨论、课题调研、动手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在体验式的教学过程中,体味到艺术的乐趣。比如在笔者所在学校就开展了类似的课程教学,如《剪纸艺术》《玩偶制作》《陶艺》等。每个班级的上课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老师在进行2到3次基础知识的讲授以后就带领学生共同制作,并且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进行实时指导,让学生最真切地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并且也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出勤率高,课堂表现积极主动,动手实践意愿强烈,作业完成情况良好,基本上每个同学在课程结束时都能制作出一个小艺术品。总体而言,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教学中,充分发(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挥并激发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承认和维护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学习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理工科院校的学生真正领略到艺术之美,才能舒缓他们压抑的精神,改善他们内向的性格,满足他们的精神心理需求。

3.3 师资力量的补充和队伍建设

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必不可少的是专业教师,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国内的理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教师非常匮乏,使得本来就已困境重重的艺术通识教育更加雪上加霜。增加专业教师数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证艺(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术通识教育合理发展的必要条件。鼓励教师多学习、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国际性学术视野,不断地吸收新知识的“学者型教师”。尼采曾经说过“教育在刻板的教学中经常将艺术变为知识教条,这种知识教条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同样也泯灭教师的艺术冲动”。只有完善了专业教师的队伍,艺术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才可以更系统的优化,进行课程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总之,在高校艺术教育繁荣的景象之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只要能端正认识,从教学管理到教师教学,各方面均对艺术通识教育重视起来,相信艺术通识教育会真正发挥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立.现代教育思想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 刘建平.大学通识教育的困境、反思与对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02).

[3] 刘畅.高校艺术通识教育改革浅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08).

猜你喜欢
理工科院校审美
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