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五四前后王尽美共产主义信仰的确立

2016-11-19 03:13张衍霞邱存梅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王尽美五四运动共产主义

张衍霞 邱存梅

[摘要]五四运动影响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思考和选择。五四前后,青年学生王尽美在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学习、探求和革命实践的锻炼,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的风雨锤炼,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关键词]五四运动;王尽美;共产主义;信仰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也是使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它影响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出路的思考和选择,青年学生王尽美即是其中之一。五四前后,王尽美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的风雨锤炼,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并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一、“沉浮谁主问苍茫”。五四运动前,王尽美怀着寻求真理、救国拯民的远大理想,毅然把年轻的视野延伸到外面的世界。开始了其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的伟大起点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前,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之一能够在济南成立,其中关键的因素是在济南这片热土上成长起来了王尽美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诞生了共产主义的举旗人。这首磅礴大气的词句即是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于1918年在即将离开自己的家乡赴济南求学之际,抒发的对不平等社会的无比愤懑和改造现实社会的远大志向。从此,王尽美心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踏上新的人生征程,踏上寻求共产主义真理的艰辛道路。

(一)幸遇进步教师,初识进步书刊,萌发民主主义思想和救国拯民之志

王尽美出身佃农,幼时家贫,只能在地主私塾陪读。1910年春,北杏村办起了村塾,主要招收贫寒子弟入学,失学3年之久的王尽美重新获得了学习机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912年2月3日,诸城宣布脱离清政府,拥护民国,成立山东军政分府,这是历史上诸城第一次独立,王尽美随老师到诸城城里参加庆祝会,当场剪掉辫子,表示与清政府势不两立,立志要像革命党人那样为民主与共和而奋斗。

1913年,王尽美升入枳沟镇高级小学。在这儿,王尽美遇到了影响了他一生的老师王新甫。王新甫毕业于山东法政学堂,被人们称为“革命党”。课堂上,他经常抛开书本谈论国家大事,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铁路风潮、武昌起义等。讲到激动处,常常慷慨激昂声泪俱下。他还向学生推荐、介绍《天演论》、《革命军》、《民报》等当时流行的进步书籍和刊物。王尽美的心灵受到革命思想的沐浴和熏陶。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出版,不久流传到诸城,王尽美是热心的读者。高级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的王尽美仍心忧天下,时时关注时局变化。1916年5月17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军马海龙支队攻下诸城,宣布脱离袁世凯的统治,这是历史上诸城第二次独立。王尽美闻讯后立即赶赴诸城县城,并与诸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王翔千、王乐平等一起会见了马海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入诸城之后,王尽美倍受鼓舞,他奔走于诸城、莒县之间,与人探讨《新青年》所揭示的科学与民主思想,并在集市、学校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

进步教师的影响,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书刊的启迪,把王尽美的思想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越来越关心国家大事,开始萌发民主主义思想和救国拯民的远大志向。

(二)远赴济南求学,接触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开始倾向马克思主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王尽美忧国忧民的意识和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日益强烈。1918年春天,抱着“希望到师范学校研究教育原理,探讨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以期“将来能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的愿望,王尽美怀揣家中借来的一块银元,步行近100里,从高密车站第一次乘上了到济南的火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一师。

此时的省立一师是闻名全国的师范学校之一,特别是1913年鞠思敏出任校长后,励精图治,实施“学者治校”办学方针,聘请了一批思想活跃、留学欧美日的学界名流,并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增设教学仪器、增订中外科学书刊,使学校迅速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成为当时全国四大高等师范学府之一。

在省立一师,王尽美视野大开。他除了读书,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会变革,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并以极大的热情研读这些书刊,他对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爱不释手,“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等震撼人心的预言,激起了王尽美强烈的共鸣。从此,他转向倾向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在其心中萌芽。

二、“振臂高呼,反帝救国。”五四运动中,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一革命洪流并始终站在斗争最前列的王尽美,逐步锻炼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坚强战士,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由山东问题引发的。早在5月4日以前,山东各界人民就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反帝爱国斗争,对北京及全国各地的斗争活动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成为五四运动的序幕。到6月28日,在全国人民的巨大压力面前,罢免曹、陆、章三个卖国贼和拒签和约成功,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内惩国贼、外争主权的目标实现了。但日本侵略者对山东的占领问题并没有解决。山东人民强烈抗议亲日的军阀政府,成为五四运动的余波。在人民群众大规模连续请愿之下,北京政府于1920年5月给日本政府复电,放弃了与日本“直接交涉”的打算。至此,山东的五四运动圆满结束。在这一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中,王尽美始终站在斗争的最前列。王尽美在领导民众与中外反动势力进行强有力的抗争中,在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研读中,在与北京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起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其共产主义信仰逐步确立。

(一)高举反帝反封建大旗,为唤醒民众而呐喊

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一师的第二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了,早就怀有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救国救民之志的王尽美立即投身其中,并被推选为一师北园分校的代表。为指导学生的爱国斗争,王尽美拿起如椽大笔,写下一篇篇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檄文。

5月12日,济南学界联合会正式成立,王尽美以一师北园分校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成立大会。5月23日,在济南学界联合会的组织下,济南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举行总罢课,并发表《罢课宣言》。王尽美参与了整个宣言书起草工作,宣言书字字句句透出其殷殷热血救国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亡国之惨,迫在眉睫,凡有血性,谁无义气?安能为人类羞,偷活于木屐儿之足下乎!”“抑露我头角,展我抱负,与彼孤注一掷,以雪国耻。”[1]

6月8日,王尽美和省立一师的其他进步学生一起创办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周刊》,作为学生运动的理论阵地,王尽美亲自参与了创刊号发刊词的起草,发刊词称:“今日内忧迭起,险象环生,亡国惨剧,迫在眉睫。外人之视我,不斥曰睡狮,即卑曰老大,以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瓜分豆剖、祸悬眉睫。神州茫茫,竟为群雄之逐鹿场,大张沉沉,竟作异族之蹂躏地”。“同人等闵怀时限,联合同志,出此周刊,作同胞晨暮之鼓钟,庶几使同胞梦者醒、醉者苏,协力同心,共谋救国之策”。“吾等罢课,纯属救国,吾等救国,纯本良心。不忍坐视国家之沦亡,故振臂高呼,反帝救国,盟天日而誓山河,勿持心不决而犹豫从事……。”[2]在发刊词中,王尽美等明确提出了“使同胞梦者醒、醉者苏”、“反帝救国”的主张。周刊的发行,对唤起民众迅速觉醒、指导学生运动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尽美还深入民众,以饱满的激情登台演讲。他揭露日本侵夺山东的强盗罪行,谴责列强践踏公正的卑鄙行径,怒斥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号召各界民众在国家存亡、土地割裂这千钧一发之际,共同奋起,誓死维护主权。王尽美的演说,声情并茂,言恳意切,听者无不动容。

五四运动在济南形成高潮以后,5月底,王尽美响应济南学联发出的“外籍学生回各县开展运动”的号召,回到了家乡诸城。他马不停蹄的奔波着:联系家乡学生,组织10人团,成立抗日协会,并与农村学生在通往青岛的公路上盘查日货。他还专门到人群熙攘的集市上,向群众进行爱国宣传,其中,他利用《长江歌》调子填写的爱国新词在家乡广为流传:“看看看!滔天大祸,飞来到身边。日本强盗似狼贪,硬立民政官,此耻不可甘。山东又要似朝鲜!嗟我祖国,攘我主权,破我好河山。”“听听听!山东父老,同胞愤怒声。送我代表去北京,质问大总统!反对卖国廿一条,保卫我山东。堂堂中华,炎黄帝胄,主权最神圣。”这首内容深沉、形式活泼的歌曲风靡一时,成为运动的号角。

(二)广泛接触群众,联合各界力量,不断把运动推向深入

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王尽美等逐渐认识到单靠青年学生的力量还不足以达到反帝反封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发动群众,造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于是,在学生大罢课之后,王尽美又和学联的其他负责人一起,联合社会各界力量,领导大罢市,抵制日货。在王尽美等的组织发动下,全市各界民众同仇敌忾,共同奏起了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

为举行济南大罢市,王尽美和石愚山等在省立一师连夜召集济南各校负责人会议,制定罢市的行动计划。6月10日,济南全市各商家在学生的支持下,冲破军警的阻挠,店门紧闭,全体罢市。

大罢市是对山东当局的一个沉重打击。山东当局贴出紧急布告,限令商店于11日上午开店营业。王尽美与学联负责人立即举行会议研究对策。王尽美认真分析了形势,指出:学生进行爱国宣传讲演,是正当的事,应该受到保护。至于军警干涉,完全是出于上级军官的意旨。下级士兵多系山东老乡,未必尽听上面的话。只要我们坚持正义的斗争,一定能得到各界的支持和同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在王尽美等人的带领下,各校学生奋力拼搏,冲出校门。在学生的支持下,商人继续罢市。12日,当局再次派出军警到各商店扣门,强令开市。学生与商人并肩战斗,坚持罢市。当局派出骑兵、步兵,企图强行驱散学生,学生即结队前往督军署请愿。前往督军署的路上,受到军警阻拦,2000多名学生便在西门大街静坐示威,进行绝食斗争。学生的爱国热情,深深打动了广大市民,许多商店、居民打着灯笼,送来点心、面食、茶叶和清凉药品。王尽美等广大学生,虽一日滴水未进,但为表示斗争决心,没有一个人喝水进食。直至深夜11时,当局迫于情势,答应了学生的要求。这次西门大街的露天斗争,轰动了整个济南城。

王尽美在组织领导民众与中外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受到极大锻炼。同时,对广大的群众,特别是广大工农群众行动起来所显示出的无比威力,深受教育和启发。

(三)大量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并与北京的共产主义者建立起密切联系

五四运动最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在全国逐步发展为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运动。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到中国,一大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也随之出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

五四运动之前,山东推销各地出版物的机构,主要是山东“教育图书社”和“山东官书局”,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书刊发行量并不是很大。1919年10月,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山东地区杰出的组织者之一王乐平在天地坛街(省府前街九十号)创办了齐鲁通讯社,并附设售书部,售书部专门经营各种丛书杂志,使得全国各地的优秀出版物在山东及时流传。这些出版物,内容多种多样,主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受到青年知识分子的欢迎。通过齐鲁书社,当时原版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如《资本论入门》、《唯物辩证法研究》、《俄国革命史》、《社会科学大纲》等,以及《新青年》、《每周评论》、《曙光》、《新潮》、《莽原》等进步报刊,在济南和山东进步青年中间广为传播。齐鲁书社的经营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进一步传播。这种情况引起了当时人们的极大关注。当时的《晨报》在1919年12月23日报道说:“王乐平办的齐鲁通讯书社,在济南销新思想的出版物很有些力量”。“济南有一件很可乐观的事,就是出现了新旧之争”。

很快,书社吸引了一批追求真理的进步青年,王尽美和王乐平同属诸城王氏家族,于家乡就已熟识,王尽美频频出入齐鲁书社,他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学习、研读着各种进步书刊,与邓恩铭、王翔千等进步知识分子研究、探讨着马克思主义。这些进步书刊对王尽美世界观的转变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在投身五四运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王尽美与北京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建立了联系,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此,较早与王尽美建立起密切联系的罗章龙曾有深刻的记忆:“早在一九一九年下半年以后,‘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后期,我们北京国立八校院的学生会和外省的学生会建立了联系。起初我负责做北京大学学生会的工作,山东的学生会经常有人来北京联系。我们北京大学学生会也经常派人去上海和南方,因为济南是沪京往来的必经之地,因此常中途在济停留。我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同山东学生会的代表王尽美同志认识的。那时候,我们北京学生会的办公处设在校本部,王尽美同志为联系学生会的工作曾多次到西斋来找我。一九二○年三月,以北京大学为主,由国立八个校院联合组织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以后,王尽美同志又来到了北京。我领他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等处转转看看,还去看了一些外面来旁听的学生,同时,向他介绍了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情况。在北京念书的学生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是北京的会员,在北京以外各省市念书的学生或工人被吸收入会的叫做通讯会员……王尽美同志对这些都很感兴趣,他登记作为通讯会员加入了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那时我任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书记,他回去之后经常和我通信联系,交换刊物。……”[3]

怀抱忧国爱国热忱、富有豪情才华而又锐意进取的王尽美,在如火如荼的爱国运动大潮中走出书斋,以“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奔走呼号,启迪民众的觉醒。他猛烈抨击军阀政府,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发出“反帝救国”的呐喊。他在走向社会的实践中,广泛地接触到了群众,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同时,他在这一时期研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并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北京的共产主义者建立了联系,加入了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一切表明,经过五四运动风雨锤炼的王尽美不仅仅由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学生运动的领袖,而且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转变,已经具备初步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成长为一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三、“尽善尽美唯解放”。五四运动后,王尽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作为观察社会的武器,他的思想进一步走向成熟,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一)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观察世界、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武器

在阅读、研究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者联系的过程中,王尽美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社会问题。从王尽美所著文章中可窥一斑。

1920年底至1921年初,王尽美先后在《泺源新刊》和《励新》半月刊上,发表了《乡村教育大半如此》、《我对于师范教育根本的怀疑》、《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等三篇论文。在这些文章里,王尽美以山东的教育为例,猛烈地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大声疾呼要对旧教育进行改造。“山东的教育,无论城市教育、乡村教育,我们要形容它的状况,尽可以‘腐败黑暗四字了之。”[4]“握乡村教育大权的不在富有经验的教育者,而在富有资财武断乡曲的绅士。所施的教育,不是要去提高平民的知识,是要造出些鱼肉乡民的小绅士。”[5]“可怜那些贫民的孩子,不到七、八岁的时候,就要帮助他父兄去田地里,操起沉重的工作,日未出即下坡,夜深方回家,终年勤勤恳恳,不敢偷一点闲暇,结果凭血汗所得到的食料、衣料,还要让强有力者尽量掠夺了去,什么赋税、租粒……割肉敲骨,卒致自己还不免冻饿死亡。唉!教育,教育,也不过是宝贵人家的专利品,一般平民哪里敢梦想得到。”[6]王尽美发出了改造旧教育的呼吁,论述了改造教育与改造社会的辩证关系。“乡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利器,而师范教育又为乡村教育的基础,这是大众所承认的。于今我们既对于现在的社会组织,表示不满意,当然要实行下改造的功夫,我们相信第一步的作法,要先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7]王尽美认为只有打破贫富阶层才能真正普及乡村教育,他相信“要普及乡村教育,使平民都有识字的机会,非先打破贫富阶级不可”。[8]但是打破贫富阶级“不是山东一省的问题。使这个问题见诸实行,也不是几年间的事。在这运动打破贫富阶级的期间里,乡村教育更加要紧。”[9]在这里,王尽美已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认为改造旧的教育制度的根本是“打破贫富阶级”,并且把革命的根本任务和目前任务,辩证地统一了起来。

从上述句句满含哲理和激情的文字不难看出,王尽美这时已不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单纯的学理进行探讨,而是已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世界、拯救国家和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可以说,这三篇关于教育的论文,是王尽美这一时期研究马克思学说的成果,也表明王尽美历尽思想上的曲折求索,完成了从倾向马克思主义到完全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

(二)成立进步团体,引导进步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一开始就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单纯的学理来探讨,而是把它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加以接受的。尽管理论准备并不充分,他们一旦学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以此为指导,积极地投身到群众斗争中去。”[10]

王尽美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十分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传播。他勇敢地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观察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工具,敏锐、果敢地投入到革命实践中去,用青春和热情点燃共产主义胜利之火。

为了加强对广大进步青年进行革命理论教育,1920年夏秋之际,王尽美、邓恩铭组织一批向往共产主义的青年学生,秘密成立了“康米尼斯特(英文“共产主义”音译)学会”。他们以齐鲁书社为基地,大量收集并阅读中文本有关共产主义的书籍。这是济南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团体。康米尼斯特学会在宣传新思潮、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做过一些工作,但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共鸣,难以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

1920年11月,“康米尼斯特学会”的会员王尽美等11人发起筹建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励新学会总会设在齐鲁书社。其宗旨是“研究学理促进文化”,引导青年学习、研究新文化、新思想,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剖析中国社会现实。正如《励新》的“创刊宣言”所指出的:思想界“发生了空前大变动”。“大多数青年,已经有了觉悟,便觉着老实读书以外,个人和社会、和人类还有种关系,非常重大,已注意到这上头,便对于从前一切的制度、学说、风俗……等等都发生了不满意,都从根本上怀疑起来,于是觉得满眼前里,无一处,无一事,不都是些很重要的问题了。”“对于种种的问题,都想着一个一个的,给他讨论一个解决的方法,如去和黑暗环境奋斗。”[11]《励新》半月刊是会员发表文章的主要园地。其刊载的文章,大多是有关山东教育和妇女解放的内容。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文章主张社会革命,强调工农劳动者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他们通过具体事实来剖析社会,揭露社会的黑暗,痛斥反动当局的罪恶,抨击社会时弊,借以启发青年的觉悟,尤其是在刊物的后期,可以深刻地感到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和无产阶级的意识。王尽美曾担任《励新》半月刊编辑部主任,邓恩铭担任励新学会庶务,王志坚任交际主任。通过他们积极的工作,新生的励新学会既保持了康米尼斯特学会的先进性,又扩大了群众基础;既正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又着眼于社会现实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康米尼斯特学会和励新学会前后存在近一年的时间,为济南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的坚实基础。1921年春,济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王尽美、邓恩铭等发起建立了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从此,经过不尽求索的王尽美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同年7月,他和邓恩铭作为济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代表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尽善尽美唯解放”,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更加坚定了他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献身革命的信心与决心,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

综上所述,五四前后,青年学生王尽美在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经历了艰苦的学习、探求和革命实践的锻炼,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地改正、抛弃旧观念,吸收新思想,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确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注释]

[1]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校史(1902-1992).第67页.

[2]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校史(1902-1992).第68页.

[3]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108页.

[4]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177页.

[5]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177页.

[6]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186页.

[7]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186页.

[8]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192页.

[9]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192页.

[10]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11]中共山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2期:第235-236.

猜你喜欢
王尽美五四运动共产主义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封入土墙的照片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